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

zhōng shù [ zhong shu]
注音 ㄓㄨㄥ ㄕㄨˋ

词语释义

指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

词语解释

  1. 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

    《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 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后汉书·章帝纪》:“体之以忠恕,文之以礼乐。”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夫以忠恕为心,而以平易为政,则上易知而下易达,虽有卖国之姦,无所投其隙,仓卒之变,无自发焉。”《镜花缘》第十一回:“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説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

引证解释

⒈ 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

《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后汉书·章帝纪》:“体之以忠恕,文之以礼乐。”
宋苏轼《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夫以忠恕为心,而以平易为政,则上易知而下易达,虽有卖国之姦,无所投其隙,仓卒之变,无自发焉。”
《镜花缘》第十一回:“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説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

忠恕的国语词典

竭尽心力并推己及人。

忠恕的网络释义

忠恕

  • 忠恕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zhōng shù,指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出自《论语·里仁》
  • 忠恕造句

    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
    我们已注意到,他的思想,仿佛取法于一切圣贤忠恕之士,认为自己首要的天职并不在于为己。
    正如孔子所言,“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这才是对“忠恕”一词的最佳阐释。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传统文化的仁爱伦理精神,主张“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克己复礼”、杀身成仁”等道德思想,可为企业安全伦理建设提供新的借鉴和启发。
    乐观,如同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欢畅的;乐观,如同曾子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是豁达的!乐观,就是快乐的!
    就在谭忠恕展开名单的一瞬间,他身边服务数年之久的女机要秘书,突然拿起墨汁泼在名单上。
    他反复强调,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多闻多见,学思结合,用“忠恕”等基本理念贯穿所学的知识,用“下学上达”的方法,把具体经验上升为理论。
    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诗僚友,亲睦宗族。
    他在祝文中称许孔子是“教泽流芳,万古一人”,推崇孔子留下的“反求诸己”“里仁为美”“兄友弟恭”“富而好礼”“忠恕之道”等精神。
    忠恕思想既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又是争论最多的概念之一,因此澄清其内涵意义重大。
    忠恕的理论疑点主要体现为主观主义的嫌疑,实际上,实行忠恕也讲求客观认定标准。
    祭文回顾孔子一生功绩,颂其“博文约礼,忠恕为常;仁爱持敬,克己是纲;不厌不倦,挹芬攫芳。
    可恶的行为固然应该‘鸣鼓而攻’,但一经揭发,当事者反复掩饰,足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我待人还当谨守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内涵丰富,意义深刻,无论是对人体道德的发展,还是对社会道德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恭、宽、信、敏、慧是“仁”的五种表现形式,忠恕之道则是实行“仁”的理想方法。
    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争论无益,忠恕是从。
    威名齐八表,备忠恕慈悲感应之理,总持三教,万年俎豆衣冠。
    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汉字详情

    zhōng [zhong]
    部首: 440
    笔画: 8
    五笔: KH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P
    四角: 50336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2) 同本义

    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左传·庄公十年》

    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3) 又

    志虑忠纯。

    君子以为忠。——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 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4) 又如:忠贞廉士(忠诚坚贞廉洁的人);忠孝带(清代官员系的一种短而阔的带子,用于保驾或皇帝赐死时自尽);忠敬(忠诚恭敬)

    (5) 忠厚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6) 又如:忠嘉(忠厚善良);忠笃(忠厚笃实)

    动词

    (1) 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忠陛下之职分。——诸葛亮《出师表》

    (2) 又

    忠而被谤。

    (3) 又

    求忠以自为。

    忠孝如古人某。——清· 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忠功(尽忠建功);忠效(尽忠效力);忠益(尽忠报效的益处);忠孝(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忠略(忠于君国的谋略);忠情(忠于君国的感情)

    名词

    (1) 忠臣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2) 通“中”。中间,适中

    忠人之和。——《管子·禁藏》

    则有仇讐之忠。——《韩非子·五蠹》。高亨云:“忠,借为中。”

    (3) 姓

    英文翻译

    loyalty, devotion, fidelity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1
    ◎ 客家话:[陆丰腔] zhung1 [客语拼音字汇] zung1 [宝安腔] zung1 [客英字典] zhung1 [东莞腔] zung1 [梅县腔] zhung1 [台湾四县腔] zung1 [海陆丰腔] zhu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陟弓東三平聲開口三等triung/tiungţĭuŋ
    shù [shu]
    部首: 440
    笔画: 10
    五笔: VKNU
    五行:
    仓颉: VRP
    四角: 463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心,如声。本义:恕道,体谅) 同本义

    恕,仁也。——《说文》

    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

    以心度物曰恕。——《声类》

    以己量人谓之恕。——《贾子道术》

    恕,明也。——《墨子经上》

    忠恕违道不远。——《礼记·中庸》。注:“恕,忖也。忖度其义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2) 又如:恕直(宽仁正直);恕心(仁爱之心);恕实(忠实,老实);恕道(宽仁之道)

    动词

    (1) 饶恕,宽恕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战国策·赵策》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 又如:恕谅(宽谅,原谅);恕免(饶恕;宽免);恕辞(开脱或原谅的言辞)

    英文翻译

    forgive, excuse, show mercy

    方言集汇

    ◎ 粤语:syu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u5 [海陆丰腔] shu5 [梅县腔] shu5 [东莞腔] su5 [客语拼音字汇] su4 [沙头角腔] su5 [陆丰腔] shu6 [宝安腔] su5 [台湾四县腔] s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九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商署去聲開口三等ɕĭosjoh/sjv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