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猫儿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方言。老虎的别称。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们这时候还要过岗子,可是不要命喝粥了!我告诉你们,这山上俩月头里出了一个山猫儿,几天儿的工夫伤了两三个人了。”
引证解释
⒈ 方言。老虎的别称。
引《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们这时候还要过岗子,可是不要命喝粥了!我告诉你们,这山上俩月头里出了一个山猫儿,几天儿的工夫伤了两三个人了。”
山猫儿的网络释义
山猫儿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如:蚕上山了
(13) 姓
形容词
(1) 大,巨大 。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如:山妻(隐士之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an1 [海陆丰腔] san1 [客语拼音字汇] san1 [台湾四县腔] san1 [客英字典] san1 [东莞腔] san1 [沙头角腔] san1 [陆丰腔] san1 [宝安腔] sa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山 | 所閒 | 生 | 山開 | 平聲 | 刪 | 開口二等 | 山 | 山 | ʃæn | sren/shaen |
详细解释
māo
名词
(1) 家猫,久已被人类驯养的一种食肉类动物 ,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种,虽然可能是由几种旧大陆的小型野猫的杂交后代中通过自然选择而最后衍生的,有一些变种,主要的区别在于皮毛的长短,体形以及尾的有无
迎猫,为其食田鼠也。——《礼记》
(2) 又如:猫儿眼(宝石名称,又名“猫睛石”。以晶莹透明如猫眼而得名);猫虎(猫和虎。古代以为有益于农事的神物);猫儿食(指人饭量小,食无定时);猫尿(方言。指酒。表示憎厌或讥讽)
(3) 狸猫,亦称“山猫” 。如:猫狸(狸的一种,俗称野猫);猫猴(一种哺乳动物)
(4) 姓
动词
(1) 〈方〉∶躲藏 。如:猫冬(躲在家里过冬);猫月子(坐月子);猫蹲(谓不务正业,赋闲在家;他从前线回来后,成天猫在家里)
(2) 另见
máo
动词
(1) 〈方〉∶弯曲 。如:小偷猫腰钻过桥洞外的铁丝网跑了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miau2 miau5 [台湾四县腔] meu2 meu5 [梅县腔] miau5 [宝安腔] miau5 [东莞腔] miau5 [海陆丰腔] miau2 miau5 [ngiau5] [沙头角腔] mi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苗 | 武瀌 | 明 | 宵B | 平聲 | 蕭 | 開口三等 | 效 | 宵B | mĭɛu | mieu/mye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2) 同本义
儿,孺子也。——《说文》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九章
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男曰儿,女曰婴。——《苍颉篇》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3) 又如:儿女子(孩童);儿剧(犹儿戏);儿话(孩子话);儿撬(拐棍儿);儿拜(孩童对大人所行的礼拜);儿啼(小孩哭);儿孩(孩童)
(4) 儿女,父母所生的子女,第一代后裔 。如:儿孙满堂;小儿;儿女夫妻(结发夫妻,从小的夫妻);儿女之情(指青年男女之间相爱的情感)
(5) 长辈对幼辈的称呼。亦用作轻蔑之称 。如:儿郎(将帅对士兵的称呼)
(6) 父母对儿子的称呼
儿,子也。——《广雅·释亲》
汤为儿守舍。——《汉书·张汤传》
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汉书·项藉传》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阿爷无大儿。——《乐府诗集·木兰诗》
(7) 又如:儿媳(即儿媳妇);儿子花(儿子的影子);儿曹(儿辈);儿息(子息)
(8) 男青年 。如:儿孩儿(男孩子);儿男(男孩,男子)
(9) 年轻人;青年 。如:健儿
(10) 我
(11) 子女对父母的自称
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2) 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
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13) 又如:儿家(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你,称女子)
(14) 弟对兄的自称
乃以延宗为相国、 并州刺史,总 山西兵事。 谓曰∶“ 并州阿兄取,儿今去也。”——《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
形容词
(1) 雄性——多指牲畜 。如:儿猫(公猫)
(2) 自己的 用于古代妇女称自己丈夫
宣和中士女观灯者赐酒。有夫妇并游,不获同进,其妇蒙赐,辄怀酒杯,谢词曰:“归来恐被儿夫怪,愿赐金杯作证盟。”上赐之。——《月令广义》
(1) 儿化。汉语后缀的“儿”不自成音节,而和前面一个音节合在一起构成带卷舌韵母r的音节
(2) 多用作名词后缀 (1)∶表示小。如:盆儿;棍儿;小猫儿;小车儿 (2)∶表示词性变化。动词名词化,如:唱儿;逗笑儿。形容词名词化,如:亮儿;零碎儿 (3)∶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如:口儿;门儿;根儿 (4)∶表示词义变化。如:白面儿(海洛因);老家儿(对人称自己或别人的父母)
(3) 动词的后缀。如:玩儿;火儿
(4) 形容词后缀。如邵雍《首尾吟》:“天听虽高只些子,人情想去没多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r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仁 | 如鄰 | 日 | 眞A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njin/r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