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虏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盗贼;敌人。
《墨子·号令》:“诸取当者,必取寇虏,乃听之。” 汉 桓宽 《盐铁论·伐功》:“夫以小国 燕 赵 ,尚犹却寇虏以广地。”《后汉书·南蛮传序》:“ 乔 因其将吏,旬月之閒,破殄寇虏。”《陈书·谢嘏传》:“ 世祖 前后频召之, 嘏 崎嶇寇虏,不能自拔。”
引证解释
⒈ 盗贼;敌人。
引《墨子·号令》:“诸取当者,必取寇虏,乃听之。”
汉桓宽《盐铁论·伐功》:“夫以小国燕赵,尚犹却寇虏以广地。”
《后汉书·南蛮传序》:“乔因其将吏,旬月之閒,破殄寇虏。”
《陈书·谢嘏传》:“世祖前后频召之, 嘏崎嶇寇虏,不能自拔。”
寇虏的国语词典
盗贼或敌人。
寇虏的网络释义
寇虏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宀(
),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 ),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2) 同本义
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说文》
寇贼奸宄。——《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
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文公七年》
大兵不寇。——《吕氏春秋·贵公》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吐蕃发十万兵寇 西川。——《资治通鉴》
(3) 又如:寇戎(来犯的敌军);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寇剽(抢劫);寇钞(亦作“寇抄”。劫掠);寇攘(劫掠;侵扰);寇窃(抢劫;盗窃)
(4) 砍伐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庄子·人间世》
名词
(1) 入侵者
西山寇盗莫相侵。——杜甫《登楼》
(2) 敌人
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者。——《资治通鉴》
(3) 贼兵,敌军
在宋城上而待 楚寇矣。——《墨子·公输》
今寇众我寡。——《资治通鉴》
(4) 又如:寇乱(外寇与内乱。兵起于外为寇,起于内为乱)
(5) 盗匪
北与寇往来其间。——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寇逆(贼寇,叛逆);寇劫(指行劫的群盗);寇戎(匪患与战争);寇奸(寇贼奸宄)
(7)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keu5 [台湾四县腔] keu5 kieu2 [客语拼音字汇] keu4 [东莞腔] keu5 [客英字典] keu5 [宝安腔] kiu5 [海陆丰腔] keu5 kie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力,从毌( ),虍( )声。“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本义:俘获)(2) 同本义 虏,获也。——《说文》 献民虏者操右袂。——《礼记·曲礼》。注:“军所获也。” 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虏楚将 屈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虏赵王。——《战国策·燕策》 (3) 亦指虏掠、抄掠 珠柙离丘体,珍宝见剽虏。——张载《七哀》 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史记·韩长孺列传》 (4) 又如:虏掠(虏获掠夺);虏夺(虏掠抢夺);虏暴(残害暴虐他人,一如奴隶);虏略(虏获掠夺) 名词 (1) 俘虏 乘奔逐北,斩首捕虏十余万。——《盐铁论·诛秦》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为降虏手蛮夷。——《汉书·李广苏建传》 为奔亡之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乞为囚虏。——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虏囚(俘虏);虏役(奴役);虏伏(如俘虏一样降服) (3) 奴仆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4) 又如:虏役(奴仆);虏使(役使之如奴隶) (5) 指敌人;叛逆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虏尘(指敌寇或叛乱者的侵扰) (7) 古时对北方外族或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 诟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奉西北之虏。——宋· 苏轼《教战守》 (8) 又如:虏人(胡人);虏民(胡族的人民); 虏廷(胡虏的朝廷); 虏使(胡虏的使臣) 英文翻译to capture, imprison, seize; a prison
方言集汇◎ 粤语:lou5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