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偷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匪寇盗贼。
唐 韩愈 《汴州东西水门记》:“乃作水门,为邦之郛,以固风气,以閈寇偷。”
引证解释
⒈ 匪寇盗贼。
引唐韩愈《汴州东西水门记》:“乃作水门,为邦之郛,以固风气,以閈寇偷。”
寇偷的网络释义
寇偷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宀(
),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 ),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2) 同本义
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说文》
寇贼奸宄。——《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
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文公七年》
大兵不寇。——《吕氏春秋·贵公》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吐蕃发十万兵寇 西川。——《资治通鉴》
(3) 又如:寇戎(来犯的敌军);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寇剽(抢劫);寇钞(亦作“寇抄”。劫掠);寇攘(劫掠;侵扰);寇窃(抢劫;盗窃)
(4) 砍伐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庄子·人间世》
名词
(1) 入侵者
西山寇盗莫相侵。——杜甫《登楼》
(2) 敌人
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者。——《资治通鉴》
(3) 贼兵,敌军
在宋城上而待 楚寇矣。——《墨子·公输》
今寇众我寡。——《资治通鉴》
(4) 又如:寇乱(外寇与内乱。兵起于外为寇,起于内为乱)
(5) 盗匪
北与寇往来其间。——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寇逆(贼寇,叛逆);寇劫(指行劫的群盗);寇戎(匪患与战争);寇奸(寇贼奸宄)
(7)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keu5 [台湾四县腔] keu5 kieu2 [客语拼音字汇] keu4 [东莞腔] keu5 [客英字典] keu5 [宝安腔] kiu5 [海陆丰腔] keu5 kie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
详细解释形容词 (1)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2) 同本义 偷,苟且也。——《说文》 其下偷以幸。——《国语·晋语一》 安肆曰偷。——《礼记·表记》 存者且偷生。——唐· 杜甫《石壕吏》 偷性命于榛莽。——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诸司素偷惰。——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如:偷的锣儿敲不得(喻不能声张);偷存(偷生;苟活);偷合(苟且迎合);偷弛(苟且松弛);偷免(苟免);偷快(苟求快乐);偷幸(苟且侥幸);偷苟(苟且) (4) 浅薄;不厚道 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5) 又如:偷俗(浅薄的人情风俗);偷风(浅薄的社会风气);偷浅(浅薄) 动词 (1) 轻视 子大叔、 子羽谓 子产曰:“ 韩子亦无几术, 晋国亦未可以贰。 晋国、 韩子不可偷也。”——《左传》 (2) 取 柳占三春色,莺偷百鸟声。——唐· 温庭筠《太子西池》 (3) 窃取 偷,盗也。——《广韵》 楚有善为偷者。——《淮南子·道应训》 偷者,天下之盗也。 专操国柄以偷天下。——《后汉书·陈元传》 (4) 又如:偷钱;偷东西;偷嘴;偷吃东西;从停车场偷了一辆车;从银柜偷钱;偷了配方,并开始自己制造这种产品 (5) 偷情;私通 。如:偷香(谓女子爱悦男子或谓与妇女私通) (6) 突然地或急速地抽出 。如:偷出右手来,就是一顿饱打 (7) 设法避免、不履行 。如:偷税 (8) 抽出、挤出 。如:偷空儿;忙里偷闲 名词 (1) 盗窃他人钱物的人 群偷惊走。——《晋书·王献之传》 (2) 又如:小偷 副词 (1) 秘密,暗地里 。如:偷睛(偷偷地窥看);偷耳(形容暗中细听);偷往;偷着来 (2) 出其不意 。如:偷营;偷袭 英文翻译to steal, burglar, thief
方言集汇◎ 粤语:tau1
◎ 客家话:[梅县腔] teu1 [陆丰腔] teu1 [客语拼音字汇] teu1 [台湾四县腔] teu1 [客英字典] teu1 [海陆丰腔] teu1 [沙头角腔] teu1 [宝安腔] tiu1 [东莞腔] teu1 ◎ 潮州话:tau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九侯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