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
成语用法
守正不挠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橈,一本作“挠”。后以“守正不挠”形容为人、做事坚守正道而不屈从。
引《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橈众枉。”
颜师古注:“橈,屈也,不为众曲而自屈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六:“若吕氏奕世勋猷,辉映史册,可谓极盛矣,而公著於重圭袭组之后,不以门阀自高,益能守正不挠,为时名相,尤不可及也。”
守正不挠的国语词典
做人处事坚守正道,公正无私。《周书.卷三七.寇俊传》:「孝庄帝后知之,嘉俊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也作「守正不阿」。
守正不挠的网络释义
守正不挠
反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2) 同本义
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
五载一巡守。——《书·舜典》
王巡虢守。——《左传·二十一年》
均地守。——《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
纠其守。——《周礼·内宰》。注:“宿卫者。”
虽守者益。——《荀子·王制》。注:“谓地也。”
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左传·隐公五年》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孟子·公孙丑下》
(3) 节操;操守
妾为情缘,葳蕤之质,一朝失守。——《聊斋志异》
(4) 秦代郡的长官名,汉代更名太守。后时作州、府地方长官的省称。被委任在某一方或某一区域负责实施法律或管理的政府主要官员
守者,秦置也。 秦兼天下,置三川守。 伊、 河、 洛也。—— 蔡邕《独断》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5) 又如:郡守;吴起为河西守
(6) 州郡地方政府所在地
维梁之西,其蔽曰某山,某守曰兴州。—— 唐·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
(7) 原则,规范,准则 。如:有为存守;喜之以验其守
动词
(1) 遵守;奉行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吕氏春秋·察今》
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世说新语·识鉴》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 又如:守官箴(遵守为官之准则);守古(遵守古训);守数(恪守法规)
(3) 坚持,保持;保守
守成上文,遭祸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汉书·公孙弘传》
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估读勤苦,幸获名成。——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田横, 齐之壮士,犹守义不辱。——《资治通鉴》
(4) 又如:守一(执一,专一);守经(固守经典之义);守常(遵循惯例,固守常法);守义(固守义理,笃守正道);守孀(守寡。孀:寡妇);守着老一套;因循守旧;守恶(坚持邪恶);守求(坚持索求);守故(守旧;保持原状);守成(继承和保持前人已有的成就和业绩);守阙(承继皇位);守真(保持真元;保持本性);守拙(以拙自安,不愿做官。拙:拙于应付世务)
(5) 看守,看管
汤为儿守舍。——《史记·张汤传》
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水浒传》
后汉使复至 匈奴,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6) 又如:守钱虏(守财奴;财多而吝啬者);守喜婆(接生婆);守生(守候接生);守梓(守灵);守庚申(在庚申日吃斋、静坐不眠);守制读礼(守丧并阅读有关丧祭的礼书)
(7) 保卫;防守,与“攻”相对
俾守我王。——《诗·小雅·十月之交》
横野将军徐晃守 江陵。——《资治通鉴》
乃使蒙恬北筑 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8) 又如:守把(把守;掌握);守备(明清所设武官名称,负责城堡守卫及营房粮饷等事);守政(关于防守的事务);守口(把守关口);守要(把守要隘);守境(守卫边境);守舍(看守门户)
(9) 掌管
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商君书》
(10) 收捕
昭应闻此,必劝 楚王益兵守 雍氏。——《战国策》
(11) 依靠;依傍 。如:守亲(指新婚夫妇婚后一个月须在新房里,时常厮守)
(12) 请求
数守大将军光,为 丁外人求侯。——《汉书》
(13) 守侯;守护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14) 做郡的知州
滕子京谪守 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hu3 shiu3 [海陆丰腔] sh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陆丰腔] shiu6 [客英字典] shiu3 [台湾四县腔] su3 [沙头角腔] su3 [宝安腔] su3 siu3 [东莞腔] si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首 | 書九 | 書 | 尤 | 上聲 | 有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sjux/sjov | ɕĭəu |
详细解释
zhēng
名词
(1) 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正,岁之首月,夏以建寅月为正, 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集韵·清韵》
(2) 箭靶的中心
终日射候,不出正兮。——《诗·齐风·猗嗟》
(3) 引申为目标
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若正匿。——《马王堆汉墓帛书》
动词
(1) 通“征”
(2) 征税
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门》。郑注:“正,读为征。”
唯加田无国正。——《周礼·夏官·司勋》
谨正盐筴。——《管子·海王》。李哲明云:“正,税也,正、征古字通用。”
(3) 出兵,征讨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书·汤誓》
故诸侯服而无正。——《管子·山至数》
司马弗正。——《礼记·燕义》
(4) 另见
zhèng
形容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2) 同本义
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有绳不以正。——《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
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泰山正南。——清· 姚鼐《登泰山记》
正则无景。——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斫其正。
(3) 又如: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正屋);正阳(日中之气);正锋(中锋);正院(正中的院子);正分(正半,恰好一半);正胁(三分牲牛之胁,中胁为正胁);正位(中正之位);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端庄的情态)
(4) 图形各边、角都相等 。如:正印(正方形的官印);正方形;正多边形;正方体
(5) 正直,正派
平心持正。——《汉书·李广苏建传》
(6) 又如:正人君子;忠正;廉正;正明公道(正大光明,不偏私);正明交易(正大光明的事);正士(正直之士);正人(正直的人;品行端正的上等人)
(7) 纯正不杂(多指色、味)
古书之正。——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正而不至焉。
正赤如丹。(纯红得像朱砂。正:纯;丹:朱砂。)——清· 姚鼐《登泰山记》
(8) 又如:正一(纯真之一);正意(纯正的心志);正黑(纯黑色);正风(纯正的民歌;纯正的风气);正性(纯正的禀性);正味(纯正的滋味);正青(纯青)
(9) 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
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正职;正角;正团长;正房大院(院落中的主要房舍及较大活动场所);正赋(主要的赋税。指地丁税)
(11) 正当;合适
虽成败事异,而同居正号者,竝列于篇。——《后汉书·皇后纪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
(12) 又如:正号(正当的名号);正条儿(比喻正经、非淫乱之事);正用情借(正为有正当用途托情借债)
(13) 有关正电,由正电组成,或带正电 。如:正电子;正离子
(14) 代数上为正号;大于零的 。如:正数;正号
(15) 正点 。如:十二点正;正午
(16) 正面,面对观察者或对手的一面
从搭连中取出个正反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来。——《红楼梦》
(17) 又如:这张纸正好都很光洁
动词
(1) 通“整”(
)。使正;整理;端正立必正方,不倾听。——《礼记·曲礼上》
正尔容。
正冠而缨绝。——《庄子·让王》
(2) 又如:正家(端正家风);正襟(端正衣襟);正德(端正自己的德行);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
(3) 整治
居者思正其家,行者乐出其途。——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
(4) 又如:正世(整治世道);正域(整治封疆);正治(治理;整治)
(5) 纠正;改正,匡正
以正晋国。——《国语·晋语》
正法则,选贤良。——《荀子·王制》
政以治民,刑以正邪。——《左传·隐公十一年》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正身以黜恶。——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 又如:正历(改订历法);正订(订正;改正著作中的谬误);正俗(匡正风俗);正曲(矫正枉曲);正主(匡正君主)
(7) 正法,治罪
贼杀其亲,则正之。——《周礼·夏官·大司马》
(8) 决定,考定
以土圭正日景。——张昭远《旧唐书》
名词
(1) 官长;君长
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书·说命下》
(2) 又如:正受(编制以内的官员);酒正(酒官之长)
(3) 正常情况,正命,正常寿限
百岁之命,是其正也。——王充《论衡》
(4) 嫡长子,与“庶”相对
诸侯与正而不贤也。——《谷梁传》
(5) 妻,旧时代敬称人妻为“令正”
不得登用妾媵以为嫡正。——房玄龄《晋书》
(6) 又如:正头娘子(正妻;大娘子);正头妻(正式的、合法的妻子);正夫人(嫡妻,正房夫人);正嫡(正室,嫡妻;又指正室之子)
(7) 道理,规律
尽璇机之正。——《后汉书·张衡传》
(8) 通“政”。政治,政事
有不贡士谓之不率正者。——《尚书大传·皋繇谟》
古者文武为正均分。——《墨子·兼爱下》
虽天子三公问正。——《荀子·大略》
(9) 通“证”。凭证,证据
必有正焉。——《仪礼·士昏礼》
指九天以为正兮。——《楚辞·离骚》
指苍天以为正。——《楚辞·九章·惜诵》
(10) 姓
副词
(1) 正好,恰好
六合正相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正称下情(正合心意;正中下怀);正没理处(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正未有艾(正无穷期);正如你所说的;大小正合适;正要(刚要;正预备)
(3) 表示动作、状态的进行,持续,正在
中儿正织鸡笼。——宋· 苏轼《浣溪沙》
见王夫人正和 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话。——《红楼梦》
(4) 又如:正然(正在);正下着雪
(5) 仅;只
乃自吴寻二 陆, 平原不在,正见 清河。——《世说新语·自新门》
(6) 端正地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7) 方,刚刚
我思舜,正郁 陶。——《史记·五帝本纪》
(8) 公然;显然
正告天下。——《史记·苏秦列传》
(9) 总是
何以正善人少而恶人多。——《世说新语》
代词
(1) 这么;这样
今年怎正利害?——《老残游记》
(2) 又如:怎正大;怎正多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zin5 zang1 ziang5 [海陆丰腔] zhin5 chang5 | chang1 [梅县腔] zhang1 zhang5 zang5 zhin5 [宝安腔] zin5 | zang1 | zang5 [客英字典] zhin5 chang5 | chang1 [沙头角腔] zin5 zang1 zang5 [陆丰腔] chang1 zhin5 [客语拼音字汇] zang1 zang4 zin4 [台湾四县腔] tsiin5 zang5 | zang1 [梅县腔] zen5
◎ 潮州话:之影3 之影1 ,zian2(chiáⁿ) zian1(chia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征 | 諸盈 | 章 | 清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梗 | 清 | jĭɛn | cjeng/tjeng |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尧声。本义:扰乱)
(2) 同本义
挠,扰也。——《说文》
挠乱百度。——《国语·吴语》。韦昭注:“挠,扰也。”
挠乱国家,几危社稷。——《汉书·王莽传上》。颜师古注:“挠,扰也。”
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韩非子·八经》
匈奴之众易挠乱也。——《汉书·晁错传》
挠以军法。——宋· 苏轼《教战守》
(3) 又如:挠乱(搅乱;扰乱);挠滑(惑乱,扰乱);挠正(扰乱正气);挠动(扰乱骚动)
(4) 搅,搅动
挠,搅也。——《声类》
手挠顾指。——《庄子·天地》。释文:“动也。”
挠乱百度。——《国语·吴语》
以指挠沸。——《荀子·议兵》
使水浊者,鱼挠之。——《淮南子·说林》
(5) 又如:挠酒(搅和酒浆);挠混(搅浑);挠荡(搅扰激荡);挠扰(搅拌);挠搅(搅拌)
(6) 阻挠
于是众人竭力挠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如:挠抑(阻挠抑止);挠抗(阻挠抗拒);挠阻(阻挠);挠沮(阻挠);挠格(阻挠,抗拒)
(8) 恼乱,烦扰。如:挠扰(烦扰;骚扰)
(9) 搔;抓 。如:彼此轮流给对方挠痒;挠腮撧耳(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
(10) 屈服
抑挠志以从君。——《国语·晋语》。注:“屈也。”
秦王色挠。——《战国策·魏策》
坚毅不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11) 又如:挠志(挠屈志节);百折不挠;不屈不挠;挠折(屈服);挠弱(懦弱无能);挠沮(屈从退缩);挠屈(屈服);挠挫(屈服);挠节(屈节;屈从他人);挠辞(屈服的言词);挠法(枉法);挠情(曲徇私情)
(12) 弯曲
栋挠。——《周易》
其弓菑,则挠之。——《考工记·轮人》注
(13) 如:挠折(弯曲折裂)
形容词
(1) 弱
弓不试则劲挠诬。——王符《潜夫论》
(2) 又如:挠弱(怯弱胆小);挠坏(败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na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