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勋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尽忠的勋绩。亦指尽忠而有勋绩的人。
《后汉书·桓帝纪》:“斯诚社稷之祐,臣下之力,宜班庆贺,以酬忠勋。” 南朝 陈 徐陵 《进武帝为长城公诏》:“思所以敬答忠勋,用申朝典,可进爵为 长城县公 。” 清 吴伟业 《送杜公弢武归浦口》诗:“当时海内称 刘 杜 ,死事忠勋君叔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惟其有忠君爱国之忱,故能识敌愾同仇之义。自应优加奬保,以旌鋭勇而表忠勋。”
引证解释
⒈ 尽忠的勋绩。亦指尽忠而有勋绩的人。
引《后汉书·桓帝纪》:“斯诚社稷之祐,臣下之力,宜班庆贺,以酬忠勋。”
南朝陈徐陵《进武帝为长城公诏》:“思所以敬答忠勋,用申朝典,可进爵为长城县公。”
清吴伟业《送杜公弢武归浦口》诗:“当时海内称刘杜,死事忠勋君叔父。”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惟其有忠君爱国之忱,故能识敌愾同仇之义。自应优加奬保,以旌鋭勇而表忠勋。”
忠勋的网络释义
忠勋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2) 同本义
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左传·庄公十年》
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3) 又
志虑忠纯。
君子以为忠。——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 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4) 又如:忠贞廉士(忠诚坚贞廉洁的人);忠孝带(清代官员系的一种短而阔的带子,用于保驾或皇帝赐死时自尽);忠敬(忠诚恭敬)
(5) 忠厚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6) 又如:忠嘉(忠厚善良);忠笃(忠厚笃实)
动词
(1) 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忠陛下之职分。——诸葛亮《出师表》
(2) 又
忠而被谤。
(3) 又
求忠以自为。
忠孝如古人某。——清· 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忠功(尽忠建功);忠效(尽忠效力);忠益(尽忠报效的益处);忠孝(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忠略(忠于君国的谋略);忠情(忠于君国的感情)
名词
(1) 忠臣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2) 通“中”。中间,适中
忠人之和。——《管子·禁藏》
则有仇讐之忠。——《韩非子·五蠹》。高亨云:“忠,借为中。”
(3)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zhung1 [客语拼音字汇] zung1 [宝安腔] zung1 [客英字典] zhung1 [东莞腔] zung1 [梅县腔] zhung1 [台湾四县腔] zung1 [海陆丰腔] zhu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中 | 陟弓 | 知 | 東三 | 平聲 | 東 | 開口三等 | 東 | 通 | triung/tiung | ţĭu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小篆字作“勲”,从力,熏声。古文从力,员声。本义:特别大的功劳)
(2) 同本义
勲,能成王功也。从力,熏声,古文員声。——《说文》
勲,功也。——《尔雅》
王功曰勲。——《周礼·司勲》
圣有谟勲。——《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勋功有章。——《尹宙碑》
追思嘉勋,实不可忘。——《三国志·郭嘉传》
策勋十二转。——《乐府诗集·木兰诗》
勋重于当世。——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勲。——《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3) 又如:勋胤(功勋的后代);勋垂竹帛(功勋载入史册,流传后世);勋力(功劳);勋旧(有功勋的故旧大臣)
(4) 奖章 。如:授勋
(5) 勋官
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汉书·百官公卿表序》
(6) 又如:勋卫(侍卫的官);勋要(达贵显要);勋附(帝王家族及近臣)
(7)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heng1 (hurng)「揭阳」hêng1「潮阳」hi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