幛词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幛上的题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评论·汪南溟文》:“ 江陵 封公名 文明 者七十诞辰。 弇州 、 太函 ,俱有幛词,諛语太过,不无 陈咸 之憾。”
引证解释
⒈ 幛上的题词。 明沉德符《野获编·评论·汪南溟文》:“江陵封公名文明者七十诞辰。
引弇州、太函,俱有幛词,諛语太过,不无陈咸之憾。”
幛词的网络释义
幛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章声。巾,丝麻织品。本义:旧时用布帛一副上面题字,作为庆吊的礼物)同本义
谨具祭幛一悬。——曾国藩《致相润芝中丞书》
(2) 又如:寿幛;挽幛;喜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zong5 [客语拼音字汇] zong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障 | 之亮 | 章 | 陽開 | 去聲 | 漾 | 開口三等 | 宕 | 陽 | tɕĭaŋ | cjangh/tjanq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