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辞

wǎng cí [ wang ci]
繁体 往辭
注音 ㄨㄤˇ ㄘˊ

词语释义

往日的言辞。

词语解释

  1. 往日的言辞。

    《晏子春秋·问下二六》:“事亲孝,无悔往行;事君忠,无悔往辞。”

引证解释

⒈ 往日的言辞。

《晏子春秋·问下二六》:“事亲孝,无悔往行;事君忠,无悔往辞。”

往辞的网络释义

往辞

  • 往辞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wǎng cí ,是指往日的言辞。
  • 汉字详情

    wǎng [wang]
    部首: 303
    笔画: 8
    五笔: TYG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OYG
    四角: 202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止,从土。意为从这个地方走向目的地。本义:去,到…去)

    (2) 同本义

    往,之也。——《说文》

    大夫有所往。——《礼记·玉藻》

    憧憧往来。——《易·咸》

    吾言既往矣。——《国语·晋语》

    往而不返。——《庄子·逍遥游》

    往见老聃。——《庄子·天道》

    跳往助之。——《列子·汤问》

    随其往。——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欣然前往。

    子何恃而往。——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又如:前往(前去;去);往造(前去拜访);往教(老师前往学生处施教);往旋(往复回旋);往蹇来连(往来皆难);往人(派往的人);往至(前往);往程(去的路程);往夫(一往无前的战士)

    (4) 彼此间来往

    往复一月间事,过城池已固。——《三侠五义》

    (5) 又如:往回(来回;往返);往往来来(多次往返)

    (6) 亡去

    无以蓄之则往而不可止也。——《管子·权修》。注:“谓亡去也。”

    (7) 又如:往化(死亡)

    (8) 给予,送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泰嘉《留郡赠妇诗三首》

    (9) 归向

    执大象,天下往。——《老子》

    名词

    (1) 昔时;过去

    不慕往。——《荀子·解蔽》。注:“古昔也。”

    往哲是与。——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往闻庸蜀之南。——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见往事耳。——《资治通鉴·汉纪》

    叩以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俗语。从未有过冤仇);往哲(古代的哲人);往时(昔时);往代(前代);往岁(往年);往例(先例);往则(往昔的法则)

    (3) 死者

    送往事居。——《左传·僖公九年》。杜预注:“往,死者。居,生者。”

    (4) 后;以后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外,超过某种限度或范围

    阳山以往,皆北假也。——《水经注·河水》

    介词

    (1) 同“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相当于“朝”、“向”

    叉开五指往店主人脸上只一掌,把那店主人打了踉跄。——《水浒传》

    (2) 又如:往虎口里探头(俗语。指冒失、危险的举动);往高枝儿上飞(借指依附上层人物,也有向上爬之意)

    英文翻译

    go, depart; past, formerly

    方言集汇

    ◎ 粤语:wong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vong3 vong1 [海陆丰腔] wong1 wong3 (gong1) [梅县腔] wong1 [台湾四县腔] wong1 wong3 (gong1) [客语拼音字汇] vong1 [沙头角腔] wong1 [宝安腔] wong1 [陆丰腔] wong1 [东莞腔] wo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六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于兩陽合上聲合口三等yangx/hvankĭwaŋ
    [ci]
    部首: 712
    笔画: 13
    五笔: TDU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RYTJ
    四角: 2064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动词

    (1) 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

    往辞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