忿懥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忿疐 ”。亦作“ 忿懫 ”。发怒。
《礼记·大学》:“所谓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郑玄 注:“懥,怒貌也。或作懫,或为疐。”《大戴礼记·武王践阼》:“杖之铭曰:恶乎危?於忿疐。恶乎失道?於嗜慾。恶乎相忘?於富贵。”《书·多方》“叨懫日钦” 孔 传:“故亦惟有 夏 之民,贪叨忿懫而逆命。” 宋 司马光 《叙清河郡君》:“君性和柔敦实,自始嫁至於瞑目,未尝见其有忿懥之色,矫妄之言。” 汪东 《革命今势论》:“苟有读史至此者,宜皆流涕痛哭,忿懥之念,波涌云集,挥之不去。”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忿疐”。亦作“忿懫”。发怒。
引《礼记·大学》:“所谓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郑玄注:“懥,怒貌也。或作懫,或为疐。”
《大戴礼记·武王践阼》:“杖之铭曰:恶乎危?於忿疐。恶乎失道?於嗜慾。恶乎相忘?於富贵。”
《书·多方》“叨懫日钦” 孔传:“故亦惟有夏之民,贪叨忿懫而逆命。”
宋司马光《叙清河郡君》:“君性和柔敦实,自始嫁至於瞑目,未尝见其有忿懥之色,矫妄之言。”
汪东《革命今势论》:“苟有读史至此者,宜皆流涕痛哭,忿懥之念,波涌云集,挥之不去。”
忿懥的国语词典
怨恨发怒。
忿懥的网络释义
忿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分声。从“心”,表示与心情有关。本义:愤怒,怨恨)
(2) 同本义
忿,悁也。——《说文》
忿,怒也。——《广雅》
君子以惩忿窒欲。——《易·象传》
身有所忿窒。——《礼记·大学》
惩违改忿兮。——《楚辞·怀沙》。注:“恨也。”
忿慉之气。——《庄子·达生》
忿,恨也,怒也。——《玉篇》
伯主约而不忿。——《战国制·秦策》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孙子·谋攻》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忿恨(愤怒怨恨);忿气(气愤;生气);忿怒(愤怒);忿疾(愤怒厌恶)
(4) 用同“奋”。奋力 。如:忿不顾身(即“奋不顾身”);忿力(即“奋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n3 fun5 [客英字典] fun3 [台湾四县腔] fun3 fun5 [梅县腔] fun5 [宝安腔] fun3 [客语拼音字汇] fun4 [东莞腔] fun3 [沙头角腔] fun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忿 | 敷粉 | 滂 | 文 | 上聲 | 吻 | 合口三等 | 臻 | 文 | pʰĭuən | phyonx/phiu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