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缁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语本 晋 陆机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一:“ 京洛 多风尘,素衣化为緇。”后因以“尘緇”谓尘污;污垢。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之二:“何言年月驶,寒衣已擣治;绦绣多废乱,篇帛久尘緇。” 明 高启 《题大黄痴天池石壁图》诗:“身骑黄鵠去未远,縞素飘落流尘緇。” 清 孙旸 《木兰花慢·送陆义山请假归里》词:“霏霏薄雪一些儿,为尔洗尘緇。”
引证解释
⒈ 后因以“尘緇”谓尘污;污垢。
引语本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一:“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緇。”
南朝宋鲍照《绍古辞》之二:“何言年月驶,寒衣已擣治;绦绣多废乱,篇帛久尘緇。”
明高启《题大黄痴天池石壁图》诗:“身骑黄鵠去未远,縞素飘落流尘緇。”
清孙旸《木兰花慢·送陆义山请假归里》词:“霏霏薄雪一些儿,为尔洗尘緇。”
尘缁的网络释义
尘缁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尘土)
(2) 同本义
湫隘嚣尘。——《左传·昭公三年》。注:“土也。”
尘埃也。——《庄子·逍遥游》
而游于尘垢之外。——《庄子·齐物论》
朱尘筵些。——《楚辞·招魂》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 白居易《卖炭翁》
渭城朝雨浥轻尘。—— 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 又如:浮尘;降尘;灰尘(尘土);一尘不染;尘封(盖满灰尘);尘涓(尘埃与一滴水。比喻细微);尘芥(尘土与草芥。比喻无价值的东西);尘沙(因风飞扬的灰沙)
(4) 喻庸俗肮脏或指庸俗肮脏的事物
春不得避风尘。——晁错《论贵粟疏》
惊尘蔽天。——马中锡《中山狼传》
(5) 又如:尘陋(凡俗浅陋)
(6) 尘世,人世间,俗间。又称:尘间;尘浊;尘市;尘域;尘堀;尘区;尘海 。如:红尘(旧称繁华的社会,也泛指人世间);尘凡(凡尘;尘世)
(7) 踪迹;业迹 。如:步后尘;前尘(遗尘。从前的或从前经历的事)
(8) 重量单位。十埃为“尘”
(9) 姓
动词
(1) 蒙上灰尘,弄脏
无将大车,祗自尘兮。——《诗·小雅·无将大车》
(2) 又如:尘颜(尘容);尘黩(玷污);尘面(尘污的脸面);尘目
谦词,有污尊目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in2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甾( )声。糸,细丝,可以染上各种颜色。本义:帛黑色) 同本义缁,帛黑色也。——《说文》
缁衣之宜兮。——《诗·郑风·缁衣》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韩非子·说林下》
素衣虽成缁,不为京路尘。——陆游《自小云顶上云顶寺》
(2) 又如:缁布(黑色的布帛);缁衣(本为古代用黑色的布帛做的朝服,后借以泛称黑色衣服;僧尼所穿青黑色的衣服);缁林(僧人聚集之处。缁,指僧人穿的黑色衣服)
名词
(1) 僧侣
游食缁黄,往来寄宿。——《聊斋志异》
(2) 又如:缁锡(僧人);缁子(和尚);缁林(僧界,僧众);缁徒(僧侣)
(3) 黑色僧服。亦指僧侣或作僧侣
自此更姓改名,削发披缁,去了。——《儒林外史》
(4) 又如:缁服(僧服);缁衲(僧衣。借指僧侣);缁锡(僧衣锡杖。僧人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