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谏
词语释义
忠谏
(1) 忠诚的劝谏
词语解释
忠心规劝。
《庄子·至乐》:“忠諫不听,蹲循勿争。” 汉 贾谊 《惜誓》:“ 比干 忠諫而剖心兮, 箕子 被髮而佯狂。”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諫之路也。”《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楚王 不纳忠諫之词,曲受佞臣之语。”
引证解释
⒈ 忠心规劝。
引《庄子·至乐》:“忠諫不听,蹲循勿争。”
汉贾谊《惜誓》:“比干忠諫而剖心兮, 箕子被髮而佯狂。”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諫之路也。”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楚王不纳忠諫之词,曲受佞臣之语。”
忠谏的国语词典
诚心劝谏。
忠谏的网络释义
忠谏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2) 同本义
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左传·庄公十年》
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3) 又
志虑忠纯。
君子以为忠。——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 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4) 又如:忠贞廉士(忠诚坚贞廉洁的人);忠孝带(清代官员系的一种短而阔的带子,用于保驾或皇帝赐死时自尽);忠敬(忠诚恭敬)
(5) 忠厚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6) 又如:忠嘉(忠厚善良);忠笃(忠厚笃实)
动词
(1) 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忠陛下之职分。——诸葛亮《出师表》
(2) 又
忠而被谤。
(3) 又
求忠以自为。
忠孝如古人某。——清· 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忠功(尽忠建功);忠效(尽忠效力);忠益(尽忠报效的益处);忠孝(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忠略(忠于君国的谋略);忠情(忠于君国的感情)
名词
(1) 忠臣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2) 通“中”。中间,适中
忠人之和。——《管子·禁藏》
则有仇讐之忠。——《韩非子·五蠹》。高亨云:“忠,借为中。”
(3)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zhung1 [客语拼音字汇] zung1 [宝安腔] zung1 [客英字典] zhung1 [东莞腔] zung1 [梅县腔] zhung1 [台湾四县腔] zung1 [海陆丰腔] zhu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中 | 陟弓 | 知 | 東三 | 平聲 | 東 | 開口三等 | 東 | 通 | triung/tiung | ţĭu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
(2) 同本义
谏,证也。——《说文》
谏者,正也。——《楚辞·七谏序》
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周礼·司谏》注
掌谏五恶。——《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
三谏不从。——《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
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左传·僖公二年》
保氏常谏王恶。——《周礼·地官》
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
扶苏以数谏。——《史记·陈涉世家》
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谏阻纳质(指周瑜直言规劝阻止孙权以其子给曹操为人质);谏鼓(朝廷设置供人民进谏时击用的鼓。又名“朝鼓”)
(4) 匡正;挽回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
(5) 通“间”。离间
郭开受谏, 李牧就诛。—— 唐· 皮日休《忧赋》
名词
(1) 谏官
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杜甫《晚出左掖》
(2) 又如:谏垣(谏官的衙署;指朝中大臣及幕僚百官);谏草(谏官的奏稿);谏院(谏官的衙署);谏议大夫(古官名。简称“谏议”。掌管谏诤及议论)
(3) 通“间”。间谍
设谏以纲独为,举错以观奸动。——《韩非子·八经》
(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