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权

shěn pī quán [shen pi quan]

词语释义

由实际执法部门来审核是否符合条件的行为。审批是政府重要的管理职能,审批权是政府行政权中的一项核心权力。

汉字详情

shěn [shen]
部首: 322
笔画: 8
五笔: PJH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JLWL
四角: 30506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宀番。宀房屋。番,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简体字从宀申声。本义:详究;考察)

(2) 同本义

审,谓详观其道也。——《荀子·非相》

闻而审,则为福矣。——《吕氏春秋·察传》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又如:审时(详察时令);审物(详察物情);审形(详察实情);审决(审察决定);审机而行(详细、周密地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好时机再行动);审别(审察辨别);审势(审察形势)

(4) 知道,知悉

审,知也。——《类篇》

审矣,何足怪乎?——司马迁《报任安书》

君子审礼。——《史记·礼书》

陛下连降三诏,召臣回朝,未审圣意为何?——《三国演义》

(5) 又

今投使君,共图大事,未审尊意如何?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 又如:审悉(详细了解)

(7) 审核,审查,检查核对

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汉· 贾谊《过秦论》

(8) 又如:审考(审查);审合(审查验证);审决(审查决定);审覆(审查;审察);审释(审查释放);审端(检查修正);审分(审定名分、职分);审律(审定乐律);审音(审定字的读音)

(9) 审讯;审判

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审断(审判裁决);审究(审问查究);审拟(审问拟罪);审鞫(审讯);审录(审讯);审语(审判结论);审质(审问)

(11) 询问,打听清楚

十一娘亦审里居。——《聊斋志异》

副词

(1) 真实;确实

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 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详尽,仔细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审观(仔细观察);审图(周密谋划;仔细考虑);审画(填重筹划);审度(详细考量);审顾(仔细察看);审虑(仔细考虑);审详(仔细审察);审酌(仔细斟酌);审注(仔细观察;细看);审求(仔细探求);审谋(周密谋划);审省(详细省察);审稽(详细考查);审说(详细解说);审辨(审慎辨别);审当(周密而确当)

形容词

(1) 慎重,小心谨慎

言审莫过圣人。——王充《论衡》

(2) 又如:审练(审慎精细)

(3) 确切

称言命者,有命审矣。——王充《论衡》

(4) 又如:审期(确切的日期)

(5) 正,不偏斜

本不审,虽尧舜不能以治。——《吕氏春秋》

(6) 固定;安定

故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庄子》

英文翻译

examine, investigate; judge

方言集汇

◎ 粤语:sam2

宋本广韵

[pi]
部首: 330
笔画: 7
五笔: RXXN
五行:
仓颉: QPP
四角: 520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比声。本义:反手打)

(2) 同本义 。如:批他几个嘴巴;批颊(打耳光)

(3) 引申为打、攻击 。如:批挞(敲打);批拉(搏击;扑打);批头竹片(衙役手中的打人竹片。一头扎紧,一头劈分细条);批难(抗击仇敌);批鳞(触犯君王和显贵)

(4) 引申为刺入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庄子》

(5) 批示。用钢笔或铅笔在纸上或其他材料上写指示 。如:批文件;批作业;审批(审查批示);批帖(批文);批回(中央对地方官署奏请事宜的批复文书);批详(已批的公文);批子(支取银钱的批条);批反(批示答复)

(6) 分析;评论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红楼梦》

(7) 又如:揭批(揭发批判);批削(即批改);批拓(讥讽;轻视);批点(批评指画);批搨(即批评)

(8) 排除;排挤 。如:批黜(开除贬斥);批抵(排挤打击);批根(排斥,摈弃);批倾(犹排斥);批患(排除祸患)

(9) 披露

妙玉扶乩批出来,众人不解。——《红楼梦》

量词

用为众多人或大批货物。如:一批游客;大批货物

名词

(1) 评语 。如:眉批(在书眉或文稿上方写的批注);朱批(用朱笔写的评语);批本(加有批语的著作本子);批尾(在别人著作后面加评论批注);批抹(犹言批注校改);批笔(对作品加的评语)

(2) 棉麻等未捻成线、绳时的细缕 。如:线批儿;麻批儿

英文翻译

comment, criticize; wholesale

方言集汇

◎ 粤语:pai1
◎ 客家话:[梅县腔] pi1 [海陆丰腔] pi3 poi1 pe1 biang1 [客英字典] pi1 pai1 pe1 [陆丰腔] pi1 [客语拼音字汇] pi1 zi1 [台湾四县腔] pi3 poi1 pe1 biang1 [东莞腔] pi1 [宝安腔] pi1
◎ 潮州话:po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匹迷齊開平聲開口四等pʰieiphe/phei
quán [quan]
部首: 420
笔画: 6
五笔: S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DE
四角: 479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雚( guàn)声。本义:黄花木)

(2) 同本义

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说文》

权,黄英。——《尔雅·释木》。又如:权舆(草木萌发的状态)

于嗟乎,不承权舆。——《诗·秦风·权舆》

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大戴礼记·诰志》

(3) 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

权,称也。——《论语·尧曰》集解

锤,谓之权。——《广雅·释器》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汉书·律历志》

谨权量,审法度。——《论语·尧曰》

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庄子·胠箧》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论语》

(4) 亦称秤锤

正权概。——《礼记·月令》

(5) 权柄,权力

大夫执国权。——《谷梁传》

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利害之权。——清· 黄宗羲《原君》

皇上无权。——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真无权矣。

(6) 又如:权牟人主(权力与君王相等);权珰(擅权的宦官);权宠(权势与宠幸);权臣(握有权势而专横的臣子);掌权;专权(独揽大权);兵权

(7) 权宜、变通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

(8) 又如:权数(应变的机智);权巧(权宜善巧);权正(权变与常道);权制(权宜之制);权计(权宜之计);权书(以权宜之策草拟国书)

(9) 谋略,计谋

三军之权。——《孙子·谋故》

(10) 又如:权属(即权术。有心机有手段);权士(谋士);权用(谋略、才干)

(11) 唐以来的称试官或暂时代理官职为“权”

韩愈吏部权京兆。——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2) 又如:权官(指代理之官);权署(暂时代理或充任某官职)

(13) 权利 。如:选举权;生存权;人权

(14) 通“颧”。颧骨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曹植《洛神赋》

(15) 姓

动词

(1) 称量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权称(用秤称)

(3) 衡量,比较

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 霍光是也。——《三国志·武帝纪》注

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吕氏春秋·举难》

(4) 又如:权时苟重(衡量时势而苟且顺从);权度(权衡度量);权量(犹权衡);权准(权衡的准则)

(5) 平衡

九和之弓,角与杆权。——《周礼》

副词

姑且;暂且 。如:权辞(临时选择言辞);权国(摄政;临时代理执掌国政);权朝(权国);权职(权且职掌;暂时代理)

英文翻译

power, right, authority

方言集汇

◎ 粤语:kyun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