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违

yōng wéi [ yong wei]
繁体 庸違
注音 ㄩㄥ ㄨㄟˊ

词语释义

用意邪僻。

词语解释

  1. 用意邪僻。

    《书·尧典》:“帝曰:‘畴咨,若予采?’ 驩兜 曰:‘都! 共工 方鳩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按,《史记·五帝本纪》作:“ 尧 又曰:‘谁可者?’ 讙兜 曰:‘ 共工 旁聚布功,可用。’ 尧 曰:‘ 共工 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张守节 正义:“ 共工 善为言语,用意邪僻也。” 唐 元稹 《论教本书》:“回佞庸违之説固吾之所积惧也。謟之者有以辨焉。”

引证解释

⒈ 用意邪僻。

《书·尧典》:“帝曰:‘畴咨,若予采?’ 驩兜曰:‘都! 共工方鳩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按,《史记·五帝本纪》作:“尧又曰:‘谁可者?’ 讙兜曰:‘ 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尧曰:‘ 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张守节正义:“共工善为言语,用意邪僻也。”
唐元稹《论教本书》:“回佞庸违之説固吾之所积惧也。謟之者有以辨焉。”

庸违的网络释义

庸违

  • 庸违,读音 yōng wéi,汉语词语,指用意邪僻。
  • 汉字详情

    yōng [yong]
    部首: 314
    笔画: 11
    五笔: YVE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ILB
    四角: 00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用,从庚。“庚更”同音,表更换。先做某事,然后更换做别的事。本义:用;需要)

    (2) 同本义

    庸,用也。——《说文》

    畴咨若时登庸。——《书·尧典》

    我生之初,尚无庸。——《诗·王风·兔爰》

    齐子庸止。——《诗·齐风·南山》

    (3) 靖潜庸回。——《左传·文公十八年》

    庸動长老。——《国语·周语中》

    请始无庸战。——《国语·越语上》

    (4) 常与否定副词“无”、“勿”、“弗”连用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书·大禹谟》

    我无庸去,只是教阁下个至良极美的法则。——《礼记》

    (5) 又如:无庸讳言;无庸细述;毋庸讳言;庸释(舍弃)

    (6) 任用

    名之所在,上之所庸。——清· 顾炎武《日知录》

    (7) 又如:庸庸(任用应受任用的人);登庸(选拔重用)

    (8) 受雇用,出卖劳动力

    买庸而决窦。——《韩非子·五蠹》

    (9) 如:庸作(受雇而为人劳作);庸仆(佣工、仆役);庸僦(雇佣租赁)

    (10) 酬其功劳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荀子·大畧》

    (11) 又如:庸勋(酬劳有功的人)

    形容词

    (1) 平常

    庸,常也。——《尔雅》

    此庸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恒丝庸帛。——《论衡·量知》

    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韩非子》

    (2) 又如:庸德(常德,一般的道德规范);庸人(常人);庸众(常人;一般的人);庸情(犹俗虑,常人的心志);庸格(常例);庸音(常音。喻指平庸的文辞和言论);庸民(平民;普通的人);庸凡(平凡)

    (3) 平庸

    任重职大,非庸材所能堪。——《汉书·薛宣传》

    (4) 又如:庸庸碌碌(形容人平庸,没有志气);庸涩(平庸晦涩);庸下(平庸低下);庸懦(平庸懦弱);庸伍(才识平庸之辈);庸臣(平庸之臣);庸朽(庸下衰朽);庸主(平庸的君主);庸君(平庸之君;昏君);庸鄙(平庸鄙俗);庸腐(平庸陈腐;平庸迂腐);庸儒(平庸的儒者)

    (5) 庸俗,庸鄙 。如:庸邪(指庸俗邪僻之人);庸狡(庸鄙而奸滑);庸塞(庸鄙不通);庸遴(庸鄙贪吝)

    (6) 昏庸,庸下

    不有乱常,则多庸暗。——《晋书·惠帝纪论》

    (7) 又如:庸暗(昏庸愚昧);庸朽(庸下衰朽)

    (8) 浅陋 。如:庸医杀人(医生的医术低劣,致误投药物而使人丧命);庸奴(见识浅陋之人。含有鄙夷之意);庸妄(浅陋妄为);庸昧(谓资质愚钝,才识浅陋。常用作谦词)

    名词

    (1) 功勋

    现克一堡之庸,酬通侯之锡者,又何若不伦?——清· 魏源《圣武记》

    (2) 又如:庸功(庸伐,庸勋,庸绩。功勋;功绩);庸器(古代铭功的铜器)

    (3) 受雇用的人

    庸人訾厉。——《管子·入国》

    取庸而强饭之。——《淮南子·缪称》

    (4) 又如:庸保(受雇充任杂役的人);庸仆(佣工、仆役)

    (5) 劳苦

    我生之初,尚无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凶。——《诗·王风》

    (6) 受雇者的工钱

    写书取庸自给。——《新唐书》

    (7) 又如:庸钱(工资)

    (8) 古国名,在今湖北省

    庸蜀之南。——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9) 姓

    副词

    (1) 或许,大概

    虽王之国,庸独利乎?——《汉书》

    (2) 怎么 。表示反问。如:庸安(何以,怎么);庸何(何,什么)

    (3) 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岂”、“哪里”

    庸非昔日之乐。——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庸知其年之先后。——唐· 韩愈《师说》

    英文翻译

    usual, common, ordinary, mediocre

    方言集汇

    ◎ 粤语:jung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ung2 [海陆丰腔] rung2 [梅县腔] jung2 [台湾四县腔] jung2 [客语拼音字汇] yung2 [宝安腔] jung2 [陆丰腔] jung3
    ◎ 潮州话:雍5(容)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三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餘封平聲開口三等jyung/jvngjĭwoŋ
    wéi [wei]
    部首: 306
    笔画: 7
    五笔: FNHP
    五行:
    仓颉: YQS
    四角: 35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韦声。本义:离开;背离)

    (2) 同本义

    违,离也。——《说文》

    违,远也。——《尔雅》

    中心有违。——《诗·邶风·谷风》。传:“离也。”

    薄违农父。——《书·酒诰》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楚辞·离骚》

    (3) 又如:违别(离别);违离(离别;分离;背离);违恋(依依惜别);违阔(离别;阔别);违署(离开官署。指辞去官职);违远(远离;离别);违间(离别);违弃(离弃;丢弃);违异(离别;分离)

    (4) 避开

    纪侯大去其国,违 齐难也。——《左传·庄公四年》

    (5) 又如:违强凌弱(畏避强大,欺凌弱小);违难(避难);违避(避开;背离);违敌(避敌;纵敌);违寒(避开寒冷);违患(避开祸患);违世(避开尘世;去世)

    (6) 违背;违反

    违,偝也。——《广雅·释诂二》

    静言用违。——《书·尧典》

    且其违者不过数人。——《左传·哀公十四年》

    而违之俾不通。——《礼记·大学》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违天必有大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慎勿违吾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我而相违。——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莫敢违。——《资治通鉴·唐纪》

    君赐不可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寝食违节。——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违错(违反,违背);违干(违犯;冒犯);违别(违抗);违逆(违背;不合情理);违越(违背;越轨);违心之论(与内心相违背的话);违天(违背天意);违科(不符合法令);违俗(违背世俗的习惯或观念);违常(反常,违反常理)

    (8) 改变 。如:违变(改变;变故);违度(失度,反常);违程(耽误行程)

    (9) 恨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诗·邶风·谷风》

    岂余身之足殉兮,违世业之可怀。——《文选·班固·幽通赋》

    (10) 又如:违恨(怨恨);违怨(怨恨)

    (11) 妨碍;阻碍 。如:违碍(妨碍,阻碍);违拗(阻拦;执拗);违和(因身体失调而不适;生病)

    名词

    (1) 过失,错误 。如:违谬(过失;谬误);违滥(失实;错误);违错(失误;错乱);违衷(失当);违舛(谬误;差错)

    (2) 相距;距离 。如:违年(过期不赴任);违欠(拖欠)

    形容词

    (1) 邪行;不正 。如:违质(本质邪恶)

    (2) 远 。如:违旷(疏远;阔别)

    (3) 差异,不一致 。如:违暴(杂乱失常);违惑(错乱迷惑)

    英文翻译

    disobey, violate, defy; be apart from

    方言集汇

    ◎ 粤语:wa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