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得陇望蜀
(1) 既占领了陇地,又想进占蜀地。比喻贪得无厌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东观汉记 隗嚣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成语辨析
见“得寸进尺”(233页)。
成语用法
得陇望蜀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引证解释
⒈ 后遂以“得陇望蜀”喻贪心不足。
引《东观汉记·隗嚣传》:“西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復望蜀,每一发兵,头鬢为白。”
唐李白《古风》之二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明王世贞《鸣凤记·忠佞异议》:“使他知我假途灭虢之计,消彼得陇望蜀之谋,岂非一举而两得乎?”
《红楼梦》第七六回:“得陇望蜀,人之常情。可知那些老人家説的不错。”
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得陇望蜀的国语词典
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参见「既得陇,复望蜀」条。
得陇望蜀的网络释义
得陇望蜀
得陇望蜀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dé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 找到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5) 得知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6) 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 成功;完成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 适,合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11) 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12) 同“德”,恩惠,感恩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 助动词。能,能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4) 得意,满足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名词
(1) 收获,心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副词
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词
合适;正确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2) 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如: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
(3) 另见
de
助词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如:我们可粗心不得;她能去我为什么去不得
(2) 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如:我拿得动;那办得到
(3)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
(4) 另见
děi
动词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必须有,一定 。如: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成
(2)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3) 又如: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表示推测的必然 。如:要不快走,我们就得迟到了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det7 [客英字典] det7 [台湾四县腔] det7 [梅县腔] det7 [海陆丰腔] det7 [客语拼音字汇] ded5 diad5 [沙头角腔] diet7 [陆丰腔] det7 [宝安腔] de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德 | 多則 | 端 | 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一等 | 曾 | 登 | tək | to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阜(
),表示与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龙声。本义:古地名。在今甘肃东部)(2) 即陇山。绵延于陕西、甘肃交界的地方
陇,天水大阪也。——《说文》。 沈涛注:“今本合三处互订,古本当作‘陇山,天水阪、大阪也。’”
(3) 甘肃省的简称。因古为陇西郡地而得名 。如:陇西(古郡名。在今甘肃省东南部一带);陇上(地名。在今甘肃省)
(4) 通“垄”。田埂
席陇亩而荫庇。——《战国策·赵策三》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史记·项羽本纪赞》
(5) 又如:陇邱(田垄;土丘);陇亩(田野,田亩)
(6) 泛指山 。如:陇断(土岗子,即垄断。指山脉阻隔。陇,山冈高地)
动词
通“拢”。凑起,集合
洪涟陇蹙。——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形容词
通“隆”。盛,多
日中而阳陇为重阳。——《灵枢·营卫生会》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long2 lêng2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
)。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2) 同本义
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
望,远视也。——《玉篇》
豕望视而交睫腥。——《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
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
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庄子·天运》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扁鹊望 桓侯。——《韩非子·喻老》
举头望明月。——唐· 李白《静夜思》
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望台(指轮船驾驶台);望楼(望远守卫的楼房);望阙(望着皇宫);望乞(希望;乞求);望国(遥望故国);望睹(了望,眺望);望乡(遥望故乡);望祭(望礼。遥望而祭);望拜(远远望见即行叩拜);望祀(遥望祭祀);望眼(远眺的眼睛)
(4) 遥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旅上帝及四望。——《周礼·大宗伯》。注:“五岳四镇四渎。”
犹三望。——《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5) 又如:望祀(古代遥祭山川地袛之礼);望拜(遥望拜祭);望表(古代祭祀山川时所立的木制标志)
(6) 希望,期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非汉所望。——《汉书·李广苏建传》
(7) 又如:望岁(盼望丰收);望祈(盼望);望幸(臣民、妃嫔希望皇帝临幸);望巴巴(望眼巴巴)
(8) 向高处看 。如:望月(仰望天上的月亮);望羊(仰望远视的样子);望子(期望您。子,对人的尊称);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慕(仰慕);望云(仰望白云);望视(仰视,远视)
(9) 察看 。如:望色(看人的气色);望气者(一种依靠望天气而预测吉凶祸福的方士)
(10) 看望
望其言是实。——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探望;拜望;看望
(12) 通“方”。比较
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礼记·表记》
(13) 怨恨,责怪
绛侯望 袁盎。——《史记·袁盎晁错传》
时人望之。——《后汉书·贾彪传》
不意君望臣深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汉书·汲黯传》
(14) 又如:望沮(怨恨沮丧);望言(怨言)
(15) 接近
望秋先陨。——宋· 沈括《梦溪笔谈》
(16) 又如:望七(将至七十岁);望五(年龄近五十岁);望四(接近四十岁);望秋(临近秋天)
名词
(1) 视野,视力所及 。如:望山(古弩上的瞄准器);望中(视野之中)
(2) 名望
德隆望尊。——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望轻(声望低微);德高望重;望姓(有声望的氏族);望重(名望大);望臣(有威望的大臣);望雅(声望清高)
(4) 希望;盼望
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甚失孤望。——《资治通鉴》
(5) 望日,夏历每月十五,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三月之望。——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望后(望日之后;向后);望夜(农历十五日之夜)
(7) 边际
神覆宇宙而无望。——《吕氏春秋·下贤》
(8) 仪容
季通弟 季良风望闲雅。——《北史》
(9) 有名的人
吾子楚国之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10) 窗口
左右开四望。——《晋书》
(11) 酒店的招帘,即酒望 。如:望竿(悬挂酒招的旗竿)
(12) 唐代行政区划的等级之一
文宗世,宰相 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新唐书》
介词
(1) ∶向,对着
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望前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ong5 [海陆丰腔] mong6 [客英字典] mong5 [宝安腔] mong3 [东莞腔] mong3 [沙头角腔] mong5 [客语拼音字汇] mong4 vong4 [陆丰腔] mong6 [台湾四县腔] mo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亡 | 武方 | 明 | 陽合 | 平聲 | 陽 | 合口三等 | 宕 | 陽 | mĭwaŋ | myang/mva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本义:蛾蝶类的幼虫。后作“蠋”)
(2) 同本义
蜀,葵中蚕也。——《说文》
蜎蜎者蜀。——《诗·东山》。传:“桑蚕也。”
欲小则化为蚕蠋。——《管子·水池》
鳣似蛇,禹似蜀,人见蛇则惊骇,见蜀则毛起。——《韩非子》
(3) 古族名、国名、郡名 ,在今四川一带
蜀,西僻之国也。——《战国策·秦策》
南取汉中,西举 巴、 蜀。—— 汉· 贾谊《过秦论》
(4) 又如:蜀江(蜀郡之内的江河);蜀魄(杜鹃鸟的代称。传说蜀君杜宇死后,他的魂魄化作杜鹃鸟);蜀王春恨(传说杜鹃春天啼鸣时声音悲切,以致嘴角流血);蜀郡(秦灭古蜀国,始置蜀郡);蜀都(古代蜀国的都城);蜀帝(泛指蜀的君主);蜀叟(古族名。叟中一支);蜀中(蜀,古国名,为秦所灭。有今四川省中部地。因泛称蜀地为“蜀中”);蜀王(蜀国的君王);蜀罗(蜀中织造的轻罗);蜀道(蜀中的道路);蜀栈(蜀中的栈道);蜀本(宋时蜀中刻印的书);蜀山(蜀地山岳的泛称);蜀川(蜀地的川流);蜀茶(蜀地所产的茶);蜀客(指旅居在外的蜀人);蜀国(泛指蜀地)
(5) 朝代名 。三国时蜀汉的简称。旧地在今四川、云南、贵州一带
蜀兵伤者极多。——《三国演义·失街亭》
(6) 中国四川省的别称
蜀之鄙有二僧。——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7) 又如:蜀刀(四川出产的小刀);蜀桐(蜀地所产的桐木);蜀都(古时四川称为蜀,蜀都指今四川省成都市)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uk7 [客语拼音字汇] sug6 zug5 [台湾四县腔] zuk7 [客英字典] chuk7 [陆丰腔] chuk7 [梅县腔] zhuk7 [宝安腔] zuk7 [东莞腔] su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蜀 | 市玉 | 常 | 燭 | 入聲 | 沃 | 開口三等 | 鍾 | 通 | zjyuk/zjvk | ʑĭw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