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渐止

shì wēi jiàn zhǐ [shi wei jian zhi]

词语释义

事物发展慢慢的没落,消亡了,渐渐的停止了。主要是指一个事物逐渐衰弱消亡的过程。

汉字详情

shì [shi]
部首: 341
笔画: 6
五笔: AAD
五行:
仓颉: IPM
四角: 431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工,弋( )声。工有“矩”的意思。本义:法度;规矩)

(2) 同本义

式,法也。——《说文》

式,法也。——《周书·谥法》

下士之式。——《诗·大雅·下武》。传:“法也。”

三曰筮式。——《周礼·篔人》。注:“谓筮制作法式也。”

掌妇式之法。——《周礼·典妇功》

九式。——《周礼·太宰》。注:“谓用财之节度。”

(3) 又如:式度(规制,法式);式则(法则;规范)

(4) 榜样;楷模

世世享德,百邦作式。——《书·微子之命》

孝敬之准式。——箫统《文选序》

式箕之门。——《汉书·韩良传》。注:“亦表也。”

(5) 又如:式范(模范,楷模)

(6) 规格;样式

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沈约《谢灵运传论》

(7) 又如:新式;旧式;式盘(中国古代推“算”历数或占卜的工具。分天地盘。天盘为圆形,地盘为正方形)

(8) 仪式,典礼 。如:开幕式;毕业式

(9) 自然科学中表现某种规律的一组符号 。如:方程式;分子式;公式;样式

(10) 时态 。如: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

(11) 动词的一种语气 。如:叙述式

动词

(1) 效法

仪式刑文王之典。——《诗·周颂·我将》

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孟子·公孙丑下》

使人主师五帝而式 三王。——《后汉书·崔寔传》

(2) 又如:式型(效法,取法);式瞻(敬仰,景慕)

(3) 示范,作为榜样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诗·大雅·崧高》

(4) 又如:示规(示范);示望(仰望);式慰(安慰);式好(兄弟和好)

(5) 通“试”。使用

神之听之,式榖以女。——《诗·小雅·小明》。郑玄《笺》:式,用;榖,善也。其用善人,则必用女。女,通“汝”。

蛮夷戎狄,不式王命。——《左传·成公二年》

不闻亦式。——《诗·大雅·思齐》

式礼采,垂衣裳,以禁争夺。——《孙膑兵法·见威王》

(6) 又如:式昭(用以光大)

(7) 通“轼”。以手抚轼,为古人表示尊敬的礼节

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书·武成》

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周礼·考工记·舆人》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8) 又如:式式(恭整的样子);式闾(礼敬贤人);式路马(见路马则抚轼,以示崇敬)

(9) 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诗·小雅·斯干》

英文翻译

style, system, formula, rule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sid5 [客英字典] shit7 chit7 [台湾四县腔] siit7 tsiit7 [梅县腔] shit7 [海陆丰腔] shit7 chit7 [沙头角腔] sit7 [东莞腔] sit7 [宝安腔] s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四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賞職職開入聲開口三等ɕĭəksjik/sjok
wēi [wei]
部首: 303
笔画: 13
五笔: TMGT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OUNK
四角: 282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彳( chì);--( wēi)声。本义:隐秘地行走)

(2) 同本义

微,隐行也。——《说文》

崔杼微逆光。——《左传·襄公十九年》

(3) 又如:微行(便装出行,不想让人知其尊贵的身分)

(4) 藏匿,隐蔽

其徒微之。——《左传·哀公十六年》

微而臧。——《礼记·学记》

(5) 又如:微没(隐没);微奸(隐藏的邪恶);微阵(隐蔽的兵力);微情(隐藏而不显露的感情);微意(隐藏之意);微道(隐蔽或偏僻的小路)

(6) 伺察,侦察 。如:微捕(伺察捕获)

(7) 衰微,衰落

固以微矣。——宋· 苏轼《教战守》

(8) 又如:微缺(衰败残缺);微灭(衰败灭绝)

(9) 无,没有 。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

(10) 非,不是

虽微晋而已。——《礼记·檀弓下》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柏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传·僖公三十年》

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 舜汤。——《吕氏春秋·离俗》

(11) 又如:微与(不应该这样);微独(不单是,不仅仅)

形容词

(1) 微小;轻微

微,小也。——《广雅·释诂二》

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荀子·非相》。注:“微,细也”。

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微风鼓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微波入焉。

岭峤微草。——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微恙(小病);微行(小径;便装出行);微雨(细雨);微蔑(指极微小的东西);微仪(谦辞。微不足道的礼物);微忱(一点儿诚意;些须诚心);微词(隐约的讥喻);微力(微小的力量);微功(细小的功劳)

(2) 卑贱

虞舜侧微。——《书·序》

刍荛之微。——清· 刘开《问说》

又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微介(卑贱而耿直);微名(微贱之名);微门(卑微的门第)

(3) 不明;昏暗 。如:微光(微弱的光线);微明(微弱的光亮);微眇(眼瞎);微灯(暗淡的灯光)

(4) 日月亏缺的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邶风·柏舟》

(5) 精妙

口多微辞。——《登徒子·好色赋》

诸侯有能微妙以节。——《荀子·议兵》

其辞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副词

(1) 秘密,偷偷

微视其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于此微缺。——清· 袁枚《祭妹文》

微闻有鼠。——《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微伺(暗中伺察);微攻(暗中侵害);微逆(暗中迎回);微知(暗中探悉);微随(暗中跟随);微察(暗中侦察 );微谋(密谋);微讽(暗中讽喻);微验(暗中侦察);微扣(暗中询问)

(2) 稍微,稍稍

但微颔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土膏微润。——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微笑默叹。——《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婉贞微叹。——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微闻(隐约听到);微露(微微显露)

(3) 要没有,要不是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名词

(1) 古单位名

(2) 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一寸的百分之一,或一两的百万分之一

忽,十微。微,十纤。——《察微算经》

(3) 角度、弧度的单位,一秒的六十分之一

(4) 秘密之事

夫田子将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韩非子》

(5) 古诸侯国名

(6) 殷代畿内之封地

帝乙长子曰 微子启。——《史记》

(7) 殷周时西南夷之国

及庸、… 微、…人。——《书·牧誓》

英文翻译

small, prefix micro-, trifling

方言集汇

◎ 粤语:mei4
◎ 客家话:[梅县腔] mi2 [海陆丰腔] mi2 [客英字典] mi2 [东莞腔] mi2 [客语拼音字汇] mi2 [陆丰腔] mi3 [宝安腔] mi2 [沙头角腔] mi2 [台湾四县腔] m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八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無非微合平聲合口三等myoi/mvoimĭwəi
jiàn,jiān [jian]
部首: 331
笔画: 11
五笔: ILR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EKQL
四角: 32121

详细解释

jiān

动词

(1) 流入;入

东渐于海。——《书·禹贡》

(2) 又如:渐渐(流淌的样子)

(3) 淹没,浸泡

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劝学》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诗·卫风·氓》

渐,渍也。——《广雅》

是渐之也。——《荀子·议兵》

渐之滫中。——《史记·三王世家》

治大地渐台。——《史记·孝武纪》

泽兰渐被径。——《文选·谢灵运·游南亭诗》

(4) 又如:渐浸(浸润,渍染);渐涵(渐渍。犹浸润。引申为渍染,感化);渐摩(渐磨。浸润;教育感化);渐及(润泽普及)

(5) 熏染,可染

俗之渐民久。——《史记·货殖列传》

(6) 又如:渐染(渍染;沾染);渐导(熏染,引导);渐濡(浸染,熏染)

(7) 欺诈

上幽险则下渐诈矣。——《荀子·正论》

(8) 又如:渐巧(诈伪);渐行(诈行,以欺诈行事);渐毒(欺诈);渐诈(欺诈)

(9) 通“潜( qián)”。潜伏

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荀子·修身》

意岂将军忘湛渐之火?——《汉书·谷永传》

(10) 又如:渐心(潜心);沉渐

(11) 另见 jiàn

jiàn

名词

(1) (形声。从水,斩声。本义:古水名。即今新安江及其下游钱塘江)

(2) 古水名

渐,渐水出 丹阳黟南蛮中,东入海。——《说文》

渐江,山海经谓之 浙江也。——《水经注·渐江水》。按,即今之 钱塘江,古大江与 钱塘江通。

(3) 征兆,迹象 。如:渐不可长(刚露头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防微杜渐

副词

(1) 逐渐

乱花渐欲迷人眼。——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渐闻水声。——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渐拍渐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如:渐次间(渐渐,逐渐);渐至佳境(渐入佳境。逐渐好转或兴味逐渐浓厚);渐积(逐渐发展,积聚)

(3) 立刻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水浒传》

(4) 缓慢

为变盖渐。——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动词

(1) 疏导河川

渐九川。——《史记》

(2) 加剧

疾大渐。——《尚书》

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书·顾命》。孔传:“自叹其疾大进笃,惟危殆。”

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饥饱、色欲、精虑、烦散,非天非鬼,虽渐,可攻也。——《列子》

(3) 成长;滋长

自下之渐。——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4) 又如:渐包(渐苞。不断滋长;丛生)

(5) 另见 jiān

英文翻译

gradually

方言集汇

◎ 粤语:zim1 zim6
◎ 潮州话:ziam6(chĩam) ziam1(chiam) [澄海]ziang6 ziang1

宋本广韵

zhǐ [zhi]
部首: 447
笔画: 4
五笔: HHH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LM
四角: 21100

详细解释

名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屦校灭止。——《易·噬嗑》

举止高。——《汉书·五行志》

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动词

(1) 停住,中断进程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

雪止。——《资治通鉴·唐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渐拍断止。

(3) 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

(4) 阻止,不让进行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

相如固止。

使人止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清· 狄夷散人《玉娇梨》

(6) 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

(7) 驻守 。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8) 居住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

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

(10) 停留,逗留

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搜神记》

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论语·微子》

(11) 又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副词

(1) 仅;只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只十有一日。——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

止露尻尾。

(3) 又

止有剩骨

(4)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

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英文翻译

stop, halt, desist; detain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东莞腔] zi3 [海陆丰腔] zhi3 [客英字典] zhi3 [沙头角腔] zi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宝安腔] zi3 [梅县腔] tje3 [陆丰腔] zhi3 [台湾四县腔] zih3
◎ 潮州话:z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諸市上聲開口三等cjix/tjiiotɕĭ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