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崩海啸

shān bēng hǎi xiào [ shan beng hai xiao]
繁体 山崩海嘯
注音 ㄕㄢ ㄅㄥ ㄏㄞˇ ㄒ一ㄠ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周密《癸辛宋识前集·炮祸》:“诸炮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以为急兵至矣。”

成语用法

山崩海啸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引证解释

⒈ 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

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炮祸》:“诸砲併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以为急兵至矣。”

山崩海啸的网络释义

山崩海啸

  • 山崩海啸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ān bēng hǎi xiào,意思是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是《癸辛杂识前集·炮祸》古文中的其中一句。
  • 山崩海啸造句

    只要不是山崩海啸洪水瘟疫世界大战火星撞地球。
    说道最后,冉闵已经声色俱厉,一股山崩海啸似的气势向李弼直扑而去!李弼“噔噔”。
    紫色的光晕爆闪,一股铺天盖地的威压如同山崩海啸一般朝孟奇三人压了过来。
    恐吓卖弄了一番,却见元宝根本无视他,径直猛然两手一挥,两道掌宽的金灿灿气浪发出,却以山崩海啸般的气势迅猛碾向神兵天将所在的飞行平台。
    当老大一脸轻松的走入足球场,燕大的观众猛然爆发出山崩海啸般的呼声。
    山崩海啸一般的音波气浪终于平息下来,碎石灰尘落定,房间中狼藉一片,好像被十二级台风肆虐过一般。
    呆在树上的江韬,还沉醉于半兽勇士那招裂斩带来的震撼中,就听见一声声恐怖的奔跑声,犹如山崩海啸,咆哮而来。
    传奇它一晃动尾巴就会山崩海啸。
    这是武者修炼者最重要的东西,据说某些实力高深的强者,动作之间便能发生山崩海啸,造成大灾难。
    全场观众立刻爆发出一片山崩海啸般的欢呼,马丁也作秀似的在篮筐上吊了一会儿才下来。

    汉字详情

    shān [shan]
    部首: 325
    笔画: 3
    五笔: MMM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U
    四角: 2277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如:蚕上山了

    (13) 姓

    形容词

    (1) 大,巨大 。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如:山妻(隐士之妻)

    英文翻译

    mountain, hill, peak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1
    ◎ 客家话:[梅县腔] san1 [海陆丰腔] san1 [客语拼音字汇] san1 [台湾四县腔] san1 [客英字典] san1 [东莞腔] san1 [沙头角腔] san1 [陆丰腔] san1 [宝安腔] s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八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所閒山開平聲開口二等ʃænsren/shaen
    bēng [beng]
    部首: 325
    笔画: 11
    五笔: MEE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UBB
    四角: 22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山,朋声。本义:山倒塌)

    (2) 同本义

    梁山崩。——《左传·成公五年》

    (3) 又如:山崩地裂

    (4) 崩裂;倒塌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崩拆(倒塌断裂);崩陷(倒塌陷落);崩陨(塌陷);崩损(崩塌损坏);崩坠(倒塌坠落)

    (6) 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越二月,帝崩。——《明史·海瑞传》

    (7) 又如:崩驾(帝王之死);崩殂(崩背,崩逝。又指帝王之死)

    (8) 崩溃;垮台;败坏

    不义不昵,厚将崩。——《左传·隐公元年》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阳货》

    (9) 又如:崩阙(败坏);崩动(煽动败坏)

    (10) 破裂,迸裂

    天崩地塌壮士死。——吴士玉《玉带生歌奉和漫堂先生》

    (11) 又如:谈崩了;崩裂(物体突然破裂);崩云(破裂的云彩);把气球吹崩了

    (12) 炸伤;枪毙 。如:爆竹崩了他的手;咋不崩了他?

    (13) 血崩,指妇科“崩症”

    英文翻译

    rupture, split apart, collapse

    方言集汇

    ◎ 粤语:bang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en1 [陆丰腔] ben1 [梅县腔] ben1 [海陆丰腔] ben1 [客语拼音字汇] ben1 [东莞腔] ben1 [沙头角腔] bien1 [宝安腔] ben1 [台湾四县腔] be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七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北滕登開平聲開口一等pəŋpong
    hǎi [hai]
    部首: 331
    笔画: 10
    五笔: ITXU
    五行:
    仓颉: EOWY
    四角: 3815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2)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

    祖天地之左海也。——《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前途似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半壁见海日。——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近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沿海(靠海的一带);海岳(大海和山岳);海藏(大海。藏:海的总汇)

    (4) 海水

    煮海为盐。——《汉书·晁错传》

    (5) 又如:海老(海水枯竭);海望(海水逢望日涨潮的现象)

    (6) 大湖或大池 。如:洱海;里海;咸海;北海

    (7)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故用以指僻远地区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作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校人四海山川注:四海犹四方也。——《周礼·调人》

    (8) 又如:海北(泛指僻远的北方);海夷(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海土(海内的土地);海方(犹四海。极言广远之地)

    (9) 在月球表面或火星表面上一种相当大的暗区

    (10) 较大的器皿 。如:银海;墨海

    (11) 大口,大嘴巴

    面皮微白,海下无须。此人就是赛叔和 李怀春。—— 清· 郭小亭《济公全传》

    形容词

    (1) 很多的

    凡地大物博得皆得谓之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 又如:那年闹霍乱,死的人海啦!东西海着哩,管你们酒足饭饱

    (3) 大的 。如:海碗;夸下海口;海灯(佛前的大型盆状油灯);海骂(大骂)

    英文翻译

    sea, ocean; maritime

    方言集汇

    ◎ 粤语:hoi2
    ◎ 客家话:[陆丰腔] hoi3 [梅县腔] hoi3 [沙头角腔] hoi3 [宝安腔] hoi3 [海陆丰腔] hoi3 [东莞腔] hoi3 [台湾四县腔] hoi3 [客英字典] hoi3 [客语拼音字汇] hoi3
    ◎ 潮州话:ha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五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呼改上聲開口一等xɒihaix/xoj
    xiào [xiao]
    部首: 319
    笔画: 11
    五笔: KVIJ
    五行:
    仓颉: RLLL
    四角: 65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肃声。本义:撮口作声,打口哨)

    (2) 同本义

    啸,吹声也。——《说文》

    其嘨也歌。——《诗·召南·江有汜》

    不嘨不指。——《礼记·内则》

    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封氏闻见记》

    登东皋以舒啸。——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俯仰啸歌。——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倚修木而啸。——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啸傲林泉(在幽静的山林泉水环抱中隐居);啸吟(长啸哀叹);啸指(以指夹唇吹之作声)

    (4) 呼召,号召

    嘨者,谓若有所召命,若齐庄抚楹而歌耳。——《匡缪正俗》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楚辞》

    (5) 又如:啸引;啸召(呼唤;召唤);啸合(召唤聚集);啸侣(呼叫同类;召唤同伴);啸侣命俦(召唤同伴);啸命(高声命令)

    (6) 鸟兽等的长声鸣叫

    虎啸猿啼。——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乳虎啸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7) 又如:鸟啸;啸萃(鸣叫而聚集);啸吼(长声吼叫);啸风(呼风);风嘶雨啸

    英文翻译

    roar, howl, scream; whistle

    方言集汇

    ◎ 粤语:siu3
    ◎ 潮州话:sau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