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象辇

gàn xiàng niǎn [ gan xiang nian]
繁体 乾象輦
注音 ㄍㄢ ㄒ一ㄤˋ ㄋ一ㄢˇ

词语释义

饰有天象图纹的皇家车驾。

词语解释

  1. 饰有天象图纹的皇家车驾。

    《魏书·礼志四》:“乾象輦:羽葆,圆盖华虫,金鸡树羽,二十八宿,天阶云罕,山林云气、仙圣贤明、忠孝节义、游龙、飞凤、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奇禽异兽可以为饰者皆亦图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助祭郊庙则乘之。”

引证解释

⒈ 饰有天象图纹的皇家车驾。

《魏书·礼志四》:“乾象輦:羽葆,圆盖华虫,金鸡树羽,二十八宿,天阶云罕,山林云气、仙圣贤明、忠孝节义、游龙、飞凤、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奇禽异兽可以为饰者皆亦图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助祭郊庙则乘之。”

干象辇的网络释义

干象辇

  • gàn xiàng niǎn ㄍㄢˋ ㄒㄧㄤˋ ㄋㄧㄢˇ
  • 饰有天象图纹的皇家车驾。《魏书·礼志四》:“乾象辇:羽葆,圆盖华虫,金鸡树羽,二十八宿,天阶云罕,山林云气、仙圣贤明、忠孝节义、游龙、飞凤、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奇禽异兽可以为饰者皆亦图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助祭郊庙则乘之。”
  • 汉字详情

    gān,gàn [gan]
    部首: 310
    笔画: 3
    五笔: FGGH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gān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本义:盾牌)

    (2) 同本义

    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方言》九

    朱干玉戚以舞大武。——《礼记·祭统》。注:“朱干,赤盾。”

    司干。——《周礼·春官·序官》

    礼义以为干橹。——《礼记·儒行》。注:“干橹,小楯大楯也。”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下》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五蠹》

    (3) 又如∶干羽(盾牌和雉羽,供乐舞之用);干革(干即盾;革即甲胄类。泛指兵器);干橹(小盾大盾);干戎(兵戎。通称兵器、军队)

    (4) 岸;水畔

    鸿渐于干。——《易·渐卦》。释文引郑注:“干,水傍,故停水处。”

    秩秩斯干。——《诗·小雅·斯干》。朱注:“干,水涯也。”

    昔者吴干战。——《管子·小问》。注:“干,江边地也。”

    而不知干队之败。——《史记·春申君传》。索隐:“干,水边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魏风·伐檀》

    (5) 江南把山垅之间的地段叫干 。故金陵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

    (6) 天干 。如:干支(天干地支,实际上是“幹枝”的一种比喻说法)

    (7) 姓

    动词

    (1) 捍卫

    (2) 又如:干害(捍护)

    (3) 触犯;冒犯;冲犯;冲

    干,犯也。——《说文》

    轍恐犯忌而干讳。——《楚辞·七谏·谬谏》

    以干先王之诛。——《书·胤征》

    以干天祸。——《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若干二命以求杀予。——《国语·晋语四》

    (4) 又

    则上下不干。

    乃背晋干 宋。——《史记·管蔡世家》

    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 子执而戮之。——《国语·晋语五》

    干国之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左传·文公四年》

    故吏不敢以非法遇(对待)民,民不敢犯法干法官也。——《商君书·定分》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干渎(冒犯。干:干犯;抵触;烦扰);干触(冒犯;触犯);干凌(干犯欺凌);干典(违犯法典);干命(违犯命令);干行(指冲撞军列);干戾(触犯法令而获罪)

    (6) 立,建立

    后知张顺干了功劳。——《水浒传》

    (7) 求,求取

    皆干赏蹈利之兵也。——《荀子·议兵》

    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庄子·徐无鬼》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 中山以干仕。—— 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8) 又如:干名(求取名位);干求(求取功名);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干进(营谋官职地位);干索(索要;强取);干进(谋求仕进);干请(请托)

    (9) 干预;干扰

    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后汉书·蔡邕传》

    明君使事不相干。——《韩非子·用人》

    (10) 关涉;牵扯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11) 又如:干己(关系,责任);干累(连累;牵连);干纪(关系;职责);干属(关系);干惹(牵涉,关连)

    (12) 怠慢,慢待 。如:主人走了,把我们干起来了

    形容词

    (1) (形声。从乙(表示向上),倝( gàn)声。①本义:天。②引申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与“湿”相对)

    (2) 同引申义

    方将被发而干。——《庄子·田子方》

    剖其中,干若败絮。——刘基《卖柑者言》

    干东土。——《吕氏春秋·爱类》

    外强中干。——《左传·僖公十五年》

    然而旱干水溢。——《孟子·尽心下》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

    (3) 又如:干冬(干燥少雨的冬季);干荒(干旱);干烘茶(采摘后不经过揉制而直接烘干的茶叶);干堆(干柴堆。比喻色迷之人)

    (4) 枯竭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明· 刘基《卖柑者言》

    (5) 又如:干蛋(方言。穷光蛋);干竭(枯竭)

    (6) 干亲。谓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而结认的亲戚关系

    赵氏干娘, 高皇(明太祖朱元璋)义父之妻也。—— 明· 文林《琅琊漫抄》

    (7) 又如:干爷(义父);干大(方言。干爹,义父);干老子(干爹);干生子(干儿子);干达达(干爹,义父)

    (8) 形容声音干涩嘶哑 。如:干哑(干涩嘶哑)

    动词

    (1) 使干,竭尽

    干泽而渔。——刘向《说苑》

    (2) 怠慢;使对方难堪

    从今日起,且干着他,不理他,他两个自然有些着慌。——《儿女英雄传》

    (3) 又

    没奈何,站起身来干了人家,一句说了六个大字,道是:“多礼,我不敢当。”

    名词

    (1) 加工制成的干食品

    人负朱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宋· 沈括《梦溪笔谈·官政》

    (2) 又如:豆腐干;萝卜干;干肉;干脯(干肉)

    副词

    (1) 徒然,白白地

    干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唐· 韩愈《感春》

    (2) 又如:干落落(白白地);干发虚(空有打算而不能兑现);干拌(白吵;白费口舌);干白(白说,白搭)

    (3) 虚假地,表面地

    晔干笑云:“罪至”而已。——《宋书·范晔传》

    (4) 又如:干乔(装模作样)

    (5) 另见 gàn

    gàn

    名词

    (1) (形声。从木,倝( 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2) 同本义

    榦,筑墙端木也。——《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

    平板榦,称畚筑。——《左传·宣公十一年》

    姚信、 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三国志·陆凯传》

    (3) 又如:榦楨(筑墙所用的主柱,竖在两旁的叫“榦”,竖在两端的叫“桢”。引申为支柱、支撑)

    (4) 木名。柘树

    名词

    (1) 主干

    故枝不得大如榦,末不得强于本。——《淮南子·主训》

    柏虽大榦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徐霞客游记》

    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楚辞·屈原·招魂》

    (2) 又如:躯干;干子(树干);干本(树木的主干);干貌(体貌);干力(指体力强健);骨干(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或物);干翮(主翮。翮,羽的主茎);干翼(主干与辅翼);干辅(主干与辅佐)

    (3) 引申为本质

    是故柔弱者,生之榦也。——《淮南子》。高诱注:“榦,质也。”

    (4) 胁

    上佐食,举尸牢胁,尸受振祭哜之。——《仪礼·少牢馈食礼》

    (5) 效果;用处

    况且朱三是穷人,讨也没干。——《二刻拍案惊奇》

    (6) 地位低下的官吏

    (7) 又如:干人(即府干。达官贵人府中的办事人员。也称“干办”);干吏(干练的官吏。多指州郡衙门中的办事人员)

    (8) 一种俸禄 。如:干禄(南北朝时勋贵、官吏对被役使的“干”收取免役绢作为一种额外俸给,称“干禄”)

    (9) 干部的简称 。如:干群关系;以工代干;干属(干部的家属)

    (10) 事情 。如:公干;有何贵干?

    (11) 姓

    动词

    (1) 做,从事于或忙于做某事,尤指从事某项职业

    宁宗庆元五年,右谏议大夫 张奎言乞行下州县,保正止许干当本都贼盗、斗殴、烟火、公事,不许非泛科配。——《文献通考·职役·历代乡党版籍职役》

    (2) 又如:让我干什么都可以;干不的(干不了);干办(办理;处理);干当(承办)

    (3) 主管

    光武即位,知 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后汉书·伏湛传》

    (4) 又如:干管(主持;管理);干官(古代掌管均输之官);干掌(掌管,管理);干运(运筹干办);干当(主管;经办)

    (5) 建立;求取 。如:干功(建功)

    (6) 通“扞”( hàn)。护卫,遮挡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周南·兔罝》

    (7) 又如:干夜(护卫巡夜)

    形容词

    (1) 干练

    邕善书计,强记默识,以干济见知。——《北齐书·唐邕传》

    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干肃(干练而慎重);干直(干练正直);干绩(优异的业绩);干誉(以办事干练而获得的声誉)

    (3) 通“扞”( hàn)。乱

    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商君书·壹言》

    (4) 另见 gān

    英文翻译

    oppose, offend; invade; dried

    方言集汇

    ◎ 粤语:gon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on5 [台湾四县腔] gon1 [客语拼音字汇] gon1 [陆丰腔] gon1 [梅县腔] gon1 [海陆丰腔] gon1 [宝安腔] gon1 [东莞腔] gon1 gon5 [沙头角腔] gon1
    ◎ 潮州话:gang1 guan1 (kang ku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五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寒平聲開口一等kankɑn
    xiàng [xiang]
    部首: 711
    笔画: 11
    五笔: QJE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APO
    四角: 272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2)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 Elephas )和非洲象属( Loxodonta )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说文》

    祷过之山多象。——《山海经·南山经》

    穷奇象犀。——《汉书·司马相如传》

    其民乘象以战。——《汉书·张骞传》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诗·鲁颂·泮水》

    象有齿以焚其身。——《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3) 又如:象口(象状香炉口);象王(象中最大者,佛家喻佛)

    (4) 象牙的省称

    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尔雅》。注:“象牙骨。”

    佩其象揥。——《诗·狂风·葛屦》。传:“象揥所以为饰。”

    用两象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以象骨饰尊。”

    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做的笏。笏,封建时代臣子上朝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象床(象牙装饰的床);象路(以象牙为饰的车);象管(以象牙为饰的笔);象箸(象牙筷子)

    (6) 现象 。如:象纬(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亦泛指天体);旱象;天象;险象;景象;假象

    (7) 人的外貌

    象恭滔天。——《书·尧典》

    (8) 又如:丑象

    (9) 肖像,用水墨画、油画、素描或其他绘画手法描绘的人面部的像

    上瞻兮遗象,下临兮泉壤。——潘岳《寡妇赋》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晋书·顾恺之传》

    往往留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绘象祀之。——清· 张廷玉《明史》

    (10) 又如:象教(佛教的别称。释加牟尼去世后,佛门弟子刻木为佛、教化众生,故名);象设(原指佛像。泛指遗像)

    (11) 象征

    白者西方之色,刑戮之象也。——韩愈《为宰相贺白龟状》

    (12) 又如:征象;象表(征象);象兆(征兆)

    (13) 形状;样子;景象

    杌陧之象。——孙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14) 又如: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15) 法,法令

    象以典刑。——《虞书》。传:“法也。”

    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国语》

    (16) 道理

    执大象,天下往。——《老子》

    (17) ∶脏腑健康与否显现于人颜面上的气色

    五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

    (18) 又如:脉象;病象

    动词

    (1) 假借为“像”。类似;好像

    见乃谓之象。又,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系辞》

    象者,各辨一及之义者也。——《易·略例》

    物生而后有象。——《左传·僖公十五年》

    天象盖笠。——《周髀算经》

    女必象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象意(如意);活象;极象;象恭(貌似恭敬);象肖(德业与先人相似);象貌(像事物的容貌);象龚(貌似恭敬)

    (3) 摹拟

    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鲁灵光殿赋》

    因势象形。——明· 魏学洢《核舟记》

    赫赫可象。——明· 刘基《卖柑者言》

    (4) 又如:象体(量体);象生(纸、棉糊扎成的人物形象,用于祭祀或作为玩具);象模象样(认真地);象眼块(菱形)

    (5) 描绘

    公在荆州,或象其义,白须红颜,谓公方壮。——《王荆州画像赞》

    (6) 又如:象物(描摹物象);象说(描摹,解说)

    (7) 效法

    人君为饮食为此,故左右象之。——《墨子》

    (8) 又如:象贤(效法先人的贤德)

    (9) 想像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韩非子》

    (10) 又如:象事(想像事情)

    英文翻译

    elephant; ivory; figure, image

    方言集汇

    ◎ 粤语:zoeng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iong5 siong3 [梅县腔] siong5 [海陆丰腔] siong6 siong3 [客英字典] siong5 [沙头角腔] siong5 [陆丰腔] siong6 [东莞腔] siong3 [宝安腔] siong3 | siong5 [客语拼音字汇] xiong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六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徐兩陽開上聲開口三等zĭaŋzsiangx/sziank
    niǎn [nian]
    部首: 405
    笔画: 12
    五笔: FWFL
    五行:
    仓颉: QOKQ
    四角: 555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车,两“夫”(男子)并行,拉车前进。本义: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

    (2) 同本义

    輦,挽车也。——《说文》

    与其輂辇。——《周礼·乡师》。注:“人挽行。”

    我任我辇。——《诗·小雅·黍苗》

    以乘车辇其母。——《左传·庄公十二年》

    辇重如役。——《左传·襄公十年》

    恃辇而行。——《战国策·赵策》

    扶辇下除。——《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辇车(古代用人挽拉的辎重车;古代宫中用的一种便车,多用人挽拉);辇舆(用人拉车;人抬的车,即后世轿子);辇夫(车夫);辇道(车道)

    (4) 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 。如:辇辂(皇帝的车驾);辇毂(皇帝坐的车子);辇舆(车子);辇道(帝王车驾所经的道路);辇路(天子御驾所经的道路);辇乘(指帝王与后妃专用的车乘);辇御(皇帝的车舆)

    (5) 借指京城

    子弟生长京辇。——陈琳《为袁绍上书》

    (6) 又如:辇洛(京洛。指京都);辇毂(代指京城)

    动词

    (1) 拉车

    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荀子·大略》

    (2) 又如:辇土(用手拉车运送泥土);辇运(车运,拉车运输);辇重(挽引重车)

    (3) 乘车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唐· 杜牧《阿房宫赋》

    (4) 如:辇从(同车的随从)

    (5) 载运;运送

    辇金输虏庭。——陆游《闻虏乱次前辈韵》

    (6) 又如:辇送(运送);辇致(送达);辇运(运输)

    英文翻译

    hand-cart; transport by carriage

    方言集汇

    ◎ 粤语:lin5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