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非巷议

xīn fēi xiàng yì [ xin fei xiang yi]
繁体 心非巷議
注音 ㄒ一ㄣ ㄈㄟ ㄒ一ㄤˋ 一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心里不满,而在私下议论。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成语用法

心非巷议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心里不满,而在私下议论。

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凡妇人女子,语以周公、孔夫子,或未必知,而敬信四神,无敢有心非巷议者,行且与天地俱悠久矣。”
清戴名世《再上韩宗伯书》:“考校之文一出,而心非巷议,嗤点流传,共指以为笑。”

心非巷议的网络释义

心非巷议

  • 心非巷议,解释 心里不满,而在私下议论。出处 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 汉字详情

    xīn [xin]
    部首: 440
    笔画: 4
    五笔: NYN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P
    四角: 330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 同本义

    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

    其祀中霤,祭先心。——《吕氏春秋》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心腹之病(致命之祸;隐患);心上刃(“忍”字的拆写);心肝肐蒂(心肝宝贝);心气(中医指心脏的功能);心系(系悬心脏于胸腔中的筋脉);心脾(心脏与脾脏)

    (4) 内心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诗·小雅·杕杜》

    (5) 又如:心悦情服(真心乐意地情愿或服从);心香(敬事鬼神,心笃意诚,同于焚香);心苗(心意;心愿)

    (6) 心中。心里 。如:心喻口,口喻心(自己反复思量、揣度);心肝道儿(心思。亦指财欲);心甜的(心爱);心丧(心里悼念)

    (7) 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心之官则思。——《孟子》

    (8) 又如:心猿智慧(喻头脑机敏灵活);心拙口夯(心笨口笨);心坌(愚笨);心知(心智)

    (9) 思想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心忧炭贱。——唐· 白居易《卖炭翁》

    汝心之固。——《列子·汤问》

    心乐之。——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用心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0) 又如:心量(志气;抱负);心体(指思想);心识(意识);心想(思想;感情);心裁(指思想,主意);心用(思想行为)

    (11) 精神 。如:心神惝恍(神志不清,迷迷糊糊);心神仿佛(心神恍惚不安);心猿(比喻心神如猿猴般变化难以控制);心体(精神与肉体)

    (12) 心绪;心情 。如:心猿难系(喻人心思散乱,难于把握);心荒撩乱(心荒意乱);心惊骨软(神态惶恐);心持两端(分心,心绪不集中)

    (13) 思虑;谋划 。如:心重(思虑太多);心趄(变心;不遵守诺言);心模(揣测;估量)

    (14) 中心,中央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5) 又

    当心画

    波心荡。——宋· 姜夔《扬州慢》

    (16) 又如:心号(兵卒上衣前后的标志符号);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简称。以其概括了《般若经》的核心,故称);心子;心脏;江心

    英文翻译

    heart; mind, intelligence; soul

    方言集汇

    ◎ 粤语:sam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m1 [东莞腔] sim1 [梅县腔] sim1 [陆丰腔] sim1 [沙头角腔] sim1 [海陆丰腔] sim1 [宝安腔] sim1 [客语拼音字汇] xim1 [台湾四县腔] si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林侵A平聲開口三等侵Asĭĕmsim
    fēi [fei]
    部首: 804
    笔画: 8
    五笔: DJD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MSY
    四角: 11111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2) 同本义

    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说文》

    非刀匕是共。——《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

    非礼也。——《礼记·礼运》。注:“犹失也。”

    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世说新语·简傲》

    (3) 又如:非常异义(违背经文正义的异说);非度(违反法度);非道(不合道义);非德(不合道德;违背道德);非理(不合常理;违背情理)

    (4) 责怪;非难;反对

    私田稼不善则非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注:“责也。”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史记·秦始皇本纪》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5) 又如:非驳(非难驳斥,诘责缺失);未可厚非

    (6) 讨厌

    吾岂厌喧而求静,吾岂好丹而非素?——宋· 王安石《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7) 讥刺

    非世而恶利。——《史记·李斯传》

    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唐· 韩愈《答李翊书》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8) 又如:非讥(讥评,议论);非笑(讥笑)

    (9) 通“诽”( fěi)。诽谤,诋毁

    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

    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商君书·慎法》

    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韩非子·有度》

    (10) 又如:非誉(诽谤与赞誉);非而不用(诽谤而不予重用);非世(诋毁世俗);非孝(非难毁诋孝行);非怨(诋毁,怨恨)

    (11) 通“避”。躲开

    古者周公旦非 关叔,辞三公,东处于 商盖,人皆谓之狂。——《墨子》

    (12) 〈方〉∶必须

    (13) 下决心一定要;坚决要——常与“不”相呼应。如:非说不可;要学好一种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

    (14) 在口语中,“非”后也可以不用“不可”等词,表示一定要…不可。常用于承接上文或反问句中。如:他不来就算了,为什么非叫他来;干这活非得胆子大

    (15) 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然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 仲尼、 墨翟之贤, 陶朱、 猗顿之富。—— 汉· 贾谊《过秦论》

    (16) 又如:非辜(无辜,无罪);非材(无能;不才);非意相干(没事寻衅,无故制造事端);非钱不行(有钱才能成事。讥讽民风不淳,世人但知逐利)

    名词

    (1) 不对;错误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吕氏春秋·察今》

    (2) 又如:不明善恶,不辨是非;分清是非

    (3) 疑惑烦恼的问题 。如:无事生非

    副词

    (1) 相当于“不”、“不是”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是非贿得之。——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非时(不是时候);非计(失策,不是良计);非义之财(不应得的财物);非直(不但,不仅);非细(不小);非据(不应据有的职位)

    形容词

    (1) 不真实

    近日小人妄造非语。——宋· 苏轼《谏买浙灯状》

    (2) 邪,不正 。如:非心(邪心)

    英文翻译

    not, negative, non-; oppose

    方言集汇

    ◎ 粤语:fei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ui1 [沙头角腔] fui1 [陆丰腔] fui1 [海陆丰腔] fui1 [东莞腔] fui1 [梅县腔] fi1 fui1 [台湾四县腔] fi1 [客语拼音字汇] fi1 fui1 [宝安腔] fu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八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甫微微合平聲合口三等pyoi/pvoipĭwəi
    xiàng,hàng [xiang,hang]
    部首: 333
    笔画: 9
    五笔: AWNB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TCRU
    四角: 44717

    详细解释

    hàng

    名词

    (1) 矿坑里的通道 。如:平巷;煤巷;风巷

    (2) 另见 xiàng

    xiàng

    名词

    (1) 同本义。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往。——辛弃疾《永遇乐》

    深巷中犬吠。——《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巷哭声相闻。——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巷口(里弄的出入口);巷言,巷议(于里巷中议论是非)

    (3) 住宅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4) 另见 hàng

    英文翻译

    alley, lane

    方言集汇

    ◎ 粤语:hong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ong6 [客英字典] hong5 [客语拼音字汇] hong4 [梅县腔] hong3 [台湾四县腔] hong5 [沙头角腔] hong5 [宝安腔] hong3 [陆丰腔] hong6 [东莞腔] ho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絳去聲開口二等ɣɔŋghrungh/heonq
    [yi]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YQ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IK
    四角: 34703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2) 同本义

    议,语也。——《说文》

    议,谋也。——《广雅》。按,谓论事之宜。

    唯酒食是议。——《诗·小雅·斯干》

    法而不议。——《荀子·王制》

    赵王悉召群臣议。——《史记》

    (3) 又如:议计(商议合计);议妥(商量妥当);议婚(商谈联姻之事)

    (4) 评议是非

    议论证据古今。——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5) 又如:议勋(评议功勋);议语(谈论)

    (6) 选择

    乃议侑于宾。——《仪礼·有司彻》。注:“犹择也。”

    (7) 又如:议才(选拔人才)

    (8) 议处;议罪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9) 又如:议状(论罪定刑的文书);议处(清制对有过失的官吏,交吏部拟定处罚办法);议惩(评议罪刑给予惩处);议刑(议罪以定刑)

    (10) 议论,特指议论政事

    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大功言而不议。——《礼记·闲传》

    (11) 通“仪”( )。忖度

    议之而后动。——《易·系辞上》

    昔先王议事以制。——《国语·郑语》。王引之云:“议,读为仪。”

    博学不可使议世。——《墨子·非儒》。王念孙云:“仪,议古字通。”

    名词

    (1) 意见、看法、判断或评价

    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资治通鉴》

    (2) 又如:议计(意见和计策);议论风生(比喻能言善道,语辞生动有味)

    英文翻译

    consult, talk over, discuss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ji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