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侵犯劫掠。
《后汉书·冯绲传》:“ 武陵 蛮夷 悉反,寇掠 江陵 间, 荆州 刺史 刘度 、 南郡 太守 李肃 并奔走 荆 南,皆没。”《周书·陈忻传》:“ 魏孝武 西迁之后, 忻 乃于 辟恶山 招集勇敢少年数十人,寇掠 东魏 ,仍密遣使归附。” 宋 苏辙 《论前后处置夏国乖方札子》:“秋冬之交,贼马肥健,时出寇掠。”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六节:“ 突厥 所以经常寇掠 关中 ,目的在夺取 长安 积聚的财富。”
引证解释
⒈ 侵犯劫掠。
引《后汉书·冯绲传》:“武陵蛮夷悉反,寇掠江陵间, 荆州刺史刘度、南郡太守李肃并奔走荆南,皆没。”
《周书·陈忻传》:“魏孝武西迁之后, 忻乃于辟恶山招集勇敢少年数十人,寇掠东魏,仍密遣使归附。”
宋苏辙《论前后处置夏国乖方札子》:“秋冬之交,贼马肥健,时出寇掠。”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六节:“突厥所以经常寇掠关中,目的在夺取长安积聚的财富。”
寇掠的网络释义
寇掠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宀(
),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 ),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2) 同本义
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说文》
寇贼奸宄。——《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
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文公七年》
大兵不寇。——《吕氏春秋·贵公》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吐蕃发十万兵寇 西川。——《资治通鉴》
(3) 又如:寇戎(来犯的敌军);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寇剽(抢劫);寇钞(亦作“寇抄”。劫掠);寇攘(劫掠;侵扰);寇窃(抢劫;盗窃)
(4) 砍伐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庄子·人间世》
名词
(1) 入侵者
西山寇盗莫相侵。——杜甫《登楼》
(2) 敌人
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者。——《资治通鉴》
(3) 贼兵,敌军
在宋城上而待 楚寇矣。——《墨子·公输》
今寇众我寡。——《资治通鉴》
(4) 又如:寇乱(外寇与内乱。兵起于外为寇,起于内为乱)
(5) 盗匪
北与寇往来其间。——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寇逆(贼寇,叛逆);寇劫(指行劫的群盗);寇戎(匪患与战争);寇奸(寇贼奸宄)
(7)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keu5 [台湾四县腔] keu5 kieu2 [客语拼音字汇] keu4 [东莞腔] keu5 [客英字典] keu5 [宝安腔] kiu5 [海陆丰腔] keu5 kie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手,京声。本义:抢劫,夺取) (2) 同本义 掠,夺取也。——《说文新附》 (3) 按:掠是“略”的分别字,以别于经略、简略的略 已恶而掠美为昏。——《左传·昭公十四年》 输掠其聚。——《左传·昭公二十年》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杜牧《阿房宫赋》 (4) 又如:掠美(夺取他人的优点或成就);掠卤(掳掠,抢夺);掠掇(动手动脚);掠贩的(拐卖人口的人);掠阵(夺取阵地);掠抄(抢劫);掠剩(抢劫后的剩余之物);掠盗(抢劫,抄掠);掠贩(用抢骗等方式贩卖人口) (5) 拷打;拷问 毒掠百姓。——《南史·柳仲礼传》 (6) 又如:掠治(拷问犯人);掠考(掠拷。笞击拷问);掠杀(拷打而死);掠理(拷打讯问);掠笞(拷打;苔击) (7) 拂过 髻鬟之始掠。——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掠江东南去。——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浮光掠影。——清· 冯班《沧浪诗话纠谬》 (8) 又如:掠地(擦过或拂过地面);掠海(拂过海面);掠袭(犹飘拂) (9) 砍伐;砍 赶上一刀,掠断了马脚。——《水浒传》 (10) 梳理 镜儿里不住照,把须鬓掠了重掠。——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1) 又如:掠子(发篦);掠头(梳子);掠削(梳理齐整貌) (12) 用某种小动作来表明或传达一种感情 。如:他嘴角上掠过一丝微笑 (13) 〈方〉∶顺手拿,抄 。如:他掠起一根棒子就打 (14) 扔;抛 春梅把鞋掠在地下。—— 明· 笑笑生《金瓶梅》 (15) 压;商议 。如:掠阵(压阵;助威);掠掇(盘算;策划)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