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状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墓志和行状。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志状不可妄作》:“誌状在文章家为史之流,上之史官,传之后人,为史之本。”
引证解释
⒈ 墓志和行状。
引清顾炎武《日知录·志状不可妄作》:“誌状在文章家为史之流,上之史官,传之后人,为史之本。”
志状的网络释义
志状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 同本义
志,意也。——《说文》
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
夫志,气之帅也。——《孟子》
在心为志。——《毛诗序》
思虑为志。——《春秋·说题辞》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阴府》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
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唐· 韩愈《县斋有怀》
(3) 又如:志志诚诚(真心实意);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干(意志坚强);志意(意志);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志向与才分);志虑(志向思虑);志抱(志向和抱负);志尚(志向;理想);志况(志趣);志好(志趣好尚);志略(志气谋略);志局(志气器量);志介(志气和节操);志高气扬(志气高昂而自得)
(4) 记事的文章 。如:风土志;志乘(志书)
(5) 心情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6) 又如:志情(心情);志意(志愿;思想;精神);志识(思想意识;见解);志度(气度);志思(情志,怀抱)
(7) 神志
罔兮不乐,怅然失志。——《神女赋》
(8) 通“帜”。旗帜
卫宫设兵张旗志。——《史记·叔孙通传》
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史记·张丞相传》。索隐:“志,旗帜也。”
不用麾志,举矛为行伍。——《华阳国志》
(9) 皮肤上生的班痕。后作“痣”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梁书》
动词
(1) 有志;立志;专心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2) 又如:志于学(专心求学);志道(有志于道);志古(笃信古道)
(3) 记着
疆志而用命。——《国语·晋语七》
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褚亮传》
博闻彊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多。闻,学识。彊,同“强”。志,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永志不忘
(5) 向慕
老生惜岁月,烈士志功名。——陆游《感秋》
(6) 记载,记录
《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释文:“志,记也。”
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周礼·春官·保章氏》
就是张华的《博物志》,也不过志其一二。——《醒世恒言》
(7) 又如:志书(记事的书);志乘(记载历史的书);杂志
(8) 叙述
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荀子·尧问》
动词
(1) (形声。言形志声。本义:记忆)
(2) 同本义
誌,记誌也。——《说文新附》
誌,记也。——《字诂》
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
(3) 又如:志而不忘(牢记心中,永远不会忘怀)
(4) 记录
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列子》
(5) 又如:志异(记载奇异之事);志怪(记载怪异之事);志记(史书中的志和记)
(6) 做记号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潜《桃花源记》
(7) 又
寻向所志。
名词
(1) 标记;记号
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
(2) 又如:志桩(刻有尺度的木桩)
(3) 记事的文章或书籍 。如:墓志;地方志;志表(墓表);志铭(墓志名)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je5 [宝安腔] zi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东莞腔] zi5 [客英字典] zhi5 [陆丰腔] zhi5 [沙头角腔] zi5 [台湾四县腔] zih5 [海陆丰腔] zhi5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志 | 職吏 | 章 | 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tɕĭə | cjih/tjioh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爿(
)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2)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状,犬形也。——《说文》
且曰献状。——《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
凡铸金之状。——《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
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聊斋志异》
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郦道元《水经注》
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状类(形似);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
(4) 情形;状况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史记·淮阴侯列传》
欲死秦军状。——《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状语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巡抚状闻。——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巴陵胜状。——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自绘败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景状亦近。——蔡元培《图画》
(5) 又如:现状;状容(形态);状候(情况;状态)
(6) 聘任或奖励人员的证书 。如:奖状;委任状
(7) 行状,记述死者事迹的一种文体,属于传记类
敢以状私于执事。——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8) 又如:状略(行状的大略);状式(行状的格式)
(9) 诉状
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状头(原告人);状儿(状子;起诉书);告状;状呈(即状子);状告(递状控告)
(11) 书信
是以前状辄述鄙城,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
(12) 容貌,面貌
妾无状。——《汉书·东方朔传》。注:“形貌也。”
不韦使 楚服相见,王后悦其状,高其智。——《战国策·秦策》
(13) 礼貌 。常与“无”连用,“无状”即没有礼貌之意
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 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史记·项羽本纪》
动词
(1) 陈述
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庄子·德充符》
再思此言,自状其短,观过知仁,亦足称也。——洪迈《容斋四笔》
(2) 描绘
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文心雕龙》
(3) 又如:状物(描绘事物);状写描绘
(4) 描摹
遂以五可之容颜发肤,神情态度,口写而手状之。——《聊斋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