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箴

shàng shū zhēn [shang shu zhen]

词语释义

尚书箴皇皇圣哲,允敕百工。

汉字详情

shàng [shang]
部首: 338
笔画: 8
五笔: IM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FBR
四角: 90227

详细解释

副词

(1) (会意。从八,向声。本义:尚且)

(2) 同本义

尚,曾也。——《说文》

尚无为。——《诗·王风·免爰》

(3) 又

尚无造。

尚求其雌。——《诗·小雅·小弁》

亦尚一人之庆。——《书·秦誓》

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资治通鉴·唐纪》

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又如:尚有不少;尚来得及;尚未娶亲;尚待研究;尚兀自(还;尚且);尚尔(尚且这样);尚自(尚且);尚然(尚且);尚犹(犹,还)

(5) 还;仍然

赵王使使(派使者)视 廉颇尚可用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仆尚何言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6) 希望 表示命令或希望

鸣呼哀哉!伏惟尚飨。——柳宗元《为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

(7) 差不多

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左传·昭公十三年》

(8) 往上;向上。通“上” 。如:尚论(往上追论古人的行事。尚,通上);尚同(墨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即在政体中,下位者,必须对上服从,必须向上认同)

动词

(1) 尚假借为“上”,尊崇

尚,上也。——《广雅》

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书·孔安国序》

尚有晋国。——《国语·晋语》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史记·五帝纪》

尚论古之人。——《孟子·万章下》

尚三王只。——《楚辞·大招》

尚左。——《仪礼·觐礼》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聊斋志异·促织》

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崇尚(尊重;推崇);尚茅茨(崇尚茅屋);尚齿(尊崇年老的人);尚年(尊崇年长者);尚左(以左为尊);尚右(以右为尊);尚白(崇尚白色)

(3) 重视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宋· 苏轼《教战守》

(4) 又如:尚文(重视文治);尚气(重气节,重义气;负气)

(5) 仰慕

尚前良之遗风兮,恫后辰而无及。——汉· 张衡《思玄曲》

(6) 佑,佑助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易·泰》

(7) 给帝王管理事物

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又如:尚食(掌帝王膳食);尚宝(明代官名。掌理宝玺、金银、符牌等事);尚衣(古官名。掌管帝王衣服);尚席(官名。掌理宫中筵席);尚宫(宫中女官名。为宫官的首长,掌管导引皇后及闺阁廪赐)

(9) 夸耀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礼记·表记》

(10) 超过;高出

得闻先生之余论,则大庭氏何以尚兹?—— 张衡《东京赋》

(11) 奉;承

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

(12) 仰攀婚姻

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 司马长卿晚。——《史记》

(13) 加上,往…上补充东西

尚之以琼华乎而。——《诗·齐风·著》

(14) 又如:尚絅(穿锦衣时加上罩袍,以使华美不显耀于外)

(15) 荐举;选拔

尚者,《五制》:“上贤以崇德”,“上贤谓举贤也”。上与尚通。——《广雅》王念孙疏证

(16) 喜欢;爱好 。如:尚诙谑(喜欢戏谑)

(17) 娶帝王之女为妻

诸男皆尚秦公主。——《史记·李斯列传》

(18) 又如:尚主(娶公主为妻)

名词

(1) 志向;愿望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李白《登峨眉山》

(2) 姓

形容词

(1) 久远;古远

乐所由来者尚矣。——《吕氏春秋·古乐》

(2) 又如:尚远(久远)

(3) 自负;骄傲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后汉书·张衡传》

(4) 上,高尚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英文翻译

still, yet; even; fairly, rather

方言集汇

◎ 粤语:soeng6
◎ 客家话:[陆丰腔] shong6 [梅县腔] song5 [宝安腔] song3 [客语拼音字汇] song4 [东莞腔] song3 [沙头角腔] song5 song3
◎ 潮州话:siang6(siãng) siên1/sio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市羊陽開平聲開口三等zjangʑĭaŋ
shū [shu]
部首: 106
笔画: 4
五笔: NNH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DS
四角: 53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聿,者声。聿( ),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 同本义

書,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4) 画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名词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申子、 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采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3) 信件,信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4)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5) 奏章;文书,文件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7) 字体,字形 。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8) 书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9)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10) 《尚书》的简称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 刘开《问说》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1) 文字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12)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3)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14) 古代皇帝的诏书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5) 说书,曲艺的一种 。如:书寓;听书

(16)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7) 姓

英文翻译

book, letter, document; writings

方言集汇

◎ 粤语:syu1

宋本广韵

zhēn [zhen]
部首: 624
笔画: 15
五笔: TDGT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IHR
四角: 8825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咸声。本义:缝衣用的工具。后作“针”)

(2) 同本义

衣裳破绽,纫箴请补缀。——《礼记》。

(3) 又如:箴缕(针线);箴末(喻微细);箴管(指缝缀之事);箴盥(古代妇女承姑奉盥,视为箴规)

(4) 针炙治病所用的针形器具 。如:箴石(石制的针。古代治病之具。亦指可用以制针的石头);箴砭(古代用石针治病。后借喻为纠谬;规谏)

(5) 文体的一种,以规戒为表达的主题

箴顿挫而清壮。——晋· 陆机《文赋》。

(6) 又如:箴铭(文体名。箴是规戒性的韵文;铭在古代常刻在器物上或碑石上,兼用于规戒、褒赞)

动词

(1) 规劝,告诫

贤袭人娇嗔箴 宝玉,俏 平儿软语救 贾琏。——《红楼梦》。

(2) 又如:箴谏(劝谏别人改正过失);箴砭(指出并纠正错误);箴规(劝谏,规戒);箴诫(规劝告诫);箴诲(规劝教训);箴训(箴戒;规训)

英文翻译

needle, probe; admon

方言集汇

◎ 粤语:zam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in1 [宝安腔] zim1 [台湾四县腔] tsiin1 [客英字典] zhim1 [陆丰腔] zhim1 [客语拼音字汇] zim1 [梅县腔] zhi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職深侵A平聲開口三等侵Acjim/tjimtɕĭĕ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