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词

xiǎo cí [ xiao ci]
繁体 小詞
注音 ㄒ一ㄠˇ ㄘˊ

词语释义

按谱填写的短篇歌词。

民间歌谣或曲艺。犹小调。

词语解释

  1. 按谱填写的短篇歌词。

    前蜀 牛峤 《女冠子》词:“浅笑含双靨,低声唱小词。”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艳词不可填》:“昔僧 秀关西 与 黄山谷 曰:‘作诗无害,惟艳歌小词可罢之。’” 清 侯方域 《绝句》:“容华博得春风歇,不羡《清平》赋小词。”

  2. 民间歌谣或曲艺。犹小调。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引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都门盛唱小词曰:‘喜则喜,得入手;愁则愁,不长久;忻则忻,我两个廝守;怕则怕,人来破鬭。’虽三尺之童皆歌之,不知何谓之。”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嘌唱,谓上鼓面唱令曲、小词。” 明 张岱 《陶庵梦忆·二十四桥风月》:“或发娇声唱《劈破玉》等小词。”

引证解释

⒈ 按谱填写的短篇歌词。

前蜀牛峤《女冠子》词:“浅笑含双靨,低声唱小词。”
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艳词不可填》:“昔僧秀关西与黄山谷曰:‘作诗无害,惟艳歌小词可罢之。’”
清侯方域《绝句》:“容华博得春风歇,不羡《清平》赋小词。”

⒉ 民间歌谣或曲艺。犹小调。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引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都门盛唱小词曰:‘喜则喜,得入手;愁则愁,不长久;忻则忻,我两个廝守;怕则怕,人来破鬭。’虽三尺之童皆歌之,不知何谓之。”
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嘌唱,谓上鼓面唱令曲、小词。”
明张岱《陶庵梦忆·二十四桥风月》:“或发娇声唱《劈破玉》等小词。”

小词的网络释义

小词

  • 小词,宋词的分类之一,即后世所称的令、引、近。词是一种配合曲调传唱的文学样式,它产生于隋唐之际,成熟于晚唐五代之时,大盛于宋代,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倚声填词”是词的最大特征。
  • 小词造句

    我很清楚,人家已经“榨过桔子”了;现在必须设法保住“桔子皮”。为了自警,我准备编一本适用于国王小词典。
    月如眉,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
    喜欢你,是一场倔强的神经病!时隔多年,小词有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像当年喜欢权新一样,爱着身边之人。当她想起旧时光,想起当年的权新,就会在心里默默地说:但愿你的人生,每一刻都那么美好!若非。
    缘起缘灭终究变尘埃,我提笔烟雨再来,却记不得多年前填的小词牌。
    我在查询这个小词的时候,额外地发现了一个我以前不知道的新词:
    而这些短语大部分有小词构成。
    很快,整个世界为这个小词的力量陷入战争。
    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本文试图探讨雅词创作的得失成败,选择一位小词人林正大为切入点,侧重分析雅化的偏失和不足。
    按照拼合后的音节选择日常生活中常用字,编制完成单、双音节小词表。
    英语感叹词是英语中的一个小词类,其重要性往往被忽视。
    这个小词惊叹于自己的新身份,想知道这会把自己带往何处。
    最初的古典小词,内容多写美女爱情、伤春悲秋,让人不知评赏该从何入手。
    小词,你知道的,掌管着天地万物的命运的我,宵衣旰食日理万机。
    他们语言的一部分是对小词的省略,如“这“,“和“,和一些词的缩写。
    白瑾逊知晓这首小词,对于这些还没有修炼出文气的学生来说,是非常艰涩难记的,并且学院规定,这些蕴含文气的知识,只能讲解,不能写出来。
    那部袖珍小词典经增订成为大型词典。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小词以健笔写柔情,以豪放衬婉约,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你的大脑会自动识别这些小词的。
    形容词和副词绝对是“具有细微色彩差别的词语”,是些可以调谐我们思维的小词。

    汉字详情

    xiǎo [xiao]
    部首: 338
    笔画: 3
    五笔: IHT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C
    四角: 9000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据甲骨文,象沙粒形。小篆析为会意。从八,从|。本义:细;微。与“大”相对)

    (2) 同本义 。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小,物之微也。——《说文》

    小往大来。——《易·泰》。疏:“阴生消耗,故称小。”

    彼所小言尽人毒也。——《庄子·列御寇》。注:“细巧入人为小言。”?

    嘒彼小星。——《诗·召南·小星》

    受小球大球。——《诗·商颂·长发》

    怨不在大,亦不在小。——《书·康诰》

    (3) 又如:小鹿儿(喻指因紧张而剧烈跳动的心脏);小录(新科进士的题名录);小伙伙(小巧,娇小);小话(短小的故事或寓言);小单拱儿(手推车);小唱(由乐器协奏的歌曲)

    (4) 通“少”。年幼

    朝廷之事,小者不毁。——《韩非子·饬令》

    小妹语曰。——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龙君小女。——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小孽障(小孩子);小猴子(小孩);小堂名(旧时为婚丧喜庆雇用的由小孩组成的乐队);小娘子(侍女;侍儿);小娘儿(妓女);小鬼头(小孩子);小妮子(婢女;女孩子)

    (6) 稍,略

    汔可小康。——《诗·大雅·民劳》

    汔可小安。

    汔可小休。

    小不如意。——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小傲怄儿(带有一点玩笑意味的抬杠);小节不足(不顺心;不能称心如意);小厮扑(徒手对打);小意儿(小殷勤);小有(稍有一些)

    (8) 将近

    归了包堆花了小一百,还剩四百来块。——老舍《骆驼祥子》

    (9) 又如:小日中(将近中午的时候);我今年小(奔)六十了

    (10) 用在姓、名、排行等之前,表示爱称 。如:小冤家(年轻情人之间的昵称)

    (11) 狭隘;低窄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书·仲虺之诰》

    (12) 又如:小狭(狭窄);小国(地狭人少之国);小榻(狭小的卧具)

    (13) 低微

    不辞小官。——《孟子》

    (14) 又如:小喽罗(对绿林兵卒的称呼);小道儿(不正当的途径;邪门歪道)

    (15) 指邪恶卑鄙 。如:小利(即“小李”。扒手);小佞(才智低下而卑谄善辩者)

    (16) 短暂;暂时 。如:小别(暂别;暂时居住);小眠(小憩;暂眠);小留(暂时挽留;暂时留止)

    名词

    (1) 年幼的人。引申为小辈

    无小无大。——《诗·鲁颂·泮水》

    小大稽首。——《诗·小雅·楚茨》

    (2) 又如:妻小;上有老,下有小

    (3) 妾,小老婆

    要送你到冯家去,给 冯老太爷做小。—— 巴金《家》

    (4) 又如:小老母(妾;姨太太);小星(妾);小娘(妾);小家婆(小老婆);小浑家(小老婆)

    (5) 微细的事物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6) 又如:小关头目(无关紧要的事);小隙(小矛盾;小怨)

    (7) 小人,品质不高的人

    愠于群小。——《诗·邶风·柏舟》

    见群小满屋,都无相避意。——《世说新语·容止》

    (8) 又如:小人(指强盗)

    代词

    自称的谦词 。如:小子(对自己的谦称;话本或旧小说作者的自称谦辞);小东儿(小小东道;请客的主人)

    动词

    轻视,小看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 班固,伯仲之间耳,而 固小之。—— 曹丕《典论》

    又如:小不起(不能小看);小瞧(犹小看,轻视)

    英文翻译

    small, tiny, insignificant

    方言集汇

    ◎ 粤语:siu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au3 [台湾四县腔] seu3 [梅县腔] siau3 [海陆丰腔] siau3 [沙头角腔] siau3 [客语拼音字汇] seu3 xiau3 [宝安腔] siau3 [陆丰腔] siau3 [东莞腔] sia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小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私兆宵A上聲開口三等宵Asĭɛusieux/siev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