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不重茵

jū bù chóng yīn [ ju bu chong yin]
注音 ㄐㄨ ㄅㄨˋ ㄔㄨㄥˊ 一ㄣ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坐卧处不铺两重垫子。比喻生活非常的节俭。同“居不重席”。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晋 陈元达《谏起仪楼》:“故身衣大布,居不重茵。”

成语用法

居不重茵作宾语、状语;指生活俭朴。

居不重茵的国语词典

坐卧处不铺设两重垫子。比喻生活非常的俭约。晋.陈元达〈谏起䳨仪楼〉:「故身衣大布,居不重茵。」也作「居不重席」。

居不重茵的网络释义

居不重茵

  • 居不重茵出自晋 陈元达《谏起仪楼》,含义为坐卧处不铺两重垫子。比喻生活非常的节俭。同“居不重席”。
  • 汉字详情

    [ju]
    部首: 327
    笔画: 8
    五笔: ND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SJR
    四角: 77264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

    (2) 同本义。后作“踞”

    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说文》

    不宜居见长者。——《史记》

    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左传》

    (3) 居住

    则居可知矣。——《易·系辞下》

    仁者居之。——《吕氏春秋·离俗》

    卒不居赵地。——《吕氏春秋·达郁》

    寝居直梦。——《淮南子·地形》

    居者,居其所也。——《谷梁传·僖公二十四年》

    天王出居于郑。——《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楚人贫居。—— 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君子居必择乡。——《荀子·劝学》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柳宗元《捕蛇者说》

    城居者未之知。——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居者皆猎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又如:居俭(居家俭约);居恒(安闲度日);居移气,养移体(人的所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供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

    (5) 坐

    居,吾语女。——《礼记·乐记》。注:“坐也。”

    孔子闲居。——《仲尼燕居》

    数各居其上三分。——《礼记·王制》

    令女居其上。——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6) 处在,处于

    佛印居石。——明·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居左。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居右者椎髻。

    (7) 又如:居先(处于先位);居卖(在市场上做买卖);居贫(处于贫困的境地);居安资深(掌握学问牢固而根底深厚);居易(处于平常情况)

    (8) 积储

    假货居贿。——《国语·晋语》

    居物致富。——《汉书·张汤传》

    居为奇货。——《聊斋志异·促织》

    居之以为利。

    (9) 又如:居积(囤积财物);居仁由义(内心存仁,行事循义);居物(囤积财物);居贩(居积贩卖)

    (10) 占

    谋计居多。——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1) 又如:二者必居其一;居多(占多数);居有(据有,占有)

    (12) 治理;安置

    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柳宗元《梓人传》

    (13) 又如:居材(处置木材);居处(安置;处置)

    (14) 停止;休息;止息

    居十日。——《韩非子·喻老》

    居五日。

    居数月。——《淮南子·人间训》

    不可久居。——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5) 当;担任 。如:居位(居官任职);居职(在职,任职)

    (16) 〈形〉 通“倨”。傲慢

    莫肯下遗,式居娄骄。——《韩非子·诡使》

    名词

    (1) 住所,住宅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左传·宣公二年》

    居停主人勿复言。——《宋史·丁谓传》

    其居仅仅足。——清· 洪亮吉《治平篇》

    一人之居。

    (2) 又如:居停(主人,东家;寓所,临时借住的地方);居址(住所地址);居庐(泛指住房);居宿(指住处)

    (3) 平素家居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4) 又如:居平(居常);居冠(古代官员退朝居家时所戴的帽子);居盈(过富贵生活);居常(平时,平常)

    (5) 可以吃到茶点、饮料或饭菜的店铺。如:六朝居;同和居;金陵居;砂锅居

    英文翻译

    live, dwell, reside, sit

    方言集汇

    ◎ 粤语:geo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i1 [客英字典] gi1 [陆丰腔] gi1 [梅县腔] gi1 [东莞腔] gi1 [沙头角腔] gi1 [海陆丰腔] gi1 [台湾四县腔] gi1 [宝安腔] g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居之平聲開口三等ki/kio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zhòng,chóng [zhong,chong]
    部首: 708
    笔画: 9
    五笔: TGJ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JWG
    四角: 20105

    详细解释

    chóng

    形容词

    (1) (字源见“重” zhòng)

    (2) 重复,重叠

    四阿重屋。——《考工记·匠人》。注:“复笮也。”

    设重帘。——《周礼·掌次》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王无重世之德。——《史记·春申君传》

    重金兼紫。——《后汉书·吕强传》

    圜有九重,孰营度之?——《楚辞·天问》

    (3) 又如:这两个例子重了;重句(重复的文句);重字(重复的字);重卦(重叠八卦);重席(重叠的垫席);重轩(双重栏杆)

    (4) 双,成对

    盖二以重。——《仪礼·少牢礼》

    (5) 又如:重五(阴历五月初五日,即端阳节);重瞳(传说舜与项羽眼中有两个瞳仁)

    (6) 多

    重器备。——《左传·成公二年》。注:“犹多也。”

    (7) 又如:重围(层层包围);重楼(道教称气管为重楼。认为气管有十二节,故又叫十二节重楼);重铠(多重的护身铁甲);重听(听觉不灵)

    (8) 深(指距离) 。如:重堂(内堂);重渊(深渊);重基(高山)

    (9) 在家庭关系中,属于比 大或小或疏远一些的辈份、亲属的 。 如:重孙;重庆(祖父母、父母都健在)

    副词

    (1) 再次,另一次,重新,又

    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重,再也。——《广雅》

    面谀以重陛下过。——《史记·李斯传》。索隐:“再也。”

    (2) 又如:重逢;重科(重新判罪);重行(再次);重光(指日光再现)

    量词

    (1) 层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又如:兵围数重;一重束缚;重屋(两层的房屋)

    (3) 种,件 。如:这一重公案

    动词

    (1) 怀孕

    人有重身。——《素问·奇病论》

    (2) 又如:重身(怀孕);重马(怀孕的马)

    (3) 另见 zhòng

    zhòng

    形容词

    (1)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 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 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2) 同本义

    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说文》

    引重致远。——《易·系辞》。虞注:“坤为重。”

    权然后知轻重。——《孟子》

    重币也。——《战国策·齐策四》

    重于九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花重锦官城。—— 唐· 杜甫《春夜喜雨》

    (3) 又如:重器(象征国家政权的宝器);重绢(厚重的好绢);军令重于山;沉重(分量大;程度深);笨重(庞大沉重);过重(行李、信件等超过规定的重量);重负荷;重囚(指犯有重罪的囚犯);重孝(最重的丧服)

    (4) 指音强

    宫谓之重。——《尔雅》。孙注:“宫音浊而迟,故曰重也。”

    其声重厚,如君之德。——《汉书·律历志》

    (5) 又如:重读;重音

    (6) 大

    引重鼎不程其力。——《礼记·儒行》。注:“大鼎也。”

    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吕氏春秋》

    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以求重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7) 又如:重赀(数量很大的钱财);重科(重大的罪);重寄(重大的付托);重才(大才);重治(大治);重柄(大权);重星(大星);重德(大德)

    (8) 庄重,慎重

    存之欲其重。——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9) 又如:重人(稳重谨慎的人);重迟(稳重,持重);重固(稳固);重誓(庄重的誓言);重毅(庄重坚毅);重诺(信守诺言);重始(慎重于事物、行为的开始);重详(慎重思考);重慎(慎重);重举(举动慎重)

    (10) 重要;紧要

    总兹戎重。——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重于社稷。——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重于三十年前。——孙文《序》?

    (11) 又如:重列(重要的位次,要职);重位(重要职位,高位);重路(重要的行政区域);重质(重要人质);重职(重要官职)

    (12) 贵重;尊贵

    珍器重宝。——汉· 贾谊《过秦论》

    (13) 又如:重客(贵客);重敬(敬重);重礼(尊重礼仪);重直(犹高价);重货(指金银等贵重财物);重钜(昂贵)

    (14) 浓厚;浓重 。如:重色(指深浓的颜色);重冰(指厚的冰层);重意(深情厚意);重碧(深绿色)

    (15) 严肃;严明

    重罚不用。——《韩非子·五蠹》

    重以周。——唐· 韩愈《原毁》

    (16) 又如:重法(严酷的刑法);重辟(死刑)

    (17) 严重

    杀人重囚。——清· 方苞《狱中杂记》

    (18) 又

    情稍重。

    (19) 重浊 。如:重气(呼吸困难急促;闷气);重滞(凝滞;阻塞);重迟(迟钝;迟缓;很不敏捷);重涩(迟钝)

    名词

    (1) 重量

    千钧之重,人不轻举。——汉· 桓宽《盐铁论》

    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周礼·考工记》

    重四五十斤。——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皮重;失重;体重;载重;荷重;净重;空重;承重;比重;举重;毛重

    (3) 指辎重。军中载运粮食、器物的车子

    楚重至于 邲。——《左传·宣公十二年》

    (4) 又如:重车(古时的战车。装载衣食的车子);重载(古时谓装载辎重等货物)

    (5) 权力,权势

    然则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矣。——《韩非子》

    (6) 又如:重爵(崇高的爵位);重权(重大权力)

    (7) 姓

    动词

    (1) 重视;尊重

    古者重冠礼。——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我所高重者。——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益重之。——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雅重瑞名。—— 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重文(重视文事);重民(古代重视农业,所以称农民为重民);重言(为人所推重的语言。重视言语);重身(重视身高);重调查研究;重生(珍重身体,爱惜生命);重年(敬重老年人)

    (3) 加重;增加

    是重吾不德也。——《汉书·文帝纪》

    (4) 又如:重比(从严议罪,从重拟刑);重困(加重困苦);重使(加重役使);重怒(增添愤怒);重税(从重征税)

    (5) 崇尚;推崇 。如:重气(崇尚气节);重学(尊尚学术)

    (6) 通“动”( dòng)影响

    且晋人蹙忧以重我。——《左传·僖公十五年》

    候人不可重也。——《管子·侈靡》

    副词

    (1) 极;甚;十分

    重寒则热。——《素问·阴阳应象》

    (2) 特别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史记》

    (3) 另见 chóng

    英文翻译

    heavy, weighty; double

    方言集汇

    ◎ 粤语:cung4 cung5 zung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ung1 chung5 chung2 [客语拼音字汇] cung1 cung2 cung4 [客英字典] chung5 chung2 [东莞腔] cung2 cung1 [沙头角腔] cung5 cung1 [陆丰腔] chung3 chung1 chung3 [梅县腔] chung1 chung2 chung5 [台湾四县腔] cung1 cung5 cung2 [宝安腔] cung3 | cung2 | cung1 [梅县腔] cu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三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直容平聲開口三等ɖʰĭwoŋdryung/divng
    yīn [yin]
    部首: 301
    笔画: 9
    五笔: ALD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TWK
    四角: 446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因声。本义:车垫子。字本作“因”)

    (2) 同本义

    茵,车重席也。——《说文》

    交茵畅毂。——《秦风·小戎》。传:“文茵虎皮也。”

    茵席。——《礼记·少仪》。注:“著褥也。”

    御者在茵上。——《汉书·五行志》

    同车未尝敢均茵冯。——《汉书·周阳由传》

    绿草如茵。——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茵伏(茵轼。车蓐和车轼);茵冯(茵凭。车蓐与车轼)

    (4) 衬垫;褥子 。如:茵席(褥垫;草席)

    形容词

    (1) 通“氤”

    茵蕴祗冥。——《江文通集·莲花赋》

    (2) 又如:茵蘊(氤氲。气弥漫的样子)

    英文翻译

    a cushion, mattress; wormwood; Skimmia japon

    方言集汇

    ◎ 粤语:jan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n1 [客英字典] jin1 [台湾四县腔] jin1 [陆丰腔] jin1 [梅县腔] jin1 [宝安腔] jin1 [客语拼音字汇] y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眞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ʔĭĕnqji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