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虑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熟虑,仔细考虑。
《礼记·表记》:“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韩 亡, 公仲 且躬率其私徒以閼於 秦 。愿公孰虑之。”《后汉书·袁术传》:“苟以悦主为美,不顾成败之计,古今所慎,可不孰虑!”
引证解释
⒈ 熟虑,仔细考虑。
引《礼记·表记》:“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韩亡, 公仲且躬率其私徒以閼於秦。愿公孰虑之。”
《后汉书·袁术传》:“苟以悦主为美,不顾成败之计,古今所慎,可不孰虑!”
孰虑的网络释义
孰虑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表示食物是羊肉;右边是“丮”(
),表示手持。合起来表示手持熟食来吃。本义:熟,煮熟)(2) 同本义。“熟”的古字
孰,食饪也。——《说文》。字亦作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左传·宣公二年》
(3) 又如:孰烂
(4) 通“熟”。成熟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荀子·富国》
腥其俎,孰其俎。——《礼记·礼运》
五谷时孰。——《礼记·乐记》
群生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汉书·董仲舒传》
(5) 庄稼丰收;五谷有收成
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墨子》
形容词
(1) 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商君书·更法》
兼权之,孰计之。——《荀子·不苟》
宁孰谏。——《礼记·内则》
凡虑事欲孰。——《荀子·议兵》。注:“谓精审。”
思之未孰。——《周髀算经》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2) 又如:孰复(反复思虑);孰虑(计虑周祥);孰视(细看);孰计(考虑缜密周到);孰论(仔细辨析);孰察(仔细观察)
代词
(1) 谁,哪个人或哪些人
孰不可忍也。——《论语》
人非生而行之者,孰能无惑?——唐· 韩愈《师说》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孰能当之;孰胜孰负;孰何(谁何);孰与(与谁);孰谁(何人)
(3) 一组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
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孰是孰非
(5) 什么
与其杀是人也,宁可得此国也,甚孰利乎?——《国语·越语》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唐· 柳宗元《封建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huk8 [海陆丰腔] shuk8 [客语拼音字汇] sug6 [宝安腔] suk8 [客英字典] shuk8 [陆丰腔] shuk8 [台湾四县腔] suk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熟 | 殊六 | 常 | 屋三 | 入聲 | 屋 | 開口三等 | 東 | 通 | zjuk | ʑĭu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思,虍(
)声。本义:思虑,谋划)(2) 同本义
虑,谋思也。——《说文》
非士无与虑国。——《墨子·亲士》
弗虑弗图。——《诗·小雅·雨无止》
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荀子·礼论》
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深谋远虑。——汉· 贾谊《过秦论》
足下更虑之。——《战国策·燕策》
(3) 又如:考虑(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虑尽(谋划穷尽);虑佚(思虑放荡失当);虑事多暗(考虑事情不明);虑思(思虑,考虑);虑计(思虑筹划)
(4) 用绳结缀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庄子·逍遥游》
(5) 忧虑
虑人逼取。——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将军勿虑。——《资治通鉴》
虑患之具。——苏轼《教战守》
虑戚吾心。——清· 袁枚《祭妹文》
(6) 又如:不足为虑;虑恐(忧虑);虑难(忧虑灾难);虑患(忧虑祸患);虑忆(忧虑,挂念)
(7) 审察,讯察
大理寺掌折狱详刑,凡罪系者五日一虑。——《唐书·百官志》
(8) 又如:虑免(讯察赦免);虑问(对囚犯进行审问);虑囚(讯察记录囚犯的罪状)
名词
思想;意念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出师表》
衡于虑。——《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