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答如流

duì dá rú liú [ dui da ru liu]
繁体 對答如流
注音 ㄉㄨㄟˋ ㄉㄚˊ ㄖㄨˊ ㄌ一ㄡ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对答如流 duìdá-rúliú

(1) 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迅速。形容反应快,口才好

be able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fluently withont hesitation;ready answer;glib reply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唐 黄滔《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和尚盖行高而言寡,是日对答如流。”

成语辨析

答;不能写作“打”。

成语用法

对答如流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答话敏捷顺畅,象流水一样。形容口才好。

唐黄滔《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和尚盖行高而言寡,是日对答如流。”
《三国演义》第四三回:“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二六章:“这个四十多岁、有一双老鼠眼睛的流氓地痞,很会说话,对答如流。”

对答如流的国语词典

形容思想敏捷,答话如流水般顺畅流利。《三国演义.第四三回》:「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文明小史.第五○回》:「起先说的英国话,劳航芥自然对答如流。」也作「应对如流」。

对答如流的网络释义

对答如流 (名词词汇)

  • 词语意思:形容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快。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 对答如流的翻译

    日语: すらすらと答える
    俄语: отвечáть без запинки

    对答如流造句

    小燕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
    面对老师的提问,他对答如流。
    辩论双方对答如流,难分胜负。
    不论老师提出什么问题,他总能对答如流。
    面试时,他对答如流,画地成图,主考官十分满意,当场决定录用他。
    辩论会上辩手们妙语连珠,对答如流。
    他对答如流的态度是那么的胸有成竹,那十拿九稳的神情,真是让我无地自容,暗暗发窘。
    这个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总是对答如流。
    宴会上妙语连珠对答如流。
    白天昏昏沉沉,夜晚精神抖擞,如一只猫一样瞪着溜圆的眼睛,等着捕捉即将到嘴的猎物。更有趣的是,不管他白天如何迷迷糊糊,似乎什么都没有听到,但老师不管点他起来回答什么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真乃神人也。
    小刚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课堂上老师提问,他总是对答如流。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对答如流。
    轮到面试时,李三出人意料地对所有问题对答如流。
    在论文答辩会上,对于每个评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
    在知识竞赛会上,他不假思索,对答如流。
    小史密斯总能对每个问题对答如流.
    不论记者如何诘问,发言人总能对答如流。
    经过了长时间的对峙,本来对答如流的刘文渐渐低头不语。
    纤语倒是一点都不觉得尴尬,面对阿妈五花八门的问题对答如流。
    昊天早就在来的时候就想好了各种应对的话,此时对答如流。

    汉字详情

    duì [dui]
    部首: 307
    笔画: 5
    五笔: CFY
    五行:
    仓颉: EDI
    四角: 744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口,从“丵”( 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2) 同本义

    对,答也。——《广韵》

    听言则对。——《诗·大雅·桑柔》

    叶公问 孔子于 子路, 子路不对。——《论语·述而》

    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

    王语暴以好乐, 暴未有以对也。——《孟子·梁惠王下》

    冠者对。——《仪礼·士冠礼》。注:“应也。”

    对曰:“非礼也敢辞。”——《仪礼·曲礼》。注:“答问也。”

    操唤 杨修问之, 修以鸡肋之意对。——《三国演义》

    (3) 又如:无言以对;对当(对答;安排);对嘴(争辩;争吵);对理(讲理;对证);对番(对证后理曲);对状(受审问时答述案情);对日(回答有关太阳问题的故事)

    (4) 两者相对;面对

    贼易之,对饮酒,醉。——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对食(面对食物;古时宫人相约为夫妇,称为对食);对枰(下棋);对峙(相对峙立);对酒(面对着酒。饮酒);对酌(相对饮酒);对月(向月);对向(应对趋走);对床(两人对床而卧);对棋(相对下棋);对扬(面君奏对)

    (6) 相当;相配

    帝作邦作对。——《诗·大雅·皇矣》。注:“配也。”

    木大而茎叶格对。——《吕氏春秋·审时》。注:“等也。”

    (7) 又如:对头亲(门当户对的亲事);对头(适当的婚配;配偶;冤家;仇敌);对时对景(正符合当时的情景、场合);对合(利息和本钱相等);对越(配称);对坎儿(双方情况正好符合);对治(相匹敌)

    (8) 核对,比照着检查

    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沈括《梦溪笔谈》

    (9) 又如:对读(校对);对笔迹;对数字;对理(对质);对保(出具书面保证后,向保证人核对以证明保证属实的一种手续)

    (10) 搀和 。如:这酒是对了水的

    (11) 对待,以特定方式待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韩非子·初见秦》

    (12) 又如:他对我不错

    (13) 平分成两份 。如:对股劈;对开;对分

    (14) 扬;显扬;指扬威

    以对于天下。——《诗·大雅·皇矣》

    对扬以辟之。——《礼记·祭统》

    (15) 婚娶 。如:对亲;对值(男女订为婚姻)

    (16) 抵押

    我们围着庄子的这几块地,年终不是有二百多银子的租子吗?就把这个对给他,合他说明白了,按月计利,不论年份,银到归赎。——《儿女英雄传》

    (17) 较量,为争夺优势或胜利而激烈斗争 。如:对仗(交战)

    (18) 拼,冒生命危险去做 。如:对副(收拾;杀掉);对命(拼命;偿命)

    (19) 朝着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 柳永《雨霖铃》

    (20) 又如:斜边对直角;弧对圆心角

    (21) 对人无愧,不辜负 。如:对得起,对得住;对不过(对不起);对不住(对不起。对人有愧)

    名词

    (1) 配偶

    择对不嫁,至年三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

    (2) 对手,敌对者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三国志·诸葛亮传》

    (3) 又如:对儿(对手;对头)

    (4) 对策,一种反措施,用以反对、抑制或抵消另一种措施、办法或手段 。如:对子(办法)

    (5) 对子,对偶的词句;又指对联 。如:喜对;五言对;对笔(写对联的一种笔);对儿(对联)

    (6) 姓

    形容词

    (1) 意见、判断或程序上正确 。如:他拒绝这一建议很对;你说得对,先生;意见很对;数目不对;猜对了;对,就这么办

    (2) 相互;两人在一起 。如:对谈;对饮;对掌(共同掌管);对理(共同审理);对食(共同进餐)

    量词

    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人和物 。如:他们是天生的一对;一对杯子;一对柜子;一对伙伴

    介词

    (1) 朝,向——用作虚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如:对他的父亲谈及此事;对你的牙是凉了点;对耕作的危害;对财产的权利

    (2) 对待。用法大致同“对于” 。如:对任何人不怀恶意

    英文翻译

    correct, right; facing, opposed

    方言集汇

    ◎ 粤语:deoi3

    宋本广韵

    dá,dā [da]
    部首: 624
    笔画: 12
    五笔: TWG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OMR
    四角: 88601

    详细解释

    (1) ——义同“答”( ),专用于“答应”、“答理”等词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竹,合声。①本义:以竹补篱。②答谢,报答)

    (2) 回话;应对

    听言则答。——《诗·小雅·雨无止》

    既发则答君而俟。——《仪礼·乡射礼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具答之。——陶潜《桃花源记》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渔歌互答。——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皆缄口不答。——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应答如流;答教(预先写好的准备答问的书面文字);答言(用言语回答);答语(回答的话;应对的话)

    (4) 报礼;报答。引申为酬答

    适不答兹谓不次。——《仪礼·五行志》。注:“报也。”

    因厚赂单于,答(报答)其善意。——《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答施(报答恩惠);答效(报效;为报答恩德而为对方尽力)

    形容词

    (1) 粗厚 。如:答布(粗厚的布)

    (2) 另见

    英文翻译

    answer, reply; return; assent to

    方言集汇

    ◎ 粤语:daap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dap7 [陆丰腔] dap7 [宝安腔] dap7 [台湾四县腔] dap7 [梅县腔] dap7 [沙头角腔] dap7 [客语拼音字汇] dab5 [海陆丰腔] dap7 [东莞腔] da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七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合入聲開口一等toptɒp
    [ru]
    部首: 323
    笔画: 6
    五笔: V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VR
    四角: 464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2) 同本义

    如,从随也。——《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

    有律以如己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犬皆如人意。——《柳宗元《三戒》

    (3) 又如:如命(遵从命令);如志(随顺意愿;实现志愿);如令(从令,遵令)

    (4) 好像, 如同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状貌如妇人女子。——《史记·留侯世家》

    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5) 又如:如皋雉(比喻男子以才华博得女子青睐);如许(似这般);如今晚儿(现在);如许豚犊(这样的不肖之子);如应如响(十分灵验)

    (6) 比得上,及

    不如无生。——《诗·小雅·苕之华》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7) 又如:我不如他

    (8) 去,往

    如,往也。——《尔雅》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如扬州过 瓜洲扬子桥。——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遭遇,际遇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因于名场。——《聊斋志异》

    (10) 表示举例 。如:大文学家、大诗人,如李白、杜甫;工人都很勤劳,如挖土

    (11) 相敌;抵挡

    夫宋之不足如 梁也,寡人知之矣。——《战国策》

    (12) 应当

    君若爱司马,则如亡。——《左传》

    介词

    (1) 按照

    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晋· 干宝《搜神记》

    (2) 又如:如详缴(照报告中对原案处理的办法处理,并且准予销案);如律令(按照法令执行。是古代檄文、诏书结尾用语);如式(按照规矩)

    (1) 假如,如果

    如,若也。——《广雅》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坟上矣。——《论语·阳货》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后汉书·张衡传》

    洛阳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

    (2) 又如:如有不妥,请予指正;如不修改,未免粗糙;如使(假使;倘若)

    (3) 与,和

    公如大夫入。——《仪礼》

    (4) 或——表示选择关系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

    (5) 而——表示连接

    如有隐忧。——《诗·邶风·柏舟》

    夜中,星陨如雨。——《春秋》

    (6) 则——表示结果 。如:如许;如是

    助词

    (1) 用于语末,相当于“然”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论语·述而》

    褎如充耳。——《诗·邶风·旄丘》

    屯如,乘马班如。——《易·屯卦》

    孔子三月如君,则皇皇如也。——《孟子·滕文公上》

    (2) 用于语末,相当于“焉”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易·离》

    (3) 相当于“乎”

    善如尔之问也。——《礼记》

    英文翻译

    if, supposing; as if; like, as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 客家话:[梅县腔] j2 [海陆丰腔] ri2 [客英字典] ji2 [东莞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宝安腔] ji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台湾四县腔] j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人諸平聲開口三等njo/rvɳĭo
    liú [liu]
    部首: 331
    笔画: 10
    五笔: IYCQ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YIU
    四角: 301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本义:水流动)

    (2) 同本义

    观其流泉。——《诗·大雅·公刘》

    顄淡滂流。——《文选·马融·长笛赋》

    血流殷地。——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黄河流水。——《乐府诗集·林兰诗》

    碧水东流自此回。——唐· 李白《望天门山》

    桃花流水鳜鱼肥。——唐· 张志和《渔歌子》

    (3) 又如:流迸(涌流而出);流水行云(流动的水和飘浮的云彩);流冰(冰块在河面上漂动和流动);流泉(流动的泉水);引申为流动。如:流丹(流动的红色;指流血);流脓搭水(流脓水)

    (4) 顺水漂流

    譬彼舟流,不知所届。——《诗·小雅·小弁》

    (5) 又如:流觞(在环曲水道;旁宴聚时,将杯放入水中,任其漂流,如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当即取饮);流柿(江中漂流的木片);流泊(在水面漂流);流花(水面漂流的落花)

    (6) 漂没;移动不定;流浪

    君子和而流。——《礼记》

    (7) 又如:流穴(辖转流落,居无定所);流沔(流连沉溺)

    (8) 传布;扩散

    其故家贵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孟子·公孙丑上》

    (9) 又如:流风(遗风);流称(传颂);流闻(辗转传闻;流播);流迈(传播远方);流声(流播名声,流传的名声);流誉(传播声誉);流语(流传的话)

    (10) 流露;显露 。如:流韵(诗文等表现出的风格韵味)

    (11) 放纵;无节制 。如:流泆(放纵,放荡);流荡(放荡,交往不正当;又形容文章流畅有气势)

    (12) 放逐,流放,古代五刑之一

    虽放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流于彘。(彘,晋地,在现在山西省霍县。周厉王后来被流放到彘。)——《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

    (13) 又如:流递(将犯人送到远处管制);流户(流放边区服劳役的人家);流逐(流放);流囚(被流放的囚徒)

    (14) 变化;演变 。如:流离琐尾(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流易(演变;变换)

    (15) 涂饰 。如:流金(涂饰泥金)

    (16) 通“留”。停留,停止

    旁行而不流。——《易·系辞上》

    (17) 通“摎”。求取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周南·关雎》

    词性变化

    名词

    (1) 河川;江河的流水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

    通流入海。——清· 张廷玉《明史》

    不积小流。——《荀子·劝学》

    临清流。——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从流飘荡。——吴均《与朱元思书》

    (2) 又如:流川(江河的流水);流温(谓流水温和);流涧(山间的流水)

    (3) 像水流的东西 。如:流馥云外(形容香飘万里);寒流;暖流;气流;电流

    (4) 潮流;风气 。如:流化(犹流俗);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5) 流派;派别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汉书·艺文志》

    (6) 品类;等级

    滑稽之流。——明· 刘基《卖柑者言》

    (7) 又如:三教九流;流亚(同一类人物);流比(同类比照类推);流伍(同辈;同类);流序(流品,等级)

    (8) 避难者 。如:盲流

    形容词

    流畅 。如:流亮(流畅明白);流便(指文笔流畅,不滞涩);流美(流畅华美;流畅动听)

    英文翻译

    flow, circulate, drift; class

    方言集汇

    ◎ 粤语:lau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liu2 [宝安腔] liu2 [客英字典] liu2 [台湾四县腔] liu2 lau2 [东莞腔] liu2 [海陆丰腔] liu2 lau2 [梅县腔] liu2 [陆丰腔] liu3 [沙头角腔] lie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力求平聲開口三等lĭəuliu/li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