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钞
词语释义
亦作“寇抄”。
词语解释
亦作“ 寇抄 ”。劫掠。
《后汉书·东夷传·夫馀》:“至 安帝 永初 五年, 夫餘王 始将步骑七八千人寇钞 乐浪 ,杀伤吏民,后復归附。”《陈书·世祖纪》:“ 侯景 之乱,乡人多依山湖寇抄, 世祖 独保家无所犯。” 清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衅始》:“ 江 、 浙 、 山东 沿海寇钞之祸起于 嘉靖 閒,歷数十年而后定。”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二节:“ 回纥 无君长,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善骑射,以寇抄为生。”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寇抄”。劫掠。
引《后汉书·东夷传·夫馀》:“至安帝永初五年, 夫餘王始将步骑七八千人寇钞乐浪,杀伤吏民,后復归附。”
《陈书·世祖纪》:“侯景之乱,乡人多依山湖寇抄, 世祖独保家无所犯。”
清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衅始》:“江、浙、山东沿海寇钞之祸起于嘉靖閒,歷数十年而后定。”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二节:“回纥无君长,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善骑射,以寇抄为生。”
寇钞的国语词典
攻劫掠夺。《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犍为属国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也作「寇抄」。
寇钞的网络释义
寇钞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宀(
),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 ),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2) 同本义
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说文》
寇贼奸宄。——《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
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文公七年》
大兵不寇。——《吕氏春秋·贵公》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吐蕃发十万兵寇 西川。——《资治通鉴》
(3) 又如:寇戎(来犯的敌军);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寇剽(抢劫);寇钞(亦作“寇抄”。劫掠);寇攘(劫掠;侵扰);寇窃(抢劫;盗窃)
(4) 砍伐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庄子·人间世》
名词
(1) 入侵者
西山寇盗莫相侵。——杜甫《登楼》
(2) 敌人
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者。——《资治通鉴》
(3) 贼兵,敌军
在宋城上而待 楚寇矣。——《墨子·公输》
今寇众我寡。——《资治通鉴》
(4) 又如:寇乱(外寇与内乱。兵起于外为寇,起于内为乱)
(5) 盗匪
北与寇往来其间。——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寇逆(贼寇,叛逆);寇劫(指行劫的群盗);寇戎(匪患与战争);寇奸(寇贼奸宄)
(7)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keu5 [台湾四县腔] keu5 kieu2 [客语拼音字汇] keu4 [东莞腔] keu5 [客英字典] keu5 [宝安腔] kiu5 [海陆丰腔] keu5 kie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详细解释动词 (1) 掠取;抢掠。后作“抄” 钞,叉取也。从金,少声。——《说文》。俗字作抄。 遮取谓之抄掠。——《通俗文》 攻钞郡县。——《后汉书·公孙瓒传》 (2) 又如:钞掠(劫掠骚扰;劫夺他人财物) (3) 誊写。也作“抄”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明史·张溥传》 (4) 又如:钞白(抄录的公文副本);钞胥(担任誊录钞写工作的小吏。也作“抄胥”) 名词 (1) 纸币名。现在称纸币为钞票,简称钞 递制交钞,与钱并用。——《金史·食货志三》 (2) 又如:外钞(外国的钞票);冥钞(迷信人给死人烧的假钞票,有些地方叫纸钱) (3) 泛指钱 。如:破钞(请客送礼破费钱);钱钞(旧时泛指钱) (4) 文学作品等经过选录而成的集子 。如:《北堂书钞》、《章太炎文钞》 (5) 姓 英文翻译paper money, bank notes; copy
方言集汇◎ 粤语:caau1
◎ 潮州话:cau1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