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物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通晓万物的道理。
《周书·武帝纪上》:“履端开物,实资元后;代终成务,谅惟宰栋。”《法苑珠林》卷十九:“夫真諦玄凝,法性虚寂,而开物导俗,非言难津,是以不二默训,会於义空之路;一音振辩,应乎羣有之境。”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此余於公所以叹其开物之易而周身之难,成名之厚而收功之薄也。”参见“ 开物成务 ”。
引证解释
⒈ 通晓万物的道理。参见“开物成务”。
引《周书·武帝纪上》:“履端开物,实资元后;代终成务,谅惟宰栋。”
《法苑珠林》卷十九:“夫真諦玄凝,法性虚寂,而开物导俗,非言难津,是以不二默训,会於义空之路;一音振辩,应乎羣有之境。”
宋叶适《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此余於公所以叹其开物之易而周身之难,成名之厚而收功之薄也。”
开物的网络释义
开物
开物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两边是两扇门,中间一横是门闩,下面是一双手,表示两手打开门闩之意。本义:开门)
(2) 同本义
開,张也。——《说文》
天门开阖。——《老子》十章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老子》
开物成务。——《易·系辞上》
开我东阁门。——《乐府诗集·木兰诗》
遂开门纳众。——《资治通鉴·唐记》
开轩面场圃。——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午后又开西门归德门。——《广东军务记》
(3) 又如:开城(打开城门);开门钱(男家迎亲的轿子到女家,女家开门前索取的钱财)
(4) 打开,开启
微子开封于 宋。——《荀子·议兵》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开卷有益;旗开得胜;顿开茅塞;开封(拆开书函);开窗放入大江来(只要一打开窗子,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开箱(女子出嫁后第一次打开其配嫁的箱柜);开着眼(睁着眼)
(6) 引申为开放;舒放
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寺桃花始盛开。——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只在花开之数日。——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7) 又如:春暖花开;盛开(花开得茂盛);开眉(舒展双眉。解愁、欣喜的意思);开眉展眼(形容高兴的样子。应作开眼展眉)
(8) 创立,建立,开创,设立
欲开置县。——《海瑞传》
旁开小窗——明· 魏学洢《核舟记》
(9) 又如:开工厂;开店;开茶馆;开屏(张设屏风)
(10) 摆开
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
(11) 又如:开宴(摆开酒席)
(12) 开掘;开通
天门中断楚江开。—— 唐· 李白《望天门山》
(13) 又如:开天辟地;开源节流;继往开来;开达(开通明达);开敏(开明通达)
(14) 教导,启发
移风易俗之本,乃在开其心而正其精。——王符《潜夫论》
便开此议。——《资治通鉴》
(15) 又如:开诱(启发诱导);开晓(开导启发,让人明白);开譬(开导警惕)
(16) 开拓,扩展
开地数千里。——《韩非子·初见秦》
开荒南野际。——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武皇开边意未已。—— 唐· 杜甫《兵车行》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诸葛亮《出师表》
(17) 又如:开封(开拓疆土);开境(开拓疆域);开济(开创大业,匡济时艰);开边(开拓疆域);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
(18) 开始,开端 。如:开演;开业;开沽(卖酒);开笔(学童开始学做文章);开江(船由内河启程驶入长江);开八(十年一秩,七十一岁为八十纪数的开始,称为开八。同此,五十一岁称开六,六十一岁称开七)
(19) 戏剧开场角色的说白
外扮老夫人上开。——元· 王实甫《西厢记》
(20) 释放;赦免 。如:开释(赦免,释放);开放(开脱;释放)
(21) 解除,免去 。如:开除(开脱,免除;杀戮,消灭);开复(官员被降职、免官,后又免除处分恢复原职)
(22) 分离,分开
连月不开。——《后汉书·列女传》
(23) 又如:开交(分开;解决)
(24) 起刺激作用,尤指诱发特征性的生命活动 。如:开胃;开口(初生婴儿喂奶之前,请有奶水的妇女用咸菜抹上香油在婴儿口内抹上数次,称为:“开口”)
(25) 书写,开列,填写 。如:开票;开账;开报(开列呈报)
(26) 放晴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量词
(1) 黄金成色单位,等于纯金占合金的1/24 。如:16开金含16/24纯金
(2) 印刷上指相当于整张纸的若干分之一,附在数词之后 。如:十六开
(3) 〈方〉∶冲茶一次,叫做一开
吃过五六开茶,朴斋将一角小洋钱会了茶钱。——《海上花列传》
名词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kai1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2) 同本义
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说文》
物以群分。——《礼记·乐记》
四时之散精为物。——《淮南子·天文》
物也者,大共名也。——《荀子·正名》
九曰物贡。——《周礼·太宰》
(3) 又如:物品(各种财货、物件);物母(万物的本源);物曲(物的性能);物如(事物的本源);物序(事物的规律);物祖(万物之祖);物际(事物的界限);物恺(愿各物安乐);物灵(万物之灵);物用(百物器用)
(4) 物件,东西
庞然大物。——唐· 柳宗元《三戒》
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一物无所持。——明· 魏禧《大铁椎传》
夺其物。
(5) 又如:物外(有形事物之外);物变(事物变化);物隐(事物的隐秘);物端(东西,物品);物诱(为外物所引诱);物势(事物的趋势、态势);物惑(外物的诱惑);物则(事物的法则);物像(样子)
(6) 事;事情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传:“事也。”
(7) 又如:物务(事务);物事(事情);物格(事理得到穷究)
(8) 社会,外界环境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9) 又如:物外人(尘世以外的人);物道(世道);物运(世运);物外交(超世脱俗的交谊)
(10) 杂色牛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诗·小雅·无羊》。毛传:“异毛色者三十也。”
(11) 杂色的旗
杂帛为物,以杂色缀其边为燕尾,将帅所建,象物杂色也。——《释名》
司常掌九旗之物品,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旃龙为旂,通帛为旃,杂帛为物…。——《周礼》
(12) 牲畜的种类、 品级
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驽马一物。——《周礼》
(13) 又如:物类(同类,物的同类;种类);物汇(物类)
(14) 颜色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15) 又如:物采(色彩)
(16) 哲学用语。物质,与“心”相对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17) 又如:唯物论;物气(物质性的妖气);物观(客观)
(18) 物产
此物故非西产。——《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物图(物产分布图);物殷俗阜(物产丰盛,风俗淳厚);物阜民康(物产丰富,人民安康);物阜(物产丰盛)
(20) 他人;众人
损己以利物。——唐· 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21) 又如:物听(众人的言论);物意(众人的心意);物师(众人的师表);物鬼(人鬼);物迹(人迹);物轨(众人的榜样);物宗(众人所景仰的人);物和(人和);物物(人对于万物的役使、支配);物忌(众人忌惮或忌妒);物心(人心);物望(人望;众望)
(22) 景物 。如:物华(自然景物);物是人非(景物依然,人事已非);物景(景物)
(23) 财富,财物;特指不动产 。如:物业(家业;家产);公物
(24) 物品。某一有形物品 。如:物帛(物品财帛);物殉(用物品殉葬)
(25) 神灵
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 泰山。——《汉书》
(26) 标记,记号
叔孙氏之甲有物,吾未敢以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动词
(1) 选择
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周礼》
(2) 观察
物土方,议远迩。——《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wut8 [东莞腔] wut8 [海陆丰腔] wut8 [梅县腔] wut8 [沙头角腔] wut8 [宝安腔] wut8 [台湾四县腔] wut8 [客语拼音字汇] vud6 [客英字典] vut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物 | 文弗 | 明 | 物 | 入聲 | 物 | 合口三等 | 臻 | 文 | mĭuət | myot/miu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