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是孰非

shú shì shú fēi [shu shi shu fei]

词语释义

谁对谁错的意思。

引证解释

谁对谁错的意思。

孰是孰非造句

孰是孰非,真金烈火,让时间来检验!
自古以来关于“风马牛不相及”的释义就聚讼纷纷,到底孰是孰非?
听证会“硝烟滚滚”,是为了把问题摊在桌面上,好好地争个孰是孰非、吵个清楚明白,听证会一时的“不和谐”,正是为了日常社会生活的和谐。
在这种情况以及其他许多类似情况下,判断孰是孰非已经不仅仅是学术争论的问题。
我无法评判孰是孰非,但事实就是这样。
诸葛亮诸葛瑾兄弟,一效力于汉,一在吴供事,很难说孰是孰非,他俩也未因“各事其主”而割断了亲情。
在黄峰诉福田区人事局一案中,孰是孰非有待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最终裁断,笔者无意于此乱下判语干扰司法。
情深义重,只有你我可感;孰是孰非,自有时人评判。
前后这些年,孰是孰非,多少潮涨潮落,终究不再是同一片海。
孰是孰非,这个学术性问题毫不影响我们以这些书信作祈祷和灵修用途。
孰是孰非,这里不拟遽下结论。
男人们不用苦恼这种孰是孰非的问题。
为了艾滋病毒的发现权,盖洛与蒙塔尼已争夺多年,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做出决定之前,孰是孰非其实已有了结论。
市场面前,孰是孰非,来来回回好多次后,一向好脾气的谢老也不耐其烦,“不懂画,你买画干什么?”不久,谢老辞世。
对于屡屡发生的医患纠纷个例而言,笔者不想轻易分析孰是孰非。
在这场激烈的“口水战”中,孰是孰非,各说各理,至今仍未有定论。
五代末年,北宋初年,战火连绵,群雄纷争,江湖动乱,天下豪杰,风云涌起,四大高手,问鼎中原,少年狂傲,情义难决,敢问生死,孰是孰非,一代大侠,最是难成。
耽于权衡举止的孰是孰非,是心智发展受困的表现。
你们俩孰是孰非,泾渭分明,还用得着证明吗?
至于后面的有报道说文裕章可能外面有情人,为了与情人双宿双栖而不惜杀妻灭口等幕后事件,孰是孰非,相信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自会判断。

汉字详情

shú [shu]
部首: 344
笔画: 11
五笔: YBVY
五行:
吉凶:
仓颉: YDKNI
四角: 054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表示食物是羊肉;右边是“丮”( ),表示手持。合起来表示手持熟食来吃。本义:熟,煮熟)

(2) 同本义。“熟”的古字

孰,食饪也。——《说文》。字亦作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左传·宣公二年》

(3) 又如:孰烂

(4) 通“熟”。成熟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荀子·富国》

腥其俎,孰其俎。——《礼记·礼运》

五谷时孰。——《礼记·乐记》

群生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汉书·董仲舒传》

(5) 庄稼丰收;五谷有收成

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墨子》

形容词

(1) 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商君书·更法》

兼权之,孰计之。——《荀子·不苟》

宁孰谏。——《礼记·内则》

凡虑事欲孰。——《荀子·议兵》。注:“谓精审。”

思之未孰。——《周髀算经》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2) 又如:孰复(反复思虑);孰虑(计虑周祥);孰视(细看);孰计(考虑缜密周到);孰论(仔细辨析);孰察(仔细观察)

代词

(1) 谁,哪个人或哪些人

孰不可忍也。——《论语》

人非生而行之者,孰能无惑?——唐· 韩愈《师说》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孰能当之;孰胜孰负;孰何(谁何);孰与(与谁);孰谁(何人)

(3) 一组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

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孰是孰非

(5) 什么

与其杀是人也,宁可得此国也,甚孰利乎?——《国语·越语》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唐· 柳宗元《封建论》

英文翻译

who? which? what? which one?

方言集汇

◎ 粤语:suk6
◎ 客家话:[梅县腔] shuk8 [海陆丰腔] shuk8 [客语拼音字汇] sug6 [宝安腔] suk8 [客英字典] shuk8 [陆丰腔] shuk8 [台湾四县腔] su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殊六屋三入聲開口三等zjukʑĭuk
shì [shi]
部首: 429
笔画: 9
五笔: JGH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AMYO
四角: 6080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 同本义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

(5)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代词

(1) 此,这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动词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 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用同“试” 。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副词

(1) 表示肯定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2)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如:我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3) 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

(4) 很,非常 。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1)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2)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3) 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

(4) 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如:他犯错误是平时太骄傲了

(5) 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

(6) 或者

(7) 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

(8) 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 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名词

(1) 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 姓

助词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英文翻译

indeed, yes, right; to be; demonstrative pronoun, this, that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e4 si4 [海陆丰腔] shi6 [客英字典] shi5 [陆丰腔] shi6 [梅县腔] she5 [台湾四县腔] sii5 [东莞腔] si3 [沙头角腔] si5 [宝安腔] si3
◎ 潮州话:s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承紙支A開上聲開口三等支Aʑĭezjex/zjee
shú [shu]
部首: 344
笔画: 11
五笔: YBVY
五行:
吉凶:
仓颉: YDKNI
四角: 054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表示食物是羊肉;右边是“丮”( ),表示手持。合起来表示手持熟食来吃。本义:熟,煮熟)

(2) 同本义。“熟”的古字

孰,食饪也。——《说文》。字亦作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左传·宣公二年》

(3) 又如:孰烂

(4) 通“熟”。成熟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荀子·富国》

腥其俎,孰其俎。——《礼记·礼运》

五谷时孰。——《礼记·乐记》

群生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汉书·董仲舒传》

(5) 庄稼丰收;五谷有收成

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墨子》

形容词

(1) 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商君书·更法》

兼权之,孰计之。——《荀子·不苟》

宁孰谏。——《礼记·内则》

凡虑事欲孰。——《荀子·议兵》。注:“谓精审。”

思之未孰。——《周髀算经》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2) 又如:孰复(反复思虑);孰虑(计虑周祥);孰视(细看);孰计(考虑缜密周到);孰论(仔细辨析);孰察(仔细观察)

代词

(1) 谁,哪个人或哪些人

孰不可忍也。——《论语》

人非生而行之者,孰能无惑?——唐· 韩愈《师说》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孰能当之;孰胜孰负;孰何(谁何);孰与(与谁);孰谁(何人)

(3) 一组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

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孰是孰非

(5) 什么

与其杀是人也,宁可得此国也,甚孰利乎?——《国语·越语》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唐· 柳宗元《封建论》

英文翻译

who? which? what? which one?

方言集汇

◎ 粤语:suk6
◎ 客家话:[梅县腔] shuk8 [海陆丰腔] shuk8 [客语拼音字汇] sug6 [宝安腔] suk8 [客英字典] shuk8 [陆丰腔] shuk8 [台湾四县腔] su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殊六屋三入聲開口三等zjukʑĭuk
fēi [fei]
部首: 804
笔画: 8
五笔: DJD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MSY
四角: 11111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2) 同本义

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说文》

非刀匕是共。——《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

非礼也。——《礼记·礼运》。注:“犹失也。”

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世说新语·简傲》

(3) 又如:非常异义(违背经文正义的异说);非度(违反法度);非道(不合道义);非德(不合道德;违背道德);非理(不合常理;违背情理)

(4) 责怪;非难;反对

私田稼不善则非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注:“责也。”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史记·秦始皇本纪》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5) 又如:非驳(非难驳斥,诘责缺失);未可厚非

(6) 讨厌

吾岂厌喧而求静,吾岂好丹而非素?——宋· 王安石《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7) 讥刺

非世而恶利。——《史记·李斯传》

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唐· 韩愈《答李翊书》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8) 又如:非讥(讥评,议论);非笑(讥笑)

(9) 通“诽”( fěi)。诽谤,诋毁

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

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商君书·慎法》

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韩非子·有度》

(10) 又如:非誉(诽谤与赞誉);非而不用(诽谤而不予重用);非世(诋毁世俗);非孝(非难毁诋孝行);非怨(诋毁,怨恨)

(11) 通“避”。躲开

古者周公旦非 关叔,辞三公,东处于 商盖,人皆谓之狂。——《墨子》

(12) 〈方〉∶必须

(13) 下决心一定要;坚决要——常与“不”相呼应。如:非说不可;要学好一种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

(14) 在口语中,“非”后也可以不用“不可”等词,表示一定要…不可。常用于承接上文或反问句中。如:他不来就算了,为什么非叫他来;干这活非得胆子大

(15) 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然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 仲尼、 墨翟之贤, 陶朱、 猗顿之富。—— 汉· 贾谊《过秦论》

(16) 又如:非辜(无辜,无罪);非材(无能;不才);非意相干(没事寻衅,无故制造事端);非钱不行(有钱才能成事。讥讽民风不淳,世人但知逐利)

名词

(1) 不对;错误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吕氏春秋·察今》

(2) 又如:不明善恶,不辨是非;分清是非

(3) 疑惑烦恼的问题 。如:无事生非

副词

(1) 相当于“不”、“不是”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是非贿得之。——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非时(不是时候);非计(失策,不是良计);非义之财(不应得的财物);非直(不但,不仅);非细(不小);非据(不应据有的职位)

形容词

(1) 不真实

近日小人妄造非语。——宋· 苏轼《谏买浙灯状》

(2) 邪,不正 。如:非心(邪心)

英文翻译

not, negative, non-; oppose

方言集汇

◎ 粤语:fei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ui1 [沙头角腔] fui1 [陆丰腔] fui1 [海陆丰腔] fui1 [东莞腔] fui1 [梅县腔] fi1 fui1 [台湾四县腔] fi1 [客语拼音字汇] fi1 fui1 [宝安腔] fu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八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甫微微合平聲合口三等pyoi/pvoipĭwə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