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

xiàn shān [ xian shan]
繁体 峴山
注音 ㄒ一ㄢˋ ㄕㄢ

词语释义

1.山名。在湖北襄阳县南。又名岘首山。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西晋羊祜镇襄阳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 2.山名。在浙江湖州市南。本名显山,后避唐中宗(李显)讳,改名岘山。宋苏轼任湖州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我非羊叔子,愧此岘山亭。" 3.山名。在浙江东阳县南。原名三丘山。晋义熙间殷仲文守东阳,常登此山。后人比之羊祜,因亦名岘山。

词语解释

  1. 山名。在 湖北 襄阳县 南。又名 岘首山 。东临 汉水 ,为 襄阳 南面要塞。

    西晋 羊祜 镇 襄阳 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晋书·羊祜传》:“ 祜 乐山水,每风景,必造 峴山 ,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唐 孟浩然 《岘山送朱大去非游巴东》诗:“ 峴山 南郭外,送别每登临。” 宋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上:“ 羊叔子 镇 襄阳 ,尝与从事 邹湛 登 峴山 ,慨然有‘湮没无闻’之嘆, 峴山 因是以传。”

  2. 山名。在 浙江 湖州市 南。本名 显山 ,后避 唐中宗 ( 李显 )讳,改名 岘山 。

    宋 苏轼 任 湖州 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 吴兴 胜 襄阳 ,万瓦浮青冥。我非 羊叔子 ,愧此 峴山亭 。”

  3. 山名。在 浙江 东阳县 南。原名 三丘山 。

    晋 义熙 间 殷仲文 守 东阳 ,常登此山。后人比之 羊祜 ,因亦名 岘山 。

引证解释

⒈ 山名。在湖北襄阳县南。又名岘首山。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 西晋羊祜镇襄阳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

《晋书·羊祜传》:“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峴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唐孟浩然《岘山送朱大去非游巴东》诗:“峴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
宋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羊叔子镇襄阳,尝与从事邹湛登峴山,慨然有‘湮没无闻’之嘆, 峴山因是以传。”

⒉ 山名。在浙江湖州市南。本名显山,后避唐中宗 ( 李显 )讳,改名岘山。

宋苏轼任湖州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我非羊叔子,愧此峴山亭。”

⒊ 山名。在浙江东阳县南。原名三丘山。晋义熙间殷仲文守东阳,常登此山。后人比之羊祜,因亦名岘山。

岘山的网络释义

岘山 (襄阳岘山)

  • 襄阳岘山俗称三岘为赤松子洞府道场,传说伏羲死后葬在此处,身体化为岘山诸峰,包括岘首山(下岘)、紫盖山(中岘)、万山(上岘),是一座正宗的历史文化名山。她背靠巍巍大荆山,环抱“铁打的襄阳”,遥控“纸糊的樊城”,峰岩直插滔滔汉水,雄据一方。大宋淳化年间,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命率兵与元蒙在此数度争战,收复失地后,作襄阳铭道:“壮哉岘,脊南北。翳墉壑,几陵谷。乾能央,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至今摩崖石刻犹存。
  • 岘山造句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李白 
    慕容超窘急,亲笔写信给刘裕,表示要向晋朝称臣,以大岘山为界,献良马千匹,以通和好。
    交流中,高庆在等人参观了岘山、习家池、堕泪碑、鹿门山等地,并对岘山文化表现出特别浓厚的兴趣。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原来是黄祖在城楼上见吕公已经成功激怒了孙坚,并开始朝岘山方向引去,于是急忙命令手下一千名荆州士兵一拥而出,杀向城东门外的江东军。

    汉字详情

    xiàn [xian]
    部首: 325
    笔画: 7
    五笔: MMQN
    五行:
    仓颉: UBHU
    四角: 277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小而险峻的山

    苕递陟陉岘。——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李善注:《声类》曰:“岘,山岭小高也”

    (2) 山名,岘山

    (3) 在湖北省襄阳。又名岘首山

    (4) 在河南省信阳县南。又名凿砚山。如:岘首(即岘山);岘山泪(百姓至岘山凭吊羊祜而流的眼泪。后指因感念地方官德政而流的泪)

    (5) 在江苏省丹徒县东南。也名兽窟。因建藏寺于此山,又名九华山

    (6) 在浙江省东阳县南。又名双岘

    (7) 在浙江省吴兴县南,本名显山,以唐庙讳改为岘山

    (8) 在浙江省长兴县

    英文翻译

    steep hill; mountain in Hubei

    方言集汇

    ◎ 粤语:jin6

    宋本广韵

    shān [shan]
    部首: 325
    笔画: 3
    五笔: MMM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U
    四角: 2277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如:蚕上山了

    (13) 姓

    形容词

    (1) 大,巨大 。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如:山妻(隐士之妻)

    英文翻译

    mountain, hill, peak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1
    ◎ 客家话:[梅县腔] san1 [海陆丰腔] san1 [客语拼音字汇] san1 [台湾四县腔] san1 [客英字典] san1 [东莞腔] san1 [沙头角腔] san1 [陆丰腔] san1 [宝安腔] s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八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所閒山開平聲開口二等ʃænsren/sha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