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潮起伏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 同本义
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
其祀中霤,祭先心。——《吕氏春秋》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心腹之病(致命之祸;隐患);心上刃(“忍”字的拆写);心肝肐蒂(心肝宝贝);心气(中医指心脏的功能);心系(系悬心脏于胸腔中的筋脉);心脾(心脏与脾脏)
(4) 内心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诗·小雅·杕杜》
(5) 又如:心悦情服(真心乐意地情愿或服从);心香(敬事鬼神,心笃意诚,同于焚香);心苗(心意;心愿)
(6) 心中。心里 。如:心喻口,口喻心(自己反复思量、揣度);心肝道儿(心思。亦指财欲);心甜的(心爱);心丧(心里悼念)
(7) 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心之官则思。——《孟子》
(8) 又如:心猿智慧(喻头脑机敏灵活);心拙口夯(心笨口笨);心坌(愚笨);心知(心智)
(9) 思想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心忧炭贱。——唐· 白居易《卖炭翁》
汝心之固。——《列子·汤问》
心乐之。——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用心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0) 又如:心量(志气;抱负);心体(指思想);心识(意识);心想(思想;感情);心裁(指思想,主意);心用(思想行为)
(11) 精神 。如:心神惝恍(神志不清,迷迷糊糊);心神仿佛(心神恍惚不安);心猿(比喻心神如猿猴般变化难以控制);心体(精神与肉体)
(12) 心绪;心情 。如:心猿难系(喻人心思散乱,难于把握);心荒撩乱(心荒意乱);心惊骨软(神态惶恐);心持两端(分心,心绪不集中)
(13) 思虑;谋划 。如:心重(思虑太多);心趄(变心;不遵守诺言);心模(揣测;估量)
(14) 中心,中央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5) 又
当心画
波心荡。——宋· 姜夔《扬州慢》
(16) 又如:心号(兵卒上衣前后的标志符号);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简称。以其概括了《般若经》的核心,故称);心子;心脏;江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m1 [东莞腔] sim1 [梅县腔] sim1 [陆丰腔] sim1 [沙头角腔] sim1 [海陆丰腔] sim1 [宝安腔] sim1 [客语拼音字汇] xim1 [台湾四县腔] sim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心 | 息林 | 心 | 侵A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A | sĭĕm | sim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朝声。本义:海水的涨落)
(2) 同本义
潮,水朝宗于海。——《说文》
牛女为江潮。——《春秋·元命苞》
水朝夕而至曰潮。——《初学记卷六水》
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3) 又如:大潮,小潮;低潮;退潮;落潮
(4) 比喻大规模的社会变动或运动发展的起伏形势 。如:风潮;工潮;学潮;暗潮;思潮;怒潮
(5) 气温变化或持续一段时间的炎热或寒冷的天气 。如:寒潮;热潮
(6) 微湿,潮气 。如:防潮;回潮;潮润;火柴受潮了
动词
两颊透出 。如:潮面(涌上面部);潮红
形容词
(1) 〈方〉∶成色不足、质量低劣 。如:潮银(回过炉或成色不好的银子);潮金
(2) 技术不高的 。如:手艺潮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au2 [梅县腔] chau2 [陆丰腔] chau3 [宝安腔] cau2 [台湾四县腔] ceu2 [客语拼音字汇] cau2 ceu2 [客英字典] chau2 che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 同本义 起,能立也。——《说文》 曩子坐,今子起。——《庄子·齐物论》 载起载行。——《诗·小雅·沔水》 请业则起。——《礼记·曲礼》 子墨子起。——《墨子·公输》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夫起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妇亦起大呼。 (4) 又如:起在(起来);起舞(起身而舞。欢欣的样子);起坐(起立与坐下);起谢(起立谢过) (5) 起床 起视四境。——宋· 苏洵《六国论》 不敢同卧起。——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起去(指起床);起炕(起床) (7) 产生;发生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陈寿《隆中对》 夫齁声起。——《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8) 又 火起。 起于远近之比例。——蔡元培《图画》 十日而变已起。——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9) 又如:起骒(驴、马发情);起病(生病);起楞(一楞楞高起);起念(产生某种想法) (10) 开始;开端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11) 又 项伯亦拔剑起舞。 语从何起。——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起末(始末);起票(起码);起为头(开头);起工(动工;开工) (13) 源起;起因于 辛苦遭逢起一径。——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 (14) 又如:起首(发端;原由);起倒(说头;缘由);起本(起因;由来) (15) 治愈;病愈。亦谓复苏 。如:起病(庆贺病愈);起死(使病笃者复活);起禾(使禾苗直立复苏) (16) 起身,动起来,采取行动 广起。——《史记·陈涉世家》 惊起一滩鸥鹭。——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君起以伸其愤。——张溥《五人墓碑记》 起而拯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7) 又如:起车(把货物装车,起程出发);起押(押解上路);起马(骑马动身启程);起征(出征) (18) 起义,起事,闹事 并举而争起。——汉· 贾谊《论积贮疏》 并起而亡秦族。—— 汉· 贾谊《过秦论上》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王起师于滑。——《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发也。” 英、 霍山师大起。——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9) 又 起兵不克。 (20) 又如:起点(点兵);起碇(借指军队开拔);起首(起事) (21) 隆起,凸起,耸立 执图诣寺,有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四面峭壁拔起。——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石峰片片夹起。——《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2) 又 石块丛起。 (23) 草拟 这讣帖底稿,是那个起的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4) 使疏松 春锄,起地;夏为锄草。——《种谷》。石声汉校释:“起,使土疏松。” (25) 扶持 世相起也。——《国语》。韦昭注:“起,扶持也。” (26) 取 先在府县起了文书。——《镜花缘》 (27) 兴建;建造 。如:起屋(建造房屋);起造(建造);起冢(营造坟墓);起楼(造楼) (28) 征收;征召 。如:起差(征派);起集(征集);起动(征用) (29) 使死者复活 。如:起尸(使死人复活);起生(死而复生) (30) 举用 。如:起废(重新振兴已被废弃的事物) (31) 启发 。如:起予(能启发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指启发他人) (32) 离开;除去 。如:起油(除油);起钉子(拔除钉子) (33) 开启,张开 。如:起齿(张唇露齿;开口);起张(张开;掀开) (34) 搬运 。如:起驳(起拨。用驳船将货物运到岸上) (35) 出身 应元起掾吏。——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量词 (1) 群;组 。如:一起客人;又一起乱兵 (2) 批 。如:分两起出发 (3) 次,回 。如:同样的事情,一天发生数起;第二起 (4) 病例;案例 。如:两起大脑炎;五起离婚案 介词 放在时间或处所词的前面,表示始点,相当于“从”、“自”、“由” 。如:起这儿剪下来;我起北京来 副词 (1) 用在动词后作为补足语,表示动作的向上方向 卷起千堆雪。——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小虫跃起。——《聊斋志异·促织》 跃起持之哭。——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拿起雨伞就走;抬起头来一看;唱起歌,跳起舞 (3)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得”连用,表示能或不能经受住,够或不够标准 。如:看得起;看不起;买得起,买不起;经不起考验 英文翻译rise, stand up; go up; begin
方言集汇◎ 粤语:he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i3 ki3 [客英字典] hi3 ki3 [台湾四县腔] hi3 ki3 [东莞腔] hi3 [沙头角腔] hi3 ki3 [宝安腔] hi3 [陆丰腔] hi3 [梅县腔] hi3 [客语拼音字汇] hi3 ◎ 潮州话:ki2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六止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 同本义 伏,司也。——《说文》 伏瘞亦如之。——《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 伏,覆也。——《释名·释姿容》 寝毋伏。——《礼记·曲礼上》 雌鸡伏子。——《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楚子伏己而盐其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史记·项羽本纪》 庑下一生伏案卧。——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多指杀死);伏肉(死尸的肉);伏地(俯伏在地上);伏虎;伏奏(俯伏上奏);伏候(俯伏等候) (4) 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5) 又如:伏轼(乘车。也作“扶轼”。轼:车厢前面的横木扶手);伏惟(俯伏思惟,常用于书信中的敬词) (6) 潜藏;埋伏 伏,藏也。——《广雅》 福兮祸所伏。——《老子》 物莫伏于蠱。——《国语·晋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入武关, 秦伏兵绝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伏莽(藏匿在丛林中的盗匪);伏道(暗藏的地道);伏龙(潜伏的龙;灶神);伏戎(埋伏军队或刺客);伏甲(埋伏武士或军队);伏弩(埋伏弓箭手) (8) 通“服”。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许既伏其罪矣。——《左传·隐公十一年》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史记·项羽本纪》 这个苏小卿怎肯伏低。——明· 贾仲名《对玉梳》 (9) 又如:伏老(自认年龄老,精力衰退);伏死(甘愿舍弃生命);伏低(承认自己的地位低下而向别人屈服);伏礼(伏不是。认错);伏从(服从);伏辜(服罪) (10) 通“服”。佩服,信服 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 族弟刘璋,再拜致书于 玄德宗兄将军麾下,久伏电天。——《三国演义》 (11) 又如:伏伏腊腊(极其顺服的样子) (12) 低下去 。如:此起彼伏;伏落(低头,屈服) (13) 降伏,制伏 。如:降龙伏虎;伏魔;伏魅(降伏鬼怪;亦指打败敌人) (14) 通“服”。从事 谁谓伏事浅,契阔逾三年。——陆机《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一首》 (15) 又如:伏术(从事学术工作) (16) 通“服”。保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 名词 (1) 伏天;伏日。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天道…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入伏(进入伏天);头伏(初伏);数伏(进入伏天);歇伏(在伏天停工休息) (3) 电势差和电压单位“伏特”的简称 (4) 居处 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左传》 英文翻译crouch, crawl, lie hidden, conceal
方言集汇◎ 粤语:buk6 f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k8 buk8 [客语拼音字汇] fug6 pug6 [沙头角腔] fuk8 puk8 [陆丰腔] fuk7 [梅县腔] fuk8 [台湾四县腔] fuk8 buk8 [客英字典] fuk8 [宝安腔] fuk8 | puk8 [东莞腔] fuk8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去四十九宥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