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而过

tán zhǐ ér guo [tan zhi er guo]

词语释义

手指一弹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汉字详情

dàn,tán [dan,tan]
部首: 312
笔画: 11
五笔: XUJF
五行: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NCWJ
四角: 18256

详细解释

dàn

名词

(1)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弹丸)

(2) 同本义

弹,行丸也。——《说文》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唐· 苏涣《变律》其三

(3) 又如:枪弹;弹子涡(卵石);枪林弹雨(形容战斗激烈);弹丸黑子(形容地域狭小)

(4) 形状像弹丸的东西,如圆形的果实;禽鸟的卵等

其法乃以凫弹数十,黄、白各聚一器。——宋· 周密《齐东野语》

(5) 弹弓

援弹飞丸,应弦而落。——《魏书》

(6) 炸弹 。如:燃烧弹;氢弹;烟幕弹;催泪弹

(7) 另见 tán

tán

动词

(1)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用弹弓发射弹丸)

(2) 同本义

弹,行丸也。——《说文》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

(3) 又如:弹力(弹射的力量);弹丸(供弹弓发射用的泥丸、石丸、铁丸。也指子弹弹头);弹射(利用弹力、压力等射出);弹金(发射弹丸)

(4) 弹击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倚柱弹其剑。——《战国策·齐策四》

复弹其铗。

复弹其剑铗。

善弹琵琶。——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5) 又如:弹唱(一边弹奏,一边演唱);弹冠(弹去冠上的灰尘);弹棉花;弹弓(手工弹花的工具)

(6) 用手指拨动而演奏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李贺《咏怀》

(7) 又如:弹琴;弹击(演奏乐器);弹弦(弹丝。弹奏弦乐器);弹纬(张弦弹奏)

(8) 批评,揭发

旌善以兴化,弹邪而矫俗。——《三国志·陶谦传》

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曹植《与杨德祖》

(9) 又如:抨弹(抨击);弹议(弹劾评议);弹黜(弹劾罢黜);弹文(弹劾官员过错的奏疏);弹正(纠弹;纠正);弹断(讥评);弹激(激烈率直地予以抨击)

(10) 针刺

弹疽不严,必半复聚。——《资治通鉴》

(11) 测定重量

拿来天平上弹着。——元·佚名《陈州粜米》

(12) 又如:弹算(掂量估模);弹斤估两(形容掂量轻重)

(13) 另见 dàn

英文翻译

pellet, bullet, shot, shell

方言集汇

◎ 粤语:daan6 taan4
◎ 潮州话:tang5(thâng)

宋本广韵

zhǐ [zhi]
部首: 330
笔画: 9
五笔: RXJ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PA
四角: 52061

详细解释

名词

(1)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指,手指也。——《说文》

骈拇枝指。——《庄子·骈拇》

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荀子·儒效》

指如削葱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两鬓苍苍十指黑。——唐· 白居易《卖炭翁》

以指叩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如:指下(手指按下,比喻诊脉看病);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指纹痕迹,手指尖端,指端背面扁平的表皮角质层);指尺(古时以中指的中节为一寸);指掌(手指和手掌);指语(哑语的一种,以手指形状、姿势表示拼音字母)

(3) 足指也叫做指

乃扪足曰:“虏中吾指。”——《史记·高祖本纪》

(4) 近代误写作“趾”

(5) 意旨;意向

其指极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承从天之指。——《管子·侈靡》。注:“指,意也。”

大将军阴受上指。——《汉书·李广传》

乃论六家之要指。——《汉书·司马迁传》

(6) 又如:指约(旨意简约);指略(要旨);指象(天以景象示意);指意(指意,意向)

(7) 一个手指的宽度 。如:肝大三指;二指宽

动词

(1) 指向;指着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微指左公。——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右手指卷。——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指景(指着太阳,“指日心誓,叹以自明也”);指天誓日(指着天、日发誓,表明心迹);指东划西(指手划脚做手势)

(3) 指定

望路殊未穷,指期今已促。——唐· 杜德舆《奉使宜春渡新淦江》

(4) 又如:指省(由官员出一笔钱,免去抽签,自己指定任职省分);指克(指定期限);指配(指定许配)

(5) 指示

辞也者,各指其所也。——《易·系辞上》

(6) 又如:指麾(发令调度;指挥);指受(指注。受命,指示,指点);指办(指派办理);指裁(指示,裁夺)

(7) 指点

指迷团灵心讲射,擅巧技妙算谈天。——《镜花缘》

(8) 又如:指顾(手指目顾);指受(指点;传授);指诀(指点要诀);指告(指点晓谕);指喻(指正告知)

(9) 指责

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10) 又如:指搠(指指点点;指手画脚);指切(指摘;指责);指首(指名告发);指怒(议论指斥)

(11) 诬指

洒家又不曾杀你,你如何拿住洒家,妄指平人。——《水浒全传》

(12) 又如:指攀(招供时攀扯牵连别人);妄指(无证诬告)

(13) 阐明,陈述 。如:指宜(指事类情。阐明,阐述整理);指申(指陈,指言;陈述,指明)

形容词

(1) 竖起

发尽上指冠。——《战国策·燕策》

头发上指,目眥尽裂。——《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直指(笔直指向);指冠(头发直竖)

(3) 通“旨”。美好

不时宜,不敬交,…,虽指,非礼也。——《荀子》

英文翻译

finger, toe; point, indic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宝安腔] zi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东莞腔] zi3 [客英字典] zhi3 [沙头角腔] zi3 [梅县腔] tje3 [陆丰腔] zhi3 [台湾四县腔] zih3 [海陆丰腔] zhi3
◎ 潮州话:z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旨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職雉脂B開上聲開口三等脂Btɕicjiix/tjyy
ér [er]
部首: 604
笔画: 6
五笔: DMJ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BLL
四角: 1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词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词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lu5 [东莞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 潮州话:re5 (zûr)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如之平聲開口三等nji/rionʑĭə
guò,guo,guō [guo]
部首: 306
笔画: 6
五笔: FPI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DI
四角: 34300

详细解释

guō

名词

(1)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处浇于 过,处 豷于 戈。——《左传·襄公四年》

(2) 姓,过国之后

(3) 另见 guò

guò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咼( guā)声。本义:走过,经过)

(2) 同本义

过,度也。——《说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行过夷门,见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路过的宾客);过处(经过之处);过来过往(来往经过);过阴(到阴间走一趟)

(4) 超出,胜过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聊斋志异·促织》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过如(超过;胜过);过了漕(过了漕运期限);过情(超过实际);过实(超过实际情况);过绝(超越;超过)

(6) 过去(过后)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7) 又如:三伏已过;雨过天晴;过迹(过去的形迹);过景(过时;不应景);过逝(流逝。很快地过去);过郤(过去)

(8) [婉词]:去世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9) 又如:过作(死);老太太是三天前过的;过辈(去世);过背(去世);过七(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

(10) 给予;递给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予亦谓之过。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通雅》

(11) 又如:过度

(12) 渡过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

(13) 又如:过索(渡河之绳索);过江(渡过长江)

(14) 转移;过渡

买的房子已付款,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

过录底稿

(15) 又如:过龙(经手递送贿赂);过处(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亦称“过片”)

(16) 〈方〉∶ 传染 。如:过病(传染疾病)

(17) 度过;过活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清· 林觉民《与妻书》

(18) 又如:过阴天儿(休息);过老(度晚年);过日(度日;生活);过遣(打发日子,消磨时光)

(19) 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

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20) 又如:过临(光临;惠临);过款(过访);过晤(前往会见)

(21) 交往,相处

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过从甚密

(22) 又如:过逢;过从(互相交往);过会(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

(23) 交谈 。如:过谈(往访交谈)

(24) 错,犯错误

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告子下》

(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战国策·赵策》

(25) 失去 。如:过序(失去正常规律顺序)

(26) 怪罪,责难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

(27) 又如:不过(不怪罪);过谪(责备;怪罪);过適(怪罪,责难)

(28) 继入、赘入或嫁人

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关汉卿《窦娥冤》

(29) 又如:过嗣(过继);过给(过继)

(30) 方言。指母猪生小猪 。如:过下来的小猪(生下来的小猪)

(31) 传递

他这个人喜欢过嘴,你说话可要注意

(32) 又如:过盏(敬酒);过嘴(传话);过语(传话);过书(传递书信);过气(传送气息以交配);过状(递交文状、诉状)

(33) 帮助咽下;和着吃 。如:过过(过口,改口味);过口(吃食物下酒);过酒(下酒;送酒)

(34) 冲刷;漂洗 。如:过水(用水漂洗)

(35) 用在动词加“不”或“得”的后面,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如:过不去(有阻碍,通不过);讲不过礼去(于礼仪上行不通);比得过(能胜过他人);我说不过你

(36) 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如:吃过(吃完);起过(已经起床完毕)

(37) 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如:读过书(曾经读书,现己不读书);当过官(过去做过官,现己不为官)

我去过北京

饭吃过了

名词

(1)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过,罪愆也。——《说文》

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史记·汲黯列传》

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

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商君书·开塞》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过愆(过失;罪咎);过恶(过错);勇于改过;知过必改;过行(过失行为);过计(估计错误)

(3) 〈方〉∶缘故 。如:离家远的过(离家远的缘故);夏天的过(因为夏天的缘故)

(4) 通“祸”( huò)。灾殃

八曰诛以驭其过。——《周礼·天官·大宰》

(5) 又如:大过(大灾大祸)

形容词

(1) 过分;过于;太甚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母;拟之如天,诚不过也。——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过爱(过分的爱);过余(过分);过头话(过分的大话)

量词

(1) 遍,次 。如:过儿(次;遍);一过(一遍);过子(次数;遍)

(2) 另见 guō

guo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pass, pass through, go across

方言集汇

◎ 粤语:gwo3
◎ 潮州话:guò/哥锅3(髻) guō/哥窝1(歌)姓,guê3(kùe) <姓>go1(ko)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