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宣

kǒng xuān [ kong xuan]
注音 ㄎㄨㄥˇ ㄒㄨㄢ

词语释义

即孔子。因唐代追谥为"文宣王",故称。

词语解释

  1. 即 孔子 。因 唐 代追谥为“ 文宣王 ”,故称。

    唐 杨炯 《公卿以下冕服议》:“夫以 孔宣 之将圣也,故行 夏 之时,服 周 之冕,先王之法服,乃自此之出矣;天下之能事,又於是乎毕矣。” 唐 白居易 《赠杓直》诗:“世路重禄位,恓恓者 孔宣 。”

引证解释

⒈ 即孔子。因唐代追谥为“文宣王”,故称。

唐杨炯《公卿以下冕服议》:“夫以孔宣之将圣也,故行夏之时,服周之冕,先王之法服,乃自此之出矣;天下之能事,又於是乎毕矣。”
唐白居易《赠杓直》诗:“世路重禄位,恓恓者孔宣。”

孔宣的网络释义

孔宣 (古典名著《封神演义》中的人物)

  • 孔宣,《封神演义》人物,原为“瞠目细冠红孔雀”(世间第一孔雀),殷商驻三山关的总兵,后调往镇守金鸡岭,独家神通是五色神光,五行内无物不收。
  • 孔宣担任殷商的元帅时,将周军阻于金鸡岭,必杀技是五色神光,分青、黄、赤、黑、白五色,五色神光号称无物不收,打跑了道行、法力都在十二金仙上的燃灯道人,就连陆压对上五色神光,也只有逃跑的份。孔宣战胜过哪吒和杨戬,把姜子牙统率的周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逼得姜子牙挂出免战牌,后被接引道人降伏。
  • 汉字详情

    kǒng [kong]
    部首: 344
    笔画: 4
    五笔: BN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DU
    四角: 12410

    详细解释

    副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小儿食乳之形。婴儿吃奶容易过量,因以表示过甚之意。本义:甚,很) 同本义

    其新孔嘉。——《诗·豳风·东山》

    (2) 又如:孔亟(甚急);孔多(很多);孔明(很完备;很洁净;很鲜明);孔疚(很痛苦);孔虔(非常虔诚);孔圣(很圣明)

    名词

    (1) 小窟窿

    孔,窍也,空也。——《玉篇》

    孔德之容。——《老子》二十一章

    (2) 王注:“孔,空也。”

    反古之道。——《礼记·中庸》。注:“谓晓一孔之人。”

    自钱孔入。——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如:钥匙孔;鼻孔;孔口(洞口);孔窍(洞孔)

    (4) 孔夫子的省称 。如:孔老(孔子与老子);孔林(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园);孔周(孔子与周公的并称);孔府(孔子后裔直系子孙“衍圣公”的住宅)

    (5) 孔雀的省称

    孔翠(翠鸟)群翔,犀象竞驰。——左思《吴都赋》

    (6) 又如:孔盖(以孔雀的羽毛装饰的车盖);孔翠(孔雀和翠鸟)

    (7) 姓。

    形容词

    (1) 嘉,美

    故古人名嘉,字子孔。——许慎《说文解字》

    (2) 通达

    辟在西南,不当孔道。——《汉书·西域传》

    (3) 大 。如:孔硕(硕大);孔德(大德)

    量词

    洞穴、窑洞、油井、石桥等的量名。如:一孔石桥;一孔油井

    英文翻译

    opening, hole, orifice; great

    方言集汇

    ◎ 粤语:hung2
    ◎ 客家话:[梅县腔] kung3 [海陆丰腔] kung3 kung1 [客语拼音字汇] kung3 [宝安腔] kung1 | kung3 [客英字典] kung1 kung3 [东莞腔] kung3 [沙头角腔] kung3 [陆丰腔] kung3 [台湾四县腔] kung3 ku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一董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康董東一上聲開口一等khungx/qunkkʰuŋ
    xuān [xuan]
    部首: 322
    笔画: 9
    五笔: PGJ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MAM
    四角: 30106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宀( mián),亘( xuán)声。“宀”与房屋有关。一说据甲骨文为云气舒卷自如之象。本义:帝王的宫殿)

    (2) 古代帝王的大室,古宫室名

    宣,天子宣室也。——《说文》。按,当训大室也。与宽略同。

    武王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淮南子·本经》。注:“宣室,殷宫名,一曰狱也。”

    受釐坐宣室。——《汉书·孝文纪》。注:“未央前正室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李商隐《贾生》

    (3) 帝王的诏书

    黄宣去把团营押。——汤显祖《紫钗记》

    (4) 宣纸的简称

    尝至琉璃厂购玉版宣,以瓜子金抵其值。——《清朝野史大观》

    (5) 通“瑄”。璧玉

    璧大六寸,谓之宣。——《尔雅·释器》。注:“《汉书》所云瑄玉是也。”

    有秦嗣王敢用吉玉宣璧。——《双剑誃吉金文选·诅楚文》

    (6) 地名。古州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县

    (7) 明代宣府镇 ,驻所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旧宣化市)

    (8) 云南宣威的简称 。如:宣腿

    (9) 姓

    动词

    (1) 宣布。宣读

    日宣三德。——《书·皋谟》。传:“布也。”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 江陵。——《水经注·江水》

    肃宣 权旨。——《资治通鉴》

    (2) 又如:宣麻(宣谕任命将相的诏书。引申为朝廷任命);宣名(高声通报姓名);宣牌(宋,元时朝廷授给各级官吏以证明其官职身分的铜牌;也指宋代负责速递文书的吏员所带的木牌凭证,刻有吏员姓名和职务)

    (3) 放掉;漏掉

    节宣其气。——《左传·昭公元年》。注:“散也。”

    (4) 又如:宣腾(宣泄,膨胀)

    (5) 宣扬;宣传,广泛传播

    宣其德行。——《国语·晋语》

    廉君宣恶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又如:宣坛(僧、道为演说教义进行法事活动所设的讲台);宣和(显示;弘扬);宣猷赞化(宣道弘法,赞美教化)

    (7) 传达,多用于传达帝王的诏命

    国王准奏,叫宣,把妖宣至金阶。——《西游记》

    (8) 又如:宣令(传达帝王的命令);宣命(传达皇帝的诏命);宣制(宣布帝王的诏命)

    (9) 抒写;表白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国语》

    (10) 又如:宣情(发抒情感);宣陶(抒发陶写)

    (11) 诵读 。如:宣卷(讲唱佛曲);宣讲;宣疏(诵读祝祷文);宣科(念诵);宣译(宣讲并翻译)

    (12) 通,疏通

    宣汾、 洮,障大泽。——《左传·昭公元年》

    (13) 又如:宣发(疏导发散)

    (14) 明白;了解

    民未知信,未宣其用。——《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形容词

    (1) 质地松软 。如:这个馒头真宣

    (2) 宽大,空敞

    用而不匮,广而不宣。——《左传》

    (3) 骄;骄奢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诗·小雅·鸿雁》

    (4) 明白的;明亮的 。如:宣华(鲜明的花色);宣燎(明亮的火炬);宣章(昭明,显彰)

    (5) 宽舒。如:宣展(舒畅;舒展);宽散(宽舒而松弛)

    (6) 周遍;普遍

    广延宣问,以考星度,未能雠也。——《汉书》

    (7) 又如:宣备(尽备,完备);宣饮(遍饮);宣游(遍游,周游);宣省(遍察);宣洽(普遍沾溉)

    英文翻译

    declare, announce, proclaim

    方言集汇

    ◎ 粤语:syun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ien1 [宝安腔] sen1 [梅县腔] sien1 [东莞腔] sen1 [客英字典] sien1 [台湾四县腔] sien1 sien2 [海陆丰腔] sien1 sien2 [客语拼音字汇] xian1 [陆丰腔] si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須緣仙A合平聲合口三等仙Asĭwɛnsyen/s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