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弓挟矢

zhāng gōng jiā shǐ [zhang gong jia shi]

词语释义

张开弓,持着箭。

汉字详情

zhāng [zhang]
部首: 312
笔画: 7
五笔: XTA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PO
四角: 1223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弓,长声。本义:把弦安在弓上)

(2) 同本义 。与“弛”相对

张,施弓弦也。——《说文》

一张一弛。——《礼记·杂记》

鲁琴张字子开。——《左传·昭公二十年》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墨子·亲士》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老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诗·小雅·吉日》

(3) 又如:张满(张弓使满)。又指紧弦,拉紧乐器上的弦

黄金杆拨紫檀槽,弦索新张调更高。——唐· 张籍《宫词》

(4) 又如:张瑟(调整瑟上的弦);张弦(安上琴弦;绷紧琴弦)

(5) 开弓;拉弓弦

更张空弦。——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6) 又如:张弓设箭(拉弓射箭。比喻使用武力);张弓(拉弓;弦拉紧的弓)

(7) 张开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荀子·劝学》

琴瑟张而不均。——《荀子·礼论》

左右欲刃相如, 相如张目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8) 又如:张牙欠口(张开嘴巴);张眼(睁大眼睛);张牙(张口露牙);张唇植髭(唇吻开合。形容滔滔不绝地论列是非的样子);张袂成阴(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形容人多)

(9) 张挂(展开挂起)

罗帱张些。——《楚辞·招魂》

张缇绛帷,女居其中。——《史记·滑稽列传》

日张屈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张黄盖拥纛。——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0) 又如:张旃(展开、张挂起赤色曲柄的大旗);张卖(张挂出卖)

(11) 张贴 。如:张示(张贴或张挂起来让大家看);张布(张贴公布)

(12) 展开

张尾伸须。——《聊斋志异·促织》

(13) 又如:张翅膀;张网;张畤(延展耸立);张开双臂;张动(伸展舞动);张眉(舒展眉毛);张眉努眼(指善于作态);张眉努目(喻粗犷浅露)

(14) 设网捕捉

原来徱兔李吉,正在那山坡下张兔儿。——《水浒传》

(15) 又如:张捕(张网捕捉)

(16) 张设(部署;设置)

张,施也。——《广雅·释诂三》

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战国策·秦策一》

当日杀牛宰马,大张筵席。——《三国演义》

张筵列鼎。——清· 周容《芋老人传》

(17) 又如:张设(陈设);张疑(设置疑兵);张筵(设宴);张所(布置朝见之所);张事(张设帷幕之事)

(18) 看;望

我张着姐姐哩。——《西厢记》

(19) 又如:张亲(看望亲戚);张着眼错(趁人不注意);张个眼慢(趁人不注意);张人眼错(趁人不注意);张头望颈(伸长脖子张望);东张西望;张看(张望观看)

(20) 布满,充满

火尽燎,烟焰张天。——《金史·乌春传》

(21) 又如:张天(布满天空)

(22) 增强,扩大

臣欲张公室也。——《左传·昭公十四年》

(23) 又如:张吾军(壮大自己的声势)

(24) 夸张;夸大

虚张异类,托有于无。——唐· 皇甫谧《三都赋序》

(25) 又如:虚张声势

名词

(1) 主張

那婆子聽得叫,失张失志,出去迎接來叫的官人。——《清平山堂話本》

(2) 又如:张智(主意;主张);张主(主张;主意;做主张;拿主意)

(3) 商店開张 。如:新张大喜

(4) 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五宿,有星六顆

(5) 汉代諸侯囯名 。在今河南省任縣西南

(6) 姓

张氏藏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説》

量词

(1) 一种或一类中的一件

鸟杌千张。——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几张仿古的漂亮的柚木桌;三张报;一张桌子;一张弓

英文翻译

stretch, extend, expand; sheet

方言集汇

◎ 粤语:zoeng1
◎ 潮州话:ziang1(chiang) diên1/dion1(tieⁿ) ,<姓>(tieⁿ)

宋本广韵

gōng [gong]
部首: 312
笔画: 3
五笔: XNG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N
四角: 170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弓形,有弓背和弓弦,后省去弓弦,只剩下弓背,隶变后变成现在的“弓”字。“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字多与“弓箭”有关系。本义:射箭或打弹的器械)

(2) 同本义

弓,兵也,所以发矢。——《说文》

弓,揉木而弦之以发矢。——《正字通》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礼记·学记》

毋弛而弓,一栖两雄。——《韩非子·扬权》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

(3) 又如:弓手(亦作“弓箭手”。宋元时州县统辖的负责巡逻、缉捕的兵卒);弓壶(有“弓”字铭文的酒器;装弓的袋);弓号(弓);弓剑(弓与剑);弓箕(弓和箕。喻指世传的家业技艺)

(4) 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具

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范爱农》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乐府诗集·隋·明余庆·军行》

(5) 又如:弹弓;胡琴弓;弓小(弓形而纤小);弓弯(弓鞋。指缠脚妇女穿的鞋)

(6) 演奏弓弦乐器时的运弓技术 。如:连弓;分弓;顿弓;连顿弓;击跳弓;弹跳弓;抛弓

(7) 丈量土地的器具,用木制成,形状似弓 ,两端距离是五尺,也叫步弓

侯道五十弓。——《仪礼·乡射礼记》

丈地弓制不真,责之弓手。——清· 黄六鸿《清文部·责经手》

(8) 又如:弓手(古代丈量地亩持步弓的人)

量词

(1) 丈量土地的计量单位,一弓为五尺、三百六十弓为一里

自冢至麓,凡二百弓。——唐· 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

(2) 又如:弓口(尺寸。弓:丈量土地的计量单位)

动词

(1) 弯曲,引申为弯身,指行礼

据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载,谓有士人醉卧,见妇人踏歌曰:“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其中双鬟者问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作弓腰乎?”乃返首髻及地,腰势如规

(2) 又如:弓腰人(古指舞伎);弓身

英文翻译

bow; curved, arched; KangXi radical number 57

方言集汇

◎ 粤语:gung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iung1 [东莞腔] giung1 [客英字典] giung1 [沙头角腔] giung1 [梅县腔] giung1 [宝安腔] giung1 [海陆丰腔] giung1 [陆丰腔] giung1 [台湾四县腔] giu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戎東三平聲開口三等kĭuŋkiung
xié,jiā [xie,jia]
部首: 330
笔画: 9
五笔: RGUW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QKT
四角: 5508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2) 同本义

挟,俾持也。——《说文》

挟其枪。刈耨鑮。——《国语·齐语》

右掖曰挟。——《管子·小匡》注

挟经秉枹。——《国语·吴语》

何冯弓挟矢。——《楚辞·天问》

左挟弹,右摄丸。——《战国策》

挟太山。——《孟子·梁惠王上》

骑马挟矢。——明· 魏禧《大铁椎传》

操刀挟盾。——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挟匕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4) 挟制

今有奸雄曹操,挟寡人行势,当识也。——《三国志平话》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三国志·诸葛亮传》

挟天子以征四方。——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挟东宫二王。——明· 顾炎武《复庵记》

将挟兵力。——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挟养(挟制豢养);挟挠(挟制扰乱);挟今;要挟

(6) 怀抱,怀有

挟持私虑(怀着个人打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7) 又如:挟仇(心怀仇恨);挟私(心怀私念);挟忿,挟怨;挟策(胸 怀计谋);挟义(怀持正义);挟奸(心怀奸计);挟嫌;挟恨

(8) 携带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9) 又如:挟册(携带书籍);挟策(手拿书本);挟子巢栖

(10) 占有,拥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

(11) 倚仗,依恃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

(12) 又如:挟依,挟恃(依仗);挟势(依仗权势)

(13) 隐藏 。如:挟藏(私藏);挟书(私藏书籍)

(14) 夹杂;夹带

琼珉山积,不能无挟瑕之器。——《抱朴子·外篇》

(15) 辅佐,从旁协助

挟,辅也。——《广雅》

(16) 又如:挟佐;挟赞(辅佐);挟辅

(17) 搀扶

挟澄源。——《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挟予以登。

英文翻译

clasp under arm; hold to bosom

方言集汇

◎ 粤语:haap6 hip6

宋本广韵

shǐ [shi]
部首: 518
笔画: 5
五笔: TD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OK
四角: 808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镝括羽之形。本义:箭)

(2) 同本义。以竹为箭,以木为矢

矢又谓之箭。——《释名》

矢,弓弩矢也。——《说文》

掌六弓、四弩、八矢法。——《周礼·司弓矢》

矢,箭也。——《广雅》

嗑得金矢,解得黄矢。——《易·噬》

疾如锥矢。——《战国策·齐策》

侍投则拥矢。——《礼记·少仪》

既挟我矢。——《诗·小雅·吉日》

矢以柘若棘。——《大戴礼记·投壶》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汉· 贾谊《过秦论》

入于太亩,还矢先王。——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飞矢;矢石(箭和礧石。古代守城的武器);矢人(造箭的工匠);矢如雨下(箭像雨一样射来。极言其多);矢房(箭袋);矢书(战争中用箭射至敌方的文字);矢干(箭杆);矢锋(箭的尖端);矢镝;矢镞(箭头);矢刃(箭和刀。泛指兵器)

(4) 古代投壶用的筹码

主人奉矢。——《礼记·投壶》

(5) 又如:矢跃(谓投壶时筹从壶中跳了出来。亦泛指投壶活动)

(6) 几何学名词。弧弦之半径

值弧与弦之半曰矢。——清· 戴震《句股割圜记上》

(7) 通“屎”。人或动物排出的粪便

杀而埋之马矢之中。——《左传·文公十八年》

以筐盛矢。——《庄子·人间世》

是人也,所谓以孤父之戈钃牛矢也。——《荀子·荣辱》

顷之,三遗矢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送瘟神》

动词

(1) 通“誓”。发誓

永矢弗谖。——《诗·卫风·考槃》

夫子矢之曰……《论语·雍也》

遗风令歌,永矢不愃。——《汉·平舆令薛君碑》

(2) 又如:矢孤介(誓守清高不随世俗的品格);矢素志(立誓实现自己的夙愿);矢慎矢勤(立誓谨慎和勤勉);矢棋(棋艺高明的人);矢日(指着太阳发誓);矢心不二(立誓无二心);矢死(誓死);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矢盟(立誓);矢誓(立誓;盟誓);矢忠

(3) 通“施”。施行

矢其文德,洽此四国。——《诗·大雅·江汉》

书曰:公矢鱼于棠。——《左传·隐公五年》

(4) 又如:矢谋(施行计谋)

(5) 陈述

皋陶矢厥谟。——《书·大禹谟》

(6) 又如:矢心(陈示衷心)

(7) 陈列

公矢鱼于棠。——《春秋·隐公五年》

形容词

(1) 直;正直,端正

矢,直也。——《广雅》

其直如矢。——《诗·小雅·小东》

捍矢言而不纳。——潘岳《西征赋》

(2) 又如:矢节(正直守节);矢夫(正直之臣);矢言(正直之言;直言,直说)

英文翻译

arrow, dart; vow, swear

方言集汇

◎ 粤语:c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ih1 [客语拼音字汇] si3 [陆丰腔] chi3 [宝安腔] ci1 ci3 | si3 [海陆丰腔] chi1 [客英字典] chi3 shi5 [东莞腔] si3 [梅县腔] she5
◎ 潮州话:s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旨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式視脂B開上聲開口三等脂Bsjiix/sjyyɕ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