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尚书 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 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成语辨析
孜;不能写作“改”。
成语用法
孜孜不倦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引《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踰八十,犹手自校书。”
《北史·杨津传》:“出除岐州刺史, 津巨细躬亲,孜孜不倦。”
唐司空图《为东都敬爱寺刻律疏》:“窃以化化无穷,递成迁染;孜孜不倦,方导沉沦。”
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三:“一个人在洋油灯下,孜孜不倦地看笔记本。”
孜孜不倦的国语词典
勤勉而不知疲倦。《三国志.卷四一.蜀书.向朗传》:「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孽海花.第二五回》:「直到放了湘抚,一到任,便勤政爱民,孜孜不倦。」也作「孳孳不倦」。
孜孜不倦的网络释义
孜孜不倦 (汉语词语)
孜孜不倦的翻译
近义词
孜孜不倦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攴(
),子声。攴,击打。不断敲击自己,才能努力不懈,故从攴。本义:双音词“孜孜”,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2) 同本义。常叠用。亦作孳孳
孜,汲汲也。——《说文》
孜孜无怠。——《周书》
子思日孜孜。——《皋·陶谟》
群公孜孜。——《汉书·成帝纪》
圣上犹孜孜靡忒。——何晏《景福殿赋》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孜孜不已(孜孜不懈。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汲汲(勤勉不懈,心情急切)
(4) 高兴的样子
只见他喜孜孜俏脸儿笑捻。——《元曲选·白朴·东墙记剧五》
(5) 又如:乐孜孜;美孜孜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ih1 [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zii1 [宝安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sii1 [台湾四县腔] zih1 si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兹 | 子之 | 精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ci/zio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攴(
),子声。攴,击打。不断敲击自己,才能努力不懈,故从攴。本义:双音词“孜孜”,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2) 同本义。常叠用。亦作孳孳
孜,汲汲也。——《说文》
孜孜无怠。——《周书》
子思日孜孜。——《皋·陶谟》
群公孜孜。——《汉书·成帝纪》
圣上犹孜孜靡忒。——何晏《景福殿赋》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孜孜不已(孜孜不懈。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汲汲(勤勉不懈,心情急切)
(4) 高兴的样子
只见他喜孜孜俏脸儿笑捻。——《元曲选·白朴·东墙记剧五》
(5) 又如:乐孜孜;美孜孜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ih1 [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zii1 [宝安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sii1 [台湾四县腔] zih1 si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兹 | 子之 | 精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ci/zio |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卷声。本义:疲倦,劳累)
(2) 同本义
倦,疲也。——《汉书·司马相如传》集注
倦狭路之迫隘。——潘岳《西征赋》
不继之以倦。——《礼记·表记》
居之无倦。——《论语》
士卒罢倦。——《汉书·严助传》
文倦于事。——《战国策·齐策四》
劳苦倦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鸟倦飞而知还。——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相公倦。——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困倦(疲乏想睡);倦程(倦于旅程);倦飞(疲于飞行。以鸟自比,比喻归隐);倦怯(倦怠而没心绪);倦惫(疲倦困惫);倦闷(疲倦烦闷);倦劳(疲倦劳累)
(4) 懈怠,厌烦,厌倦
诲人不倦。——《论语》
则徧而不倦。——《国语·晋语》。注:“懈也。”
(5) 又如:闷倦(烦闷厌倦);倦游(厌于游宦而想辞官);倦笔(不经心的手笔);倦世(厌倦于俗世的生活)
动词
(1) 蹲坐,双臂贴近身体弯下腰去,或蜷腿并用臀部贴近地面。通“踞”
方倦龟壳而食蛤梨。——《淮南子》
(2) 衰减
居贫苦而志不倦。——《论衡》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en5 (kioi5) gien3 [梅县腔] kian3 [东莞腔] ken5 [客语拼音字汇] kian4 [陆丰腔] kian6 [客英字典] ken3 kien5 [海陆丰腔] kien5 (kioi5) gien3 [宝安腔] ke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倦 | 渠卷 | 羣 | 仙B合 | 去聲 | 霰 | 合口三等 | 仙B | 山 | gyenh/gwenn | gʰĭwɛ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