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
成语用法
射石饮羽作宾语、定语;指武艺高强。
引证解释
⒈ 射箭入石中,陷没箭上的羽毛。谓勇猛善射。传其事者有四:(1)指春秋楚养由基。后为用心精诚或功力深湛之典,见唐李白《豫章行》。
引《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先,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先也。”
按,“先”为“兕”的误字。 《论衡·儒增》、《文选·七启》李善注、《路史·发挥三》皆作“兕”。(2)指春秋熊渠子。《韩诗外传》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
(3)指汉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鏃。”
裴駰集解引徐广曰:“一作‘没羽’。”
(4)指北周李远。《周书·李远传》:“﹝远﹞尝猎於莎栅,见石於丛蒲中,以为伏兔,射之而中,鏃入寸餘。就而视之,乃石也。”
射石饮羽的国语词典
射箭没入石中,只剩箭羽在外。典籍中传有其事者共四人:春秋楚人养由基和熊渠子、汉朝李广、北周李远。后用以比喻心意专注则可发挥超人的力量。
射石饮羽的网络释义
射石饮羽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本作“射”。会意。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成“身”字,误。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
(2) 同本义
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说文》
三曰五射。——《周礼·保氏》
射者,男子之事也。——《礼记·射义》
以射策甲科为郎。——《汉书·萧望之传》。注:“射之言投射也。”
射声校尉。——《后汉书·光武纪》
常能为汉伏弩射之。——《汉书·李广苏建传》
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射鹄(射箭的靶子);射日(古代神话。传说尧时有十二日并出,庄稼尽被晒枯,后羿射落九日,为民除了害);射牛(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天地、宗庙,必亲自射牛以示隆重);射利(比喻急于追求财利如射矢之速)
(4) 用推力、压力或弹力送出
连放火箭,直射北门外方圆两炮台。——《三元里抗英》
(5) 又如:射门;射弹;射击;射工(传说中能含沙射影的毒虫);喷射;注射
(6) 猜度
是何鸟也?王射之。——《吕氏春秋·重言》
(7) 又如:射虎(猜灯谜。灯谜,又如灯虎、文虎);射覆(一种酒令。用相连的字句隐寓事物,使人猜度)
(8) 打赌
于是使射千镒之重,争千里之逐。——汉· 枚乘《七发》
(9) 谋求,逐取
江淮豪贾射利。——《新唐书·食货志》
(10) 又如:射利(谋取财礼)
(11) 照射,放射
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内。——《阎典史传》
(12) 循着,顺着
夜非深林荟丛,不能藏蔽,无闻儿啼,即射声而至。——清· 黄宗羲《金孺人墓志铭》
(13) 瞬间地斜视
又冷冷地射了屠维岳一眼。—— 茅盾《子夜》
(14) 拦阻
谋为石岸,以射水势。——明· 张居正《方氏建水榭铭》
(15) 嘲弄
编成而名之曰《三闲集》,尚以射仿吾也。—— 鲁迅《三闲集》
(16) 指投壶 。把箭投向壶里,按投中次数多少决定胜负。输了罚酒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名词
(1) 放箭的人
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孟子》
(2) 射法。古代六艺之一。有关弓箭制作规范和使用技能的训练 。如:射人(古官名。掌射法以习射仪);射人师(射人之长);射雀(谓射术高超)
(3) 乡射礼 。如:射宫(天子行大射礼之处,亦为考试贡士之所);射乡(指乡射礼和乡饮酒礼。古代乡饮酒礼之后举行乡射礼);射饮(乡射礼和乡饮酒礼);射器(射礼所用的器物)
(4) 圭璋上端锐出部分
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周礼·考工记》
(5)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a5 jit8 [宝安腔] sa5 [梅县腔] sha5 [海陆丰腔] sha5 rit8 [沙头角腔] sa5 [陆丰腔] sha6 [东莞腔] sa5 [客语拼音字汇] sa4 [台湾四县腔] sa5 jit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夜 | 羊謝 | 以 | 麻三開 | 去聲 | 禡 | 開口三等 | 麻 | 假 | jah | jĭa |
详细解释
dàn
量词
(1)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十斗为一石。——《说苑·辨物》
关石和钧。——《国语·周语》。注:“今之斛也。”
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唐· 白居易《官牛》
(2) 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重不过石。——《国语·周语》。注:“百二十斤也。”
(3) 〈方〉∶面积单位,用以计量土地。其具体数量各地不一:有以十亩为一石的,也有以一亩为一石的。如:他家有两石田
(4) 另见
shí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2) 同本义
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说文》
它山之石。——《诗·小雅·鹤鸣》
山体曰石。——《释名》
介于石。——《易·豫》
艮为小石。——《易·说卦传》
原声石。——《周礼·典同》
慈石召铁或引之也。——《吕氏春秋·精通》
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石田(石多不可耕种的田,比喻不会生育的妇女);石髓(钟乳石);石头记(《红楼梦》之本名);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简称“石城”。后用以代指金陵或南京);石子甬路(用鹅卵石铺成的甬路);石桥三港(三孔的石桥。港:桥下的涵洞);石灰布袋(比喻到处生事、惹祸,留下不好影响的人)
(4) 石刻,碑碣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5) 又如:石牛(石雕之牛);石人,石像(石雕的人像);石鲸(石雕的鲸鱼);石璧(石雕的璧);石驼(石刻的骆驼);石犀(石刻的犀牛);石本(石刻的拓本);石碣(圆顶的石碑);石铭(刻有文字的碑石)
(6) 指矿物类药物。亦指道教用矿石炼的所谓长生的药
禁芳草石药。——《素问·腹中论》。注:“石药,英乳也。”
(7) 又如:石水(矿泉水,亦泛指泉水);石肝(一种矿石,可作美容药服用);石药(指矿物类药物)
(8) 石磬,古乐器名,八音之一
歌梁韵金石,舞地委兰麝。——宋· 黄庭坚《寄陈适用》
(9) 古针,古代的医疗用具
石之则狂。——《素问·腹中论》。注:“以石针开破之。”
扁鹊怒而投其石。——《战国策》
(10) “结石”的省称 。如:胆石;排石
(11) 姓
形容词
(1) 硬;坚固
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素问》
(2) 又如:石心(喻指坚定的意志);石交(交谊牢固的朋友);石骨(坚硬的岩石);石镫(坚固的铠甲)
(3) 通“硕”。大
时奇谲之士、石画之臣甚众。——《汉书·匈奴传》
无石师而能言。——《庄子·外物》
石者,大也。——《汉书·律历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shak8 [客语拼音字汇] sag6 [台湾四县腔] sak8 [宝安腔] sak8 [沙头角腔] sak8 [客英字典] shak8 [海陆丰腔] shak8 [东莞腔] sak8 [梅县腔] shak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石 | 常隻 | 常 | 昔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梗 | 清 | ʑĭɛk | zjek |
详细解释
yǐn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人形,左上边是人伸着舌头,左下边是酒坛(酉)。象人伸舌头向酒坛饮酒。小篆演变为“飲”,隶书作“饮”。本义:喝)
(2) 同本义。有时特指喝酒
飮,飮也。——《说文》。今隶作饮。
君子以饮食宴乐。——《易·需》。虞注:“水流入口为饮。”
饮酒浆饮,俟于东房。——《仪礼·公食礼》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
子反受而饮之。——《韩非子·十过》
项王即日因留 沛公与饮。——《史记》
(3) 又如:豪饮(放量饮酒);饮水茹藻(喝泠水吃淡味食品。喻处境艰难或内心抑郁之情);饮茶;一饮而尽;饮水(喝水)
(4) 含;忍
耕男饐妇猛一省,髑髅饮冤死犹警。——清· 贝青乔《哀甬乐》
(5) 又如:饮恨而终(含恨而死);饮冤(含冤);饮默(忍着不吭声);饮气(忍气)
(6) 隐没;藏匿。通“隐”
然终不伐其能饮其德。——《汉书·游侠朱家传》
趣以饮章,辞情何缘复闻?——《后汉书·蔡邕传》
(7) 又如:饮章(匿名的奏章)
名词
(1) 酒
辨四饮之物。——《周礼·酒正》
(2) 又如:饮徒(酒友,酒徒);饮豪(指酒量极大);饮令(酒令)
(3) 统指饮食 。如:饮馔(饮食);饮食男女(指食色之欲);饮局(饭局、酒宴)
(4) 饮料
司马子反渴而求饮。——《吕氏春秋·权勋》
(5) 又如:冷饮;热饮
(6) 另见
yìn
动词
(1) 把水给人或牲畜喝
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诗·大雅·公刘》
(2) 又如:饮羊(指羊贩让羊多饮水,增加其体重以牟利。后引申为欺诈牟利);饮水(给牲口喝水);饮马长江(在长江边给战马喝水。指渡江南下进行征伐)
(3) 用酒食款待
中军置酒饮归客。——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又如:饮客(用酒食款待客人);饮劳(以酒食慰劳)
(5) 另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