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心气,心气儿
(1) 心意,心思
(2) 志气
(3) 心情
(4) 气量
词语解释
中医称心的生理功能。
《灵枢经·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南朝 陈 徐陵 《又与天台智者大师书》:“弟子二三年来,溘然老至,眼耳聋闇,心气昏塞。”《元典章·吏部六·儒吏》:“验得某人两手脉证,先因心气不足,感受风邪,入於经络,致使神情恍惚。” 梁斌 《播火记》二十:“他微微觉得心头酸痛,因为心气的低沉,脉搏有异常的跳动。”
指心脏附近部位致痛的病。俗以称胃病。
《宋书·沉演之传》:“素有心气,疾病歷年,上使卧疾治事。”
志气;正气。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尔时心气壮,百事谓己能。” 宋 范仲淹 《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诗:“相期养心气,弥天浩无疆。” 老舍 《二马》第三段八:“不吃早饭?白作 英国 人!吃!而且都吃了!吃完了,心气又壮起来了,非跟他们闹一回不可。”
指眼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五章:“哪知道 杨大妈 心气高,一介绍就介绍了她。”
犹言思想感情。
唐 孟郊 《送任载齐古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诗序:“文章者,贤人之心气也。心气乐则文章正,心气非则文章不正。” 清 刘大櫆 《<海门初集>序》:“文章者,人之心气也。天偶以是气畀之其人以为心,则其为文也,必有煇然之光,歷万古而不可堕坏。”
指性格。
唐 郑还古 《杜子春传》:“少落魄,不事家产,以心气閒纵,嗜酒邪游,资产荡尽。”
心意,心思。
浩然 《艳阳天》第四二章:“ 马子怀 忽然感到,自己的心气跟这些人差的老远,想的不是一回事。”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谁也猜不透他的心气。”
心情。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懌兴起。”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烛下浊酒一杯已解飢劬,清琴一曲以调心气。” 许杰 《逃兵》:“走到半路,她的心气似乎平和了许多。”
引证解释
⒈ 中医称心的生理功能。
引《灵枢经·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南朝陈徐陵《又与天台智者大师书》:“弟子二三年来,溘然老至,眼耳聋闇,心气昏塞。”
《元典章·吏部六·儒吏》:“验得某人两手脉证,先因心气不足,感受风邪,入於经络,致使神情恍惚。”
梁斌《播火记》二十:“他微微觉得心头酸痛,因为心气的低沉,脉搏有异常的跳动。”
⒉ 指心脏附近部位致痛的病。俗以称胃病。
引《宋书·沉演之传》:“素有心气,疾病歷年,上使卧疾治事。”
⒊ 志气;正气。
引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尔时心气壮,百事谓己能。”
宋范仲淹《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诗:“相期养心气,弥天浩无疆。”
老舍《二马》第三段八:“不吃早饭?白作英国人!吃!而且都吃了!吃完了,心气又壮起来了,非跟他们闹一回不可。”
⒋ 指眼界。
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五章:“哪知道杨大妈心气高,一介绍就介绍了她。”
⒌ 犹言思想感情。
引唐孟郊《送任载齐古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诗序:“文章者,贤人之心气也。心气乐则文章正,心气非则文章不正。”
清刘大櫆《<海门初集>序》:“文章者,人之心气也。天偶以是气畀之其人以为心,则其为文也,必有煇然之光,歷万古而不可堕坏。”
⒍ 指性格。
引唐郑还古《杜子春传》:“少落魄,不事家产,以心气閒纵,嗜酒邪游,资产荡尽。”
⒎ 心意,心思。
引浩然《艳阳天》第四二章:“马子怀忽然感到,自己的心气跟这些人差的老远,想的不是一回事。”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谁也猜不透他的心气。”
⒏ 心情。
引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懌兴起。”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烛下浊酒一杯已解飢劬,清琴一曲以调心气。”
许杰《逃兵》:“走到半路,她的心气似乎平和了许多。”
心气的国语词典
志气。
如:「此人城府颇深,不易让人猜透他的心气。」
心气的网络释义
心气
心气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 同本义
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
其祀中霤,祭先心。——《吕氏春秋》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心腹之病(致命之祸;隐患);心上刃(“忍”字的拆写);心肝肐蒂(心肝宝贝);心气(中医指心脏的功能);心系(系悬心脏于胸腔中的筋脉);心脾(心脏与脾脏)
(4) 内心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诗·小雅·杕杜》
(5) 又如:心悦情服(真心乐意地情愿或服从);心香(敬事鬼神,心笃意诚,同于焚香);心苗(心意;心愿)
(6) 心中。心里 。如:心喻口,口喻心(自己反复思量、揣度);心肝道儿(心思。亦指财欲);心甜的(心爱);心丧(心里悼念)
(7) 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心之官则思。——《孟子》
(8) 又如:心猿智慧(喻头脑机敏灵活);心拙口夯(心笨口笨);心坌(愚笨);心知(心智)
(9) 思想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心忧炭贱。——唐· 白居易《卖炭翁》
汝心之固。——《列子·汤问》
心乐之。——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用心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0) 又如:心量(志气;抱负);心体(指思想);心识(意识);心想(思想;感情);心裁(指思想,主意);心用(思想行为)
(11) 精神 。如:心神惝恍(神志不清,迷迷糊糊);心神仿佛(心神恍惚不安);心猿(比喻心神如猿猴般变化难以控制);心体(精神与肉体)
(12) 心绪;心情 。如:心猿难系(喻人心思散乱,难于把握);心荒撩乱(心荒意乱);心惊骨软(神态惶恐);心持两端(分心,心绪不集中)
(13) 思虑;谋划 。如:心重(思虑太多);心趄(变心;不遵守诺言);心模(揣测;估量)
(14) 中心,中央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5) 又
当心画
波心荡。——宋· 姜夔《扬州慢》
(16) 又如:心号(兵卒上衣前后的标志符号);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简称。以其概括了《般若经》的核心,故称);心子;心脏;江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m1 [东莞腔] sim1 [梅县腔] sim1 [陆丰腔] sim1 [沙头角腔] sim1 [海陆丰腔] sim1 [宝安腔] sim1 [客语拼音字汇] xim1 [台湾四县腔] sim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心 | 息林 | 心 | 侵A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A | sĭĕm | sim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2) 同本义
气,云气也。——《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礼记·月令》
地有气。——《考工记·总目》
望其气。——《史记·项羽本纪》
此天子气也。
窗以达气。——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气朔(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气祲(古代泛指据以占卜吉凶的云气);气纬(指云气星象);气晕(日、月四周所生的晕气)
(4) 气体的通称 。既没有独立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而趋向无限膨胀的流体。如:气蚀。又指天然气。如:气田
(5) 空气
气谓嘘吸出入者。——《礼记·祭义》注
(6) 又如:气球(一种供游戏用的足球,用皮革制成,内充空气)
(7) 气象
故在天为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注:“谓风热温燥寒。”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
山气日夕佳。——晋· 陶渊明《饮酒》诗
春气动。——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节气;节候 。如:气序(节气;季气;气候);气和(气候调和);气劲(气候寒冽)
(9) 气味
香气环旋。——唐· 李朝威《柳毅传》
恶气袭衣裙。——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与饮食之气相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气子(气味);气韵
(11) 呼吸;气息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李广苏建传》
缢即气绝。——清· 方苞《狱中杂记》
启时气绝。——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气命(性命);气歇(缓一口气);气疾(呼吸系统疾病);气凑(呼吸急促)
(13) 声气,语气 。如:气长(理直气壮);气拍(醒木;惊堂木);气竭声嘶(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14) 景象;气氛
以达秋气。——《礼记·月令》
(15) 指社会风气和习俗 。如:气土(犹风土);气尚(风尚,气节);气俗(风气习俗);气脉(风气,习俗);气习(风气习俗)
(16) 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 。如:气秀(气质优美);气昏(气昏混浊);气品(指万物);气习(气质,习性);气孱(气质虚弱)
(17) 气运 。如:气脉(犹气运)
(18) 指人的元气
气者,体之充也。——《孟子》
气母(元气的本原)
(19) 指精神状态,情绪
恢弘志气。——诸葛亮《出师表》
敢以矜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其气浩然。——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气叹(泄气);气不忿(不甘心;不服气);气不愤(气不忿);气合(意气相投);气志(指精神、意志)
(20) 气派;气概 。如:气色(气势;气派);气性(气势;威风);气傲(气高;意气高傲)
(21) 义气 。如:气谊(情谊;交情);气侠(义气豪侠);气义(义气;情谊)
(22) 气焰;权势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
以厉其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豪民气尽。——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气沮(气势衰弱);气魄(气势)
(23) 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气势 。如:气格(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气习(诗文的风格)
(24) 作风;习气 。如:气重(气性大);气信(意气)
(25) 中医学术语。指脉气和营卫
五气、五声、五色。——《周礼·疾医》。注:“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气疫(谓染疫气而得病);气脉(血气与脉息)
(26) 指效力,作用 。如:气业(功业)
(27) 通“器”。用具,工具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礼记·乐记》
动词
(1) 使生气;使气恼 。如:气人;他故意气她一下
(2) 愤怒;气恼;生气 。如:气闹(气恼;恼怒);气蛊(气恼);气寒(气恼至极点);气不舍(生气不过);气虎虎(气愤);气狠狠(形容生气发狠的样子)
(3) 通“乞”。向人求讨
是若人气。——《墨子·非儒下》
后缀
(2) 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样子” 。如:秀气,俊气,美气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5 [宝安腔] hi5 [台湾四县腔] hi5 ki5 [陆丰腔] hi5 [海陆丰腔] hi5 ki5
◎ 潮州话:k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氣 | 去旣 | 溪 | 微開 | 去聲 | 未 | 開口三等 | 微 | 止 | khioih/qioy | kʰĭə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