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弩箭
(1) 以弩弓发射的箭
词语解释
用弩发射的箭。
《汉书·韩延寿传》“抱弩负兰”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如淳 曰:“籣,盛弩箭箙也。” 唐 李商隐 《射鱼曲》:“思牢弩箭磨青石,绣额蛮渠三虎力。”《元典章新集·刑部·诸杀》:“ 何庆七 状招不合於 至大 元年十月初六日将弩箭毒药於荒草内安下,要射野猪等物。”《水浒传》第八四回:“ 天山勇 听了便道:‘大王放心,教这蛮子吃俺一弩箭!’” 黄昌禄 《苦聪人有了太阳》:“从十来岁开始学射弩箭,一直盼到没有力气拉开弩弓的时候。”
引证解释
⒈ 用弩发射的箭。
引《汉书·韩延寿传》“抱弩负兰” 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如淳曰:“籣,盛弩箭箙也。”
唐李商隐《射鱼曲》:“思牢弩箭磨青石,绣额蛮渠三虎力。”
《元典章新集·刑部·诸杀》:“何庆七状招不合於至大元年十月初六日将弩箭毒药於荒草内安下,要射野猪等物。”
《水浒传》第八四回:“天山勇听了便道:‘大王放心,教这蛮子吃俺一弩箭!’”
黄昌禄《苦聪人有了太阳》:“从十来岁开始学射弩箭,一直盼到没有力气拉开弩弓的时候。”
弩箭的国语词典
弓弩所用的箭。
弩箭的网络释义
弩箭
弩箭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弓,奴声。本义:用械发箭的弓)
(2) 同本义
弩,弓有臂者。——《说文》
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风也。——《韩非子·难势》
魏氏之武卒…操十二石之弩。——《荀子·议兵》
强弩之末。——《资治通鉴》
伏弩射杀。——《汉书·李广苏建传》
良将劲弩。——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连弩(数矢并发的弓);弩门(蒙语称弓);万弩齐发;弩力(弩弓的射力);弩子(弩弓);弩牙(弩机钩弦的部件);弩末(强紧之末);弩栝(弩弓用以发射弓箭的机栝)
(4) 能射弩的弓箭手 。如:弩团(古代的弓箭部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u3 [宝安腔] lu2 [梅县腔] nu3 [海陆丰腔] nu3 [客语拼音字汇] nu3 [台湾四县腔] nu3
◎ 潮州话:no5 nao6(nô nă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怒 | 奴古 | 泥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nu | nox/nu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前声。本义:竹名。箭竹)
(2) 同本义
箭,矢竹也。——《说文》
其利金锡竹箭。——《周礼·职方氏》
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尔雅·释地》
如竹箭之有筠也。——《礼记·礼器》
箭筹八十。——《仪礼·乡射礼记》
(3) 又如:箭笋(箭竹嫩笋);箭茁(笋芽);箭萌(小笋);箭筠子竹(一种竹棍子);箭笄(竹制的簪子)
(4) 搭在弓弩上发射的竹制武器
自关而东谓之矢,关西曰箭。——《方言九》
吾奈无箭何?——《韩非子·十过》
急湍甚箭。——吴均《与朱元思书》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船往如箭。——《资治通鉴》
(5) 又如:箭羽(箭上的羽毛);箭衣(古代弓箭手穿的衣服。后来成为一种长礼服);箭壶(盛箭的囊袋);箭袖(又名马蹄袖。一种便于射箭的袖口,上面较长可以盖住手,下面较短)
(6) 古代置计时器漏壶下用以指示时刻之物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处士家》
(7) 又如:箭水(漏壶的水);箭刻(箭漏的刻度);箭漏(古代计时器。漏壶);箭滴(漏箭随水浮沉,不断移动。滴:漏壶滴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en5 [陆丰腔] tsian5 [海陆丰腔] zien5 [客英字典] zien5 [沙头角腔] zien5 [东莞腔] zen5 [梅县腔] zien5 [宝安腔] zen5 [客语拼音字汇] jian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箭 | 子賤 | 精 | 仙A開 | 去聲 | 霰 | 開口三等 | 山 | 仙A | tsĭɛn | cienh/zien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