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绵不息

yán mián bù xī [yan mian bu xi]

词语释义

意思是指延续不断。出自《孔子家语·观周》。

汉字详情

yán [yan]
部首: 227
笔画: 6
五笔: THP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KHYM
四角: 124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延,长行也。——《说文》。按,字亦作“蜒”。

蝮蛇蜒只。——《楚辞·大招》

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韩非子》

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书·召诰》

兹物苟难停,吾寿安得延!——晋· 陆机《长歌行》

莫不延颈举踵。——《吕氏春秋·顺说》

(2) 又如:延瞩(引颈瞩目);延望(引颈远望);延算三纪(延长寿命三十六年);延年(延长寿命);延息(延长寿命);延期(延长或推迟日期)

(3) 假借为“引”。引入;引见;迎接

摈者,延之日升。——《礼记·玉藻》

主人延客祭。——《礼记·曲礼》

出延射。——《礼记·射义》

(4) 又如:延接(引进接待);延入(引入);延登(引入而登殿)

(5) 拖延

延至七年(拖延到民国七年,即公元1918年)。——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 又如:延挨(拖延);延俄(延迟一会儿)

(7) 绵延 。如:延袤(绵延;连绵);延昌(绵延昌盛)

(8) 延续

延及孝文王、 庄襄王…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

(9) 又如:延寿文疏(祝寿的颂辞);延誉(称扬优点,使其名声远扬)延玩(迟延玩忽)

(10) 蔓延

延,遍也。——《方言十三》

延及于平民。——《书·吕刑》

前后邃延。——《礼记·玉藻》

(11) 又如:延地(到处);延灼(蔓延燃烧)

(12) 邀请;请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饮宴既毕,谦延 玄德于上座。——《三国演义》

(13) 又如:延师(聘请教师);延款(延请,款待);延医(请医生)

(14) 迎击

秦人开关延敌。—— 汉· 贾谊《过秦论》

形容词

长,久

延,长也。——《尔雅》

延延,长也。——《广雅》

延颈秀项。——曹植《洛神赋》

延,年长也。凡施于年者谓之延。——《方言一》

君亦悔祸之延。——《左传·成公十三年》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楚辞·离骚》

英文翻译

delay, postpone, defer

方言集汇

◎ 粤语:jin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en2 [东莞腔] jen2 [梅县腔] jan2 [台湾四县腔] jen2 [客语拼音字汇] yan2 [沙头角腔] jen2 [陆丰腔] jan3 [宝安腔] jen2 [海陆丰腔] ren2
◎ 潮州话:iang6(ĩang) [潮州]iêng6 [潮阳]iang5 ,iang5(îa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以然仙A開平聲開口三等仙Ajenjĭɛn
mián [mian]
部首: 332
笔画: 11
五笔: XRM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VMHAB
四角: 26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帛,从糸( )。本义:丝棉,精丝绵,新丝绵)

(2) 同义

绛缇絓紬丝絮绵。——《急就篇》。颜注:“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

身衣布衣,木緜皁帐。——《资治通鉴》

吴绵软如云。—— 白居易《新制布裘》

(3) 又如:绵子(丝绵);绵衣(内装丝绵的衣服);绵帛(丝绵绢帛的总称);绵矩(加工丝绵的工具)

(4) 通“棉” 。如:绵花(棉花);绵絮(指弹松的丝绵或棉花);绵绒(轧去棉籽尚未弹松的棉花)

(5) 丝絮状物

想见东郊携手日,海棠如雪柳飞绵。——陆游《醉中怀眉山旧游》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周邦彦《兰陵王》

(6) 姓。春秋齐有绵驹

动词

(1) 接连不断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诗·大雅·绵》

緜,连也。——《广雅·释诰四》

郑绵络些。——《楚辞·招魂》

緜日月而不衰。——《文选·张衡·思玄赋》

绵地千里。——《后汉书·西羌传》

(2) 又如:绵连(连续不绝);绵络(连续不绝);绵联(连绵不绝的样子);绵长(延续久远)

形容词

(1) 久远

微睇緜藐。——司马相如《上林赋》。注:“远视貌。”

鸟屿緜邈。——左思《吴都赋》。注:“广远貌。”

(2) 又如:绵暧(久远,悠远);绵眇(遥远、悠远、远视的样子);绵野(遥远的郊野)

(3) 柔软,单薄 。如:软绵绵;绵薄(谦称自己薄弱的能力)

(4) 薄弱;软弱

越人绵力薄材,不能陆战。——《汉书·严助传》

(5) 又如:绵弱(柔弱,薄弱);绵幂(微细);绵劣(才能薄弱,智力低下);绵力(谦词,能力薄弱)

(6) 病重

不图所患,遂尔绵笃。——《晋书·陶侃传》

(7) 又如:绵笃(病危,病势沉重);绵惙(病势垂危)

(8) 美,盛 。如:绵芊(草木茂盛美好的样子);绵丽(柔美华丽)

英文翻译

cotton wad; wool; soft, downy

方言集汇

◎ 粤语:min4

宋本广韵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xi]
部首: 440
笔画: 10
五笔: TH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UP
四角: 2633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2) 同本义

息,喘也。——《说文》

亦孔之。——《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

尚不敢惕息。——《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

则心惕息。——《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苏武传》

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明史·王复传》

(3) 又如:喘息(急促呼吸);息息(呼吸;气息出入);息窒(窒息,呼吸困难);息响(呼吸的声音);息贲(中医病名。指呼吸急促、气逆上奔的症候)

(4) 叹气

北山愚公长息。——《列子·汤问》

喟然大息。——《汉书》

闵王太息。——《战国策·齐策》。注:“长出气也。”

(5) 又如:叹息(叹气);息悒(叹息忧闷)

(6) 停止,停息

息,安也。——《广雅》

息,休也。——《释言》

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注:“犹安也。”

而不得息。——《吕氏春秋·适威》。注:“安也。”

臣必致死礼以息楚。——《左传·昭公八年》

莫不敢遑息。——《诗·召南·殷其靁》

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诗·郑风·狡童》

昼夜不息。——《广东军务记》

请息交以绝游。——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无时而息。——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三首》

(7) 又如:息口(停口);息手(停手);息糜(制止;停止);息言(停止言事);息甲(解除盔甲。停战)

(8) 休息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诗·大雅·民劳》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息景(息影。退隐闲居);息劳(休息);息喘(喘息。比喻紧张活动中的短暂休息);作息(工作和休息);歇息(休息);息力(休息)

(10) 滋息;生长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

(11) 又如:息马(畜养、蕃息马匹);息人,息民(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

(12) 平息

望峰息心。——《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13) 又如:息事(平息事端);息喘(平息喘气)

(14) 消除

息子贡之志。——《韩非子·五蠹》

(15) 又如:息望(不再生妄想);息虑(消除担忧;消除杂念)

(16) 通“熄”。熄灭;消失

彖曰:“革,水火相息”。——《易·革》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庄子·消遥游》

(17) 又如:息了心(断了念头;死心);息灭(熄灭;绝灭);息机(熄灭机心)

名词

(1) 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

屏息观之。——明· 魏禧《大铁椎传》

半日复息。——《汉书·李广苏建传》

数息可达。——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一息尚存;鼻息

(3) 利息,利钱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孟尝君传》

(4) 又如:息利(利息);息金(利钱,利息)

(5) 消息

至今已八九日,并无息耗,不免忧疑。——欧阳修《熙宁四年与大寺丞书》

(6) 又如:信息(音信;消息);息耗(消息,信息)

(7) 亲生子女

汝息为我子,汝亲为我翁。——张籍《董公诗》

(8) 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

(9) 春秋时诸侯国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息县北

(10) 姓

英文翻译

rest, put stop to, end, cease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 客家话:[梅县腔] sit7 [台湾四县腔] sit7 [客英字典] sit7 [东莞腔] sit7 [客语拼音字汇] sed5 xid5 [陆丰腔] sit7 [宝安腔] sit7 [沙头角腔] sit7 [海陆丰腔] s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四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相即職開入聲開口三等sĭəksik/si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