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民

xiāo mín [ xiao min]
注音 ㄒ一ㄠ ㄇ一ㄣˊ

词语释义

1.犹小民。普通老百姓。

词语解释

  1. 犹小民。普通老百姓。

    南朝 梁 江淹 《齐籍田乐歌·享神歌》:“方爕嘉种,永毓宵民。”《新唐书·吴凑传》:“中人所市,不便宵民,徒纷纷流议。”

引证解释

⒈ 犹小民。普通老百姓。

南朝梁江淹《齐籍田乐歌·享神歌》:“方爕嘉种,永毓宵民。”
《新唐书·吴凑传》:“中人所市,不便宵民,徒纷纷流议。”

宵民的网络释义

宵民

  • 宵民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xiāo mín,是犹小民。普通老百姓。
  • 汉字详情

    xiāo [xiao]
    部首: 322
    笔画: 10
    五笔: PIEF
    五行:
    仓颉: JFB
    四角: 3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宀( mián),肖声。从“门”表夜间昏暗。本义:夜晚)

    (2) 同本义

    宵,夜也。——《说文》

    宵中星。——《书·尧典》

    禁宵行者。——《周礼·司寤氏》

    甘暝太宵之长。——《淮南子·精神》。注:“长夜之中也。”

    宵扈宵。——《尔雅·释鸟》。樊注:“夜为农驱兽者也。”

    昼尔于茅,宵尔索宵。——《诗·豳风·七月》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

    今宵酒醒何处。——宋· 柳永《雨霖铃》

    (3) 又如:宵烟(指夜晚的烟雾);宵宿(住宿;住宿的地方);宵夕(晚上);宵中(夜里,晚上);宵分(半夜,深夜);宵行(夜间出行);宵征(宵行,夜行);宵朗(夜空晴朗)

    (4) 前半夜

    禁宵行者,夜游者。——《周礼·秋官》

    (5) 通“绡”。丝织品的一种

    姆纅笄宵衣。——《仪礼·士昏礼》

    (6) 又如:宵衣(黑色的丝服。古代妇女助祭时所穿。宵,通“绡”)

    (7) 小吃、便餐、快餐 。如:夜宵

    形容词

    (1) 假借为“小”。小

    宵雅肆三。——《礼记·乐记》。注:“宵之言小也。”

    宵人之离外刑者。——《庄子·列御寇》。注:不由明坦之途者,谓之宵人。”

    毋桐好逸,毋迩宵人。——《汉书·武五子传》。颜注:“无好逸游之事,迩小人也。”

    (2) 又如:宵碎(小而细碎);宵民(小民。普通老百姓)

    英文翻译

    night, evening, dark

    方言集汇

    ◎ 粤语:siu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au1 [东莞腔] siau1 [梅县腔] siau1 [客语拼音字汇] seu1 xiau1 [沙头角腔] siau1 [台湾四县腔] seu1 [海陆丰腔] siau1 [宝安腔] siau1 [陆丰腔] sia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四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相邀宵A平聲開口三等宵Asĭɛusieu
    mín [min]
    部首: 104
    笔画: 5
    五笔: NA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VP
    四角: 777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 同本义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

    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左传·闵公元年》

    黎民阻饥。——《书·舜典》

    民不适有居。——《书·盘庚上》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小雅·何草不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3) 又如:民夫(被官府征召服劳役的百姓);民户(民家);民居(百姓居住之所);民服(平民的衣服);民宅(民房);民望(民众的希望、心愿;在民众中的声望);民牧(民众的治理者。后指地方的长官);民情(民众的心情、意愿);民役(民众所承担的劳役);民利(民众的利益);民命(民众的意旨;民众的生命;人命);民和(民众和睦团结);汉民;回民;藏民;民壮(清朝州、县官的卫兵。即三班中的壮班);渔民;农民;牧民;民膏(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民经(人民的规范);民熙物阜(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民害(人民的祸害);民力(人民的财力和劳力);民脂(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民财(人民的财物);民纪(人民行为的准则);民祗(人民所敬畏者)

    (4) 泛指人

    民受无地之中以生。——《左传·成公十三年》

    食者,民之本也。——《淮南子》

    石斧之民。——〔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民性(人的天赋本性);民灵(人和神);民智(人的聪明才智)

    形容词

    (1) 民间的

    轻徭薄赋,以宽民力。——方勺《方腊起义》

    (2) 又如:民谣(民间流传的歌谣);民营(民间经营);民语(民间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语);民狱(民间诉讼案件);民社(民间祭祀土神)

    英文翻译

    people, subjects, citizens

    方言集汇

    ◎ 粤语:man4
    ◎ 客家话:[梅县腔] min2 [宝安腔] min2 [东莞腔] min2 [台湾四县腔] min2 [客语拼音字汇] min2 [海陆丰腔] min2 [客英字典] min2 [沙头角腔] min2 [陆丰腔] mi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彌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mĭĕnmjin/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