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

shān jìng [ shan jing]
繁体 山徑
注音 ㄕㄢ ㄐ一ㄥˋ

词语释义

山径 shānjìng

(1) 山中小道

山径幽幽
path

词语解释

  1. 山间小路。

    唐 储光羲 《幽人居》诗:“幽人下山径,去去夹青林。” 明 王守仁 《宿萍乡武云观》诗:“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 许地山 《荼蘼》:“ 宗之 只笑着点点头,随即从西边的山径回家去。”

  2. 山岭。

    《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赵岐 注:“山径,山之领。”一说,山径即山坡。见 杨伯峻 《孟子译注》。

引证解释

⒈ 山间小路。

唐储光羲《幽人居》诗:“幽人下山径,去去夹青林。”
明王守仁《宿萍乡武云观》诗:“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
许地山《荼蘼》:“宗之只笑着点点头,随即从西边的山径回家去。”

⒉ 山岭。一说,山径即山坡。见杨伯峻《孟子译注》。

《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赵岐注:“山径,山之领。”

山径的国语词典

山间小路。

如:「这些山径,是许多登山者披荆斩棘,开辟出来的。」

山径的网络释义

山径

  • 山径是汉语词语,有山间小路;山岭的意思。
  • 山径造句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沿着山径前行,空气清新,凉风阵阵,山雀鸣啼,花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危峰兀立,怪石磷峋,峰上云雾缭绕,山径蜿蜒曲折,十步三转,紧贴着的就是万丈悬崖。
    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麋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
    奥巴马在对话开幕式上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来重新定位中美对话基础。
    香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叶齐山径密,花积野坛深。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
    峰上云雾缭绕,山径蜿蜒曲折,像一条彩带从云间飘落下来,游人似一个个小白点,零零星星散布在彩带上,缓缓地向上移动着。
    几千年前,伟大的哲学家孟子曾说过:“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
    看看新学的宗师王禹??写的《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仰望天台,峰上云雾缭绕,山径蜿蜒曲折,像一条彩带从云间飘落下来,游人似一个个小白点,零零星星散布在彩带上,缓缓地向上移动着。
    数千年前,伟大的哲学家孟子曾经说过:"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或许是色彩绚丽的秋叶,摇曳了秋的妩媚,或许是成熟香甜的秋果,熏染了秋的韵味。就连林间轻飞的莺雀鸣叫,听起来都是那么婉转动听,它们好像是在歌唱着赞美秋天,山径开拓的林荫处,远远地淌出那条涓涓地清流来。
    尽心下山径之蹊闲,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
    他身子长得又长又细,两条大长腿拖着一双高腰儿皮鞋,像是一个长腿鹭鸶似地在山径上迈着脚步。
    横穿过满是无花果、桃花心木、海枣等厚重植被的灌木丛里的山径,又湿又滑,而沿着峡谷边沿则可以将无边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
    就在那像乌云一般的陡崖上,有一条像天边闪电似的若隐若现的小小的山径。
    弯弯曲曲的山径,像一条黄色的带子缠绕着莽莽丛山。
    我们再沿着山径向上爬了一会,便在阳光里坐了下来,倚着石头,眺望弥漫着各个山谷的白得发亮的雾气。雾气连延到天边,中间却浮现峰头和岭脊,就如雪白的海浮现黑色的岛屿。
    一阵风静静地吹过,挑蕊居住的花粉,犹如窃窃的私语,是春天最深处的秘密。而山径两边,已慢慢长旺的艾草,随风而弥漫了乡路的每一个空处。
    祖考代的坟在不太远的地方,可是先曾祖考代之前的在上面,要一段山径爬上去。

    汉字详情

    shān [shan]
    部首: 325
    笔画: 3
    五笔: MMM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U
    四角: 2277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如:蚕上山了

    (13) 姓

    形容词

    (1) 大,巨大 。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如:山妻(隐士之妻)

    英文翻译

    mountain, hill, peak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1
    ◎ 客家话:[梅县腔] san1 [海陆丰腔] san1 [客语拼音字汇] san1 [台湾四县腔] san1 [客英字典] san1 [东莞腔] san1 [沙头角腔] san1 [陆丰腔] san1 [宝安腔] s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八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所閒山開平聲開口二等ʃænsren/shaen
    jìng [jing]
    部首: 303
    笔画: 8
    五笔: TCA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HONOM
    四角: 272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彳( chì),表示与道路有关,巠声。本义:步行小路)

    (2) 同本义

    径,步道也。——《说文》

    径,小道也。——《字林》

    艮为径路。——《易·说卦》

    审端径术。——《礼记·月令》

    送丧不由径。——《礼记·曲礼》

    行不由径。——《论语》

    夫逃虚空者,藜藿柱乎鼪鼬之径。——《庄子·徐无鬼》

    夫惟捷径以窘步。——《离骚》

    三径就荒。——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野径云俱黑。——唐· 杜甫《春夜喜雨》

    (3) 又如:径术(径路与沟洫);径路(小路);径逾(本意是逾越堤渠而走。引申为不走正道);径行(小路与大道);径界(小路);径畛(田间道路)

    (4) 泛指道路

    塞徯径。——《礼记·月令》。注:“徯径,禽兽之道也。”

    皋兰被径兮路斯渐。——《楚辞·招魂》

    (5) 又如:径要(必经之要道;要领,精义)

    (6) 途径;门路 。如:径路(比喻处世行事的途径);径途(途径;门径)

    (7) 直径

    员径八尺。——《后汉书·张衡传》

    径寸之木。——明· 魏学洢《核舟记》

    (8) 又如:径中(指中径,内经);径寸(圆的直径为一寸);径轮(南北的长度,直径);径寸心(寸心。心在胸中占径寸之地,故称)

    (9) 在赛跑道上进行的运动(如赛跑或跨栏的比赛项目) 。如:径赛

    副词

    (1) 径直;直接

    肃径迎之。——《资治通鉴》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径造袁所。——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径造庐。(一直上门来。径,一直,径直。造,到,往。)——《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径捷(直接,便当);径启(直接了当地陈述、启禀);径取(直接出兵夺取);径行(直行,任性而行)

    (3) 特地,特意

    径差潘美…前来聘请赴京授职。—— 罗贯中《风云会》

    (4) 通“竟”。即,就

    不过一斗,径醉矣。——《史记·滑稽列传》

    动词

    (1) 取道

    夜径泽中。——《史记·高祖本纪》

    (2) 经过

    昔赵衰以壶飱从,径,馁而弗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 郦道元《水经注》

    英文翻译

    narrow path; diameter; direct

    方言集汇

    ◎ 粤语:ging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