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

duì miàn [dui mian]
繁体 對面
注音 ㄉㄨㄟˋ ㄇ一ㄢˋ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对面 duì miàn

1.  对门。

他就住在对面。
opposite; face to face; right in front;

2.  当面。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正前方。

杨志却待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水浒传》
directly front;

词语解释

  1. 当面;面对面。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六:“日已向出,天忽大雾,对面不相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齐 朝士子皆呼 祖僕射 为 祖公 ,全不嫌有所涉也,乃有对面以相戏者。”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忽见一阵大风,起砂走石,似吹颺尘,屋瓦翻飞,对面不能相见。” 巴金 《死去的太阳》:“ 程庆芬 坐在他底对面,她看见他底那种拘束不安的样子,不觉对他微笑。”

  2. 犹会面。

    唐 张鷟 《游仙窟》:“向见称扬,谓言虚假,谁知对面,恰是神仙。”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休着小姐与他对面。”

  3. 对过;迎面。

    《三侠五义》第三回:“ 包公 刚才要饮,只见对面桌上来了一个道人坐下。” 沙汀 《航线》:“当岸上那些高架着的写了标语的木牌,正对面奔了过来的时候,客人们都把头伸过船舷。” 峻青 《海啸》第一章七:“死者是在刚要过河的时候,突然遭到来自河对面的伏击。”

  4. 对方。

    沉起予 《难民船》:“‘为什么不打无线电求救呢?’‘自然打过;但是对面回电来问船在什么地方时,我们就回答不出。’”

引证解释

⒈ 当面;面对面。

晋陶潜《搜神后记》卷六:“日已向出,天忽大雾,对面不相见。”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齐朝士子皆呼祖僕射为祖公,全不嫌有所涉也,乃有对面以相戏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忽见一阵大风,起砂走石,似吹颺尘,屋瓦翻飞,对面不能相见。”
巴金《死去的太阳》:“程庆芬坐在他底对面,她看见他底那种拘束不安的样子,不觉对他微笑。”

⒉ 犹会面。

唐张鷟《游仙窟》:“向见称扬,谓言虚假,谁知对面,恰是神仙。”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休着小姐与他对面。”

⒊ 对过;迎面。

《三侠五义》第三回:“包公刚才要饮,只见对面桌上来了一个道人坐下。”
沙汀《航线》:“当岸上那些高架着的写了标语的木牌,正对面奔了过来的时候,客人们都把头伸过船舷。”
峻青《海啸》第一章七:“死者是在刚要过河的时候,突然遭到来自河对面的伏击。”

⒋ 对方。

沉起予《难民船》:“‘为什么不打无线电求救呢?’‘自然打过;但是对面回电来问船在什么地方时,我们就回答不出。’”

对面的国语词典

面对面。即当面。比喻切近。

对面的网络释义

对面 (词语)

  • 对面,是指当面;面对面;对过;迎面。两个人相互面对面;或者在直视范围内。
  • 对面造句

    有一位老奶奶颤巍巍地从对面走过来。
    铁路对面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小街陋巷。
    对面山冈上树木长得茂盛,一片翠绿。
    对面走来一个鹤发童颜的老大爷。
    命运总是喜欢将我们置于伤口的对面,一生相望,却不能相守。
    街对面的那家饭馆服务特别周到。
    那天我们两人在他家对面而坐,相互娓娓而谈,十分投机。
    真当我一筹莫展时,对面走来了一位大姐姐。
    其时天色已近黄昏,马路对面的绿灯显得格外光彩夺目。
    这条街对面围着一大堆人,看似个个兴致勃勃。
    我的对面坐着小英同学。
    看重自己的尊严,一定看重他人的尊严,反之亦然。尊严,在互尊中映现。我郑重地整理自己的衣襟,是为了向对面的人表示恭敬;我向对面的人轻轻鞠躬,也正是在证明自己是世界的贵客。
    河对面也是人山人海场面相当壮观。
    他躲闪不及,与对面过来的人撞在一起。
    大概每个人都有那样的一段时间,看到一片海,就像知道海的对面是什么。可惜不是谁都忍受得了漫长寂寥的舟车晕浪,所以对面的风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个谜而已。
    当我用手电照过去时,对面的脚步声戛然而止。
    我家对面新开了一家餐厅,顾客源源不断,门庭若市,生意非常红火。
    隔江望去,对面的山上惝恍迷离,什么也看不清楚。
    狐狸望着悬崖对面的小白兔,只能望洋兴叹。
    有缘千里来相聚,无缘对面手难牵。不管怎么样,缘分让你我生命中都多一份难的的精彩。

    汉字详情

    duì [dui]
    部首: 307
    笔画: 5
    五笔: CFY
    五行:
    仓颉: EDI
    四角: 744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口,从“丵”( 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2) 同本义

    对,答也。——《广韵》

    听言则对。——《诗·大雅·桑柔》

    叶公问 孔子于 子路, 子路不对。——《论语·述而》

    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

    王语暴以好乐, 暴未有以对也。——《孟子·梁惠王下》

    冠者对。——《仪礼·士冠礼》。注:“应也。”

    对曰:“非礼也敢辞。”——《仪礼·曲礼》。注:“答问也。”

    操唤 杨修问之, 修以鸡肋之意对。——《三国演义》

    (3) 又如:无言以对;对当(对答;安排);对嘴(争辩;争吵);对理(讲理;对证);对番(对证后理曲);对状(受审问时答述案情);对日(回答有关太阳问题的故事)

    (4) 两者相对;面对

    贼易之,对饮酒,醉。——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对食(面对食物;古时宫人相约为夫妇,称为对食);对枰(下棋);对峙(相对峙立);对酒(面对着酒。饮酒);对酌(相对饮酒);对月(向月);对向(应对趋走);对床(两人对床而卧);对棋(相对下棋);对扬(面君奏对)

    (6) 相当;相配

    帝作邦作对。——《诗·大雅·皇矣》。注:“配也。”

    木大而茎叶格对。——《吕氏春秋·审时》。注:“等也。”

    (7) 又如:对头亲(门当户对的亲事);对头(适当的婚配;配偶;冤家;仇敌);对时对景(正符合当时的情景、场合);对合(利息和本钱相等);对越(配称);对坎儿(双方情况正好符合);对治(相匹敌)

    (8) 核对,比照着检查

    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沈括《梦溪笔谈》

    (9) 又如:对读(校对);对笔迹;对数字;对理(对质);对保(出具书面保证后,向保证人核对以证明保证属实的一种手续)

    (10) 搀和 。如:这酒是对了水的

    (11) 对待,以特定方式待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韩非子·初见秦》

    (12) 又如:他对我不错

    (13) 平分成两份 。如:对股劈;对开;对分

    (14) 扬;显扬;指扬威

    以对于天下。——《诗·大雅·皇矣》

    对扬以辟之。——《礼记·祭统》

    (15) 婚娶 。如:对亲;对值(男女订为婚姻)

    (16) 抵押

    我们围着庄子的这几块地,年终不是有二百多银子的租子吗?就把这个对给他,合他说明白了,按月计利,不论年份,银到归赎。——《儿女英雄传》

    (17) 较量,为争夺优势或胜利而激烈斗争 。如:对仗(交战)

    (18) 拼,冒生命危险去做 。如:对副(收拾;杀掉);对命(拼命;偿命)

    (19) 朝着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 柳永《雨霖铃》

    (20) 又如:斜边对直角;弧对圆心角

    (21) 对人无愧,不辜负 。如:对得起,对得住;对不过(对不起);对不住(对不起。对人有愧)

    名词

    (1) 配偶

    择对不嫁,至年三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

    (2) 对手,敌对者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三国志·诸葛亮传》

    (3) 又如:对儿(对手;对头)

    (4) 对策,一种反措施,用以反对、抑制或抵消另一种措施、办法或手段 。如:对子(办法)

    (5) 对子,对偶的词句;又指对联 。如:喜对;五言对;对笔(写对联的一种笔);对儿(对联)

    (6) 姓

    形容词

    (1) 意见、判断或程序上正确 。如:他拒绝这一建议很对;你说得对,先生;意见很对;数目不对;猜对了;对,就这么办

    (2) 相互;两人在一起 。如:对谈;对饮;对掌(共同掌管);对理(共同审理);对食(共同进餐)

    量词

    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人和物 。如:他们是天生的一对;一对杯子;一对柜子;一对伙伴

    介词

    (1) 朝,向——用作虚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如:对他的父亲谈及此事;对你的牙是凉了点;对耕作的危害;对财产的权利

    (2) 对待。用法大致同“对于” 。如:对任何人不怀恶意

    英文翻译

    correct, right; facing, opposed

    方言集汇

    ◎ 粤语:deoi3

    宋本广韵

    miàn [mian]
    部首: 904
    笔画: 9
    五笔: DMJD
    仓颉: MWSL
    四角: 106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 同本义

    面,颜前也。——《说文》

    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周礼·撢人》

    私面私献。——《周礼·司仪》

    大辂在宾阶面。——《书·顾命》

    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 白居易《卖炭翁》

    女之靧面。——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椎髻仰面。——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面不厮睹(脸不对着看,表示生气);颜面(脸面;脸部;体面;面子);满面(整个面部)

    (4) 外表;表面

    微澜动水面。——韩愈《南山诗》

    (5) 又如:面从(表面顺从。指非出于由衷之愿);面友(非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交(不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朋(未以真诚相交的朋友)

    (6) 皮,面。遮盖物;遮盖另一物的东西 。如:书面儿;被面;夹袄面;鞋面

    (7) 部位;方面

    四面竹树环合。——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南面有三谷。——清· 姚鼐《登泰山记》

    (8) 又如:球的上表面;光明面;四面包围敌人;面面(各方面,各角度)

    (9) 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

    皆面也。——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水面初平云脚低。——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 又如:舍体而取面;平面;面积

    (11) 情面 。如:面弱(讲情面;软弱)

    形容词

    (1) 当面

    面语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即面署第一。——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 又如:面欺(当面欺君);面是背非(面和心不和);面陈(当面陈述);面违(当面违逆他人意旨)

    动词

    (1) 朝向;面对;面向

    皆西面而望大王。——《战国策·秦策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面山而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赵策》

    面墙而立,不成人也。——《晋书·凉武昭王传》

    开窗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南面召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背山而面野。——〔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端坐静修);面面相窥(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看);面墙而立(人如不学,就象面向墙壁而立,毫无所见);面面(面对面)

    (3) 见面

    许久不面,请到宫少坐一时,何如?——《西游记》

    (4) 又如:面圣(旧时称朝见皇帝为面圣)

    (5) 通“勔”。勉励

    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书·召诰》

    谋面,用丕训德。——《书·立政》

    (6) 通“偭”。面向

    尊壶者面其鼻。——《礼·少仪》

    (7) 通“偭”。背向

    马童面之。——《史记·项羽本纪》

    面而封之。——《汉书·张欧传》

    量词

    ——多用于扁平的物件。如:一面镜子;一面旗子

    名词

    (1) 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

    麪,麦末也。——《说文》

    (2) 又如:面糊鬼(用面糊粘成的纸牌);玉米面;大米面;白面

    (3) 纤细微粒组成的物质 。如:胡椒面;药面

    形容词

    食物纤维少而柔软的 。如:这块白薯真面

    英文翻译

    face; surface; plane; side, dimen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min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en5 [客语拼音字汇] mian3 mian4 [海陆丰腔] mien5 [陆丰腔] mian5 [东莞腔] men5 [宝安腔] men5 [台湾四县腔] mien5 [客英字典] mien5 [梅县腔] mien5
    ◎ 潮州话:ming7 【揭阳】mêng7(mīng 旧时:mīn) min7(mī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三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彌箭仙A開去聲開口三等仙Amjenh/miennmĭ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