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澨

yá shì [ ya shi]
注音 一ㄚˊ ㄕˋ

词语释义

1.岸边。

词语解释

  1. 岸边。

    《文选·潘岳<秋兴赋>》:“泉湍涌於石间兮,菊扬芳於崖澨。” 李周翰 注:“澨,亦水崖也。” 清 龚自珍 《武显将军福建海坛镇总兵官丁公神道碑铭》:“遂发大礮,诸火器继之,光尘蔽天,贼尸抛满崖澨。”

引证解释

⒈ 岸边。

《文选·潘岳<秋兴赋>》:“泉湍涌於石间兮,菊扬芳於崖澨。”
李周翰注:“澨,亦水崖也。”
清龚自珍《武显将军福建海坛镇总兵官丁公神道碑铭》:“遂发大礮,诸火器继之,光尘蔽天,贼尸抛满崖澨。”

崖澨的网络释义

崖澨

  • 岸边
  • 《文选·潘岳<秋兴赋>》:“泉湍涌於石间兮,菊扬芳於崖澨。” 李周翰 注:“澨,亦水崖也。” 清 龚自珍 《武显将军福建海坛镇总兵官丁公神道碑铭》:“遂发大礮,诸火器继之,光尘蔽天,贼尸抛满崖澨。”
  • 汉字详情

    [ya]
    部首: 325
    笔画: 11
    五笔: MDFF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UMGG
    四角: 222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山,厓( )声。本义:岸;水边)

    (2) 同本义

    崖,高边也。——《说文》

    崖,岸。高边也。…此云高边,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说文句读》

    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望厓洒而高岸。——《尔雅·释丘》。按:“厓之峻而高者,岸也,即岸也。”

    伯有廷劳于黄崖。——《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庄子·秋水》

    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庄子·山水》

    穹崖巨谷。——宋· 沈括《梦溪笔谈》

    蹑履登崖。——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石崖侧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四眺重崖,皆悬绝无径,而西崖尤为峻峭。——《徐霞客游记》

    (3) 又如:崖谷(悬崖深谷);崖口(山崖间的豁口);崖垠(山崖的边际);崖畔(山崖边);崖岭(高崖峻岭);崖穴(山洞)

    (4) 泛指事物的边际;界域 。如:崖际(边际)

    形容词

    言人性格孤高 。如:崖异(乖异。指人性情、言行不合常理);崖然(傲岸矜持的样子)

    英文翻译

    cliff, precipice; precipitous

    方言集汇

    ◎ 粤语:ngaai4
    ◎ 客家话:[东莞腔] ngai2 [梅县腔] ngai2 [海陆丰腔] ngai2 na2 [客语拼音字汇] ngai2 [宝安腔] ngai2 [客英字典] ngai2 [台湾四县腔] ngai2 na2
    ◎ 潮州话:nga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魚羈支B開平聲開口三等支Bngie/ngyeŋĭe
    shì [shi]
    部首: 331
    笔画: 16
    五笔: ITAW
    仓颉: EHMO
    四角: 38118

    详细解释

    名词

    (1) 水名 。在湖北省境

    过三澨,至于 大别。——《书·禹贡》。 左传:“句澨、雍澨、薳澨,其地在今湖北襄阳府宜城县北。”

    (2) 水边

    澨,埤增水边土人所止者也。从水,筮者。——《说文》

    则决睢澨。——《左传·成公十五年》。注:“水涯也。”

    夕济兮西澨。——《楚辞·湘夫人》

    方舆之内,山陬海澨,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明· 徐光启《甘薯疏序》

    英文翻译

    shore; river in Hubei

    方言集汇

    ◎ 粤语:sai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ii5 ci5 [客英字典] chi5 [海陆丰腔] shi6 chi6 [梅县腔] chii5 chi5
    ◎ 潮州话:s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時制祭A開去聲開口三等祭Azjed/zjeyʑĭɛ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