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笑怒駡,皆成文章
词语释义
嬉笑怒駡,皆成文章的网络释义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女,喜声。本义:无拘束地游戏)
(2) 同本义
追渔父以同嬉。——《文选·张衡·归田赋》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 又如:嬉娱(嬉戏娱乐);嬉弄(游戏;玩耍;戏弄;玩弄);嬉宕(嬉戏游乐);嬉春(游乐于春光之中)
(4) 开玩笑,作弄嘲笑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宋史·苏轼传》
(5) 又如: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1 [宝安腔] hi1 [梅县腔] hi1 [台湾四县腔] hi1 [客语拼音字汇] hi1 [陆丰腔] hi1 [东莞腔] hi1 [海陆丰腔] hi1
◎ 潮州话:h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僖 | 許其 | 曉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xĭə | hi/xio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竹,从夭。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字或从竹,从夭。本义:因喜悦开颜或出声)
(2) 同本义
笑,喜也。——《说文》。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也。 李阳冰刊定说文从之。”
竹为乐器,君子乐然后笑也。——《字林》。朱骏声曰:“此字古皆从犬,本义犬狎人声也。从犬,箾省声。”
一握为笑。——《易·萃》
载笑载言。——《诗·卫风·氓》
言笑晏晏。
两小儿笑曰。——《列子·汤问》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论语·宪问》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笑而不顾。——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笑唏唏(笑嘻嘻);笑咍咍(大声地笑);笑浪(无拘束地大笑);笑面夜叉(外貌和气、心地狠毒的人)
(4) 讥笑;嘲笑
顾我则笑。——《诗·邶风·终风》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笑端(笑柄);笑骂从汝(我行我素,不顾他人饥笑责骂);笑弄(讥笑;嘲弄);笑侮(嘲笑戏弄)
(6) 玩笑;逗乐
勿以为笑。——《诗·大雅·板》
(7) 又如:笑嗷(喜笑;玩闹);笑乐院本(戏曲演出在正戏前加演的小戏);笑耍头回(宋元时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讲一个小故事作引子)
(8) 喜爱;羡慕 。如:笑眼传心(相视而笑,以目传情);笑悦(欢笑喜悦);笑叹(可笑可叹)
(9) 比喻花朵开放
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唐太宗《赋得残菊花》
(10) 又如:笑笑(花盛开的样子);笑靥金(菊花的别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siau5 [陆丰腔] siau5 [客语拼音字汇] seu4 xiau4 [台湾四县腔] siau5 seu5 [客英字典] siau5 [海陆丰腔] siau5 [东莞腔] siau5 [沙头角腔] siau5 [梅县腔] si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2) 同本义 怒,恚也。——《说文》 怨而不怒。——《国语·周语》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诗·邶风·柏舟》 驴不胜怒。——唐· 柳宗元《三戒》 吏呼一何怒。——唐· 杜甫《石壕吏》 王怒。——晋· 干宝《搜神记》 (3) 又 瞋目大怒。 (4) 又如:怒烘烘(怒哄哄,怒叿叿,怒吽吽。怒气冲冲的样子);怒恶(嘖怒,发恨);怒心(愤怒之心);怒忿(气愤);怒恚(愤怒);怒猊(愤怒的狮子);怒恼(恼怒);怒愤(愤怒);怒噪(愤怒喧哗) (5) 谴责 若不可教,而后怒之。——《礼记·内则》 (6) 又如:怒怨(责备);怒言(谴责之言);怒谴(责怪) (7) 奋起;奋发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8) 又如:怒行(奋斗疾行);怒马(奋马);怒臂(奋臂) (9) 激怒 自勇其断,则毋以其敌怒之。——《史记》 夫唯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宋· 苏洵《权书上》 (10) 超过 刑罚不怒罪,爵赏不踰德。——《荀子·君子》 形容词 (1) 气势很盛、不可遏止 秋高风怒号。——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如怒涛排壑。——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务 》序 (2)飘风怒吹。——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3) 又如:怒水(湍急的水流);怒生(蓬勃生长);怒芒(刺射的光芒);怒华(花盛开);怒浪(汹涌的波浪);怒张(波涛汹涌的样子);怒涌(猛烈翻腾);怒发(勃发);怒涨(水势急剧上涨);怒目切齿 (4) 声响巨大 。如:怒号;怒涛 名词 (1) 通“孥”。妻子儿女 黄帝、 尧、 舜诛而不怒。——《商君书·更法》 (2) 通“帑”。彗星尾 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其怒,青黑色。——《汉书·天文志》 英文翻译anger, rage, passion; angry
方言集汇◎ 粤语:nou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u5 [海陆丰腔] nu5 [客语拼音字汇] nu4 [台湾四县腔] nu5 [梅县腔] nu5 [东莞腔] lu3 [陆丰腔] nu5 [宝安腔] lu5 [沙头角腔] lu5 ◎ 潮州话:no7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十姥
英文翻译accuse, blame, curse, scold
方言集汇◎ 粤语:maa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a5 [梅县腔] ma5 [东莞腔] ma5 [宝安腔] ma5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详细解释副词 (1) (会意。从比,从白。从“比”,有“并”的意思。本义:都,全) (2) 同本义 皆,俱词也。——《说文》 百堵皆兴。 皆死皆殡。——《左传·哀公十一年》 予及汝皆亡。——《书·汤誓》 燕、 赵、 韩、 魏闻之,皆朝于 齐。——《战国策·齐策》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齐策》 皆自于人欤。——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所在皆是。——宋· 苏轼《石钟山记》 皆托忠烈之名。——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环村居者皆猎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吾村十里皆平原 (3) 又如:皆悉(尽;全都);皆既(日月亏蚀全尽);这件事情人人皆知 (4) 通“偕”;一同 皆行至于阶让。——《仪礼·聘礼》。注:“犹并也。” 皆陈殿下。——《战国策·燕策》 左右皆流涕。——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宫中皆恸哭。 一时皆下。 廷中皆大笑。——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予及女皆亡。——《书·汤誓》 亡国之主不自以为惑。故与桀、 纣、 幽、 厉皆也。——《吕氏春秋·离谓》 英文翻译all, every, everybody
方言集汇◎ 粤语:gaai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i1 [客英字典] gai1 [陆丰腔] gai1 [东莞腔] gai1 [海陆丰腔] gai1 [梅县腔] giai1 [台湾四县腔] gai1 [宝安腔] gai1 [客语拼音字汇] gai1 giai1 gie1 ◎ 潮州话:gai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十四皆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2) 同本义 成,就也。——《说文》 成德之终也。——《国语·周语》 成者功就不可易也。——《太元元错》 箫韶九成。——《书·益稷》 祝告曰利成。——《仪礼·少牢礼》 及事成。——《周礼·司书》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后汉书·列女传》 (3) 又如:落成(建筑物完工) (4) 变成;成为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5) 又如:成习(成为习惯);成精;成仙(成为神仙) (6) 成全 。如:成持(帮助,扶持);玉成其事 (7) 形成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8) 又如:成市(形成市场);成列(形成队列);成体(构成形体) (9) 事物生长到一定的状态;长成 五谷萎败不成。——《吕氏春秋·明理》 用实者成实时采。——宋· 沈括《梦溪笔谈》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 清· 林觉民《与妻书》 (10) 树立 以成伯王之名。——《战国策·秦策》。注:“立也。”。又如:成名成家(树立名声,成为专家);成果(造就,创建) (11) 订立 。如:成言(订约);成券(订立契约);成约,成说(订约) (12) 平定;讲和 会于稷,以成 宋乱。——《左传·成公十一年》 遂使之行成于吴。——《国语·越语》 (13) 成家 。如:成亲;成房头(有二房、三房等名份的);成室 名词 (1) 成功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资治通鉴》 (2) 又如:成败 (3) 成果;成就 。如:坐享其成;一事无成 (4) 十分之一;比率 。如:增产三成 形容词 (1) 现成的 。如:成证,成辞(现成的文章);成基(现成的基础) (2) 既定的 。如:成旨;成科(既定的法律条文) (3) 整,全 。如:成天际(一天到晚);成年家(一年到头);成天家(一天到晚);成日(整天);成批;成夜;成篇 (4) 纯的 。如:成金 (5) 表示有能力 。如:他可真成! 副词 (1) 表示答应、许可 。如:成,就这么办;成不的(不成;不行) (2) 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 。如:成年累月;成何济(有何用处,待如何) 英文翻译completed, finished, fixed
方言集汇◎ 粤语:cing4 seng4 sing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n2 sang2 [梅县腔] shang2 shin2 zhang5 [沙头角腔] sin2 siang2 [客英字典] shin2 sang2 [宝安腔] sin2 [客语拼音字汇] sang2 sin2 [东莞腔] sin2 [陆丰腔] shin3 [台湾四县腔] siin2 sang2 ◎ 潮州话:sêng5(sêng) zian5(chiâⁿ) sian5(siâⁿ)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详细解释名词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 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饰以篆文。——《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5) 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 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唐· 韩愈《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摘其诗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7) 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 (8) 美德;文德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9) 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昭著) (10) 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1) 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12) 文献,经典;韵文 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 (13) 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 。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意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辞);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 (14)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5) 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16) 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文不能取胜。 文武并用。——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7) 又如:文臣,文吏(文职官吏);文席(教书先生的几席);文品(文官的品阶);文帅(文职官员出任或兼领统帅);文烈(文治显赫);文员(文职吏员);文阶(文职官阶);文道(文治之道);文业(文事);文僚(文职官吏) (18) 法令条文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史记·汲黯列传》 (19) 又如:文劾(根据律令弹劾);文法吏(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文丈(规矩;制度);文移(官府文书);文牓(布告;文告);文宪(礼法;法制) (20) 文言。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如:半文半白;文语;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 (21) 文教;礼节仪式 则修文德。——《论语·季氏》 (22) 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23) 指表现形式;外表 。如:文服(表面服从);文榜(告示、布告之类);文诰(诰令) (24) 指鼓乐,泛指曲调 。如:文曲(指乐曲);文始(舞乐名) (25) 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何以谓之文。——《论语》 是以谓之文。 (26) 姓 动词 (1) 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被发文身。——《礼记·王制》。注:“谓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绣有恒。——《礼记·月令》 (2) 又如:文笔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艺人);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以指落后地区的民俗);文木(刻镂以文采之木) (3) 修饰;文饰 身将隐,焉用文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4) 又如:文过饰非;文致(粉饰;掩饰);文冢(埋葬文稿之处) (5) 装饰 舍其文轩。——《墨子·公输》 此犹文奸。 文车二驷。——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马四百匹。——《史记·宋世家》 若将比予文木邪。——《庄子·人间世》 (6) 又如:文巧(文饰巧辩);文竿(以翠羽为饰之竿);文舫(装饰华丽的游艇);文饰(彩饰);文榭(饰以彩画的台榭);文舟,文艘(装饰华丽的船);文剑(装饰华丽的剑);文舆(饰以彩绘的车) (7) 撰写文章 。如:文匠(写文章的大家);文祸(因写文章而招来的灾祸);文雄,文杰(指文豪) 形容词 (1) 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 又如:文巧(华丽奇巧);文朴(文华与质朴);文服(华美的衣服);文砌(华美的石阶);文背(不文雅,粗俗);文轩(华美的车子);文质(文华与质朴) (3) 柔和,不猛烈 。如:文烈(指火候温猛) (4) 美,善 。如:文徽(华美);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文衣(华美的服装) (5) 通“紊”。紊乱的 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书·洛诰》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汉书·郊祀志上》 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庆劭《风俗通义·山泽》 量词 (1) 用于旧时的铜钱。如:一文钱 (2) 用于计算纺织物 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后汉书》 英文翻译literature, culture, writing
方言集汇◎ 粤语:man4 man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vun2 [东莞腔] wun2 [梅县腔] wun2 [海陆丰腔] wun2 [客语拼音字汇] vun2 [陆丰腔] wun3 [台湾四县腔] wun2 [沙头角腔] wun2 [宝安腔] wun2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二十文
详细解释量词 (1)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2) 同本义。今称“乐章” 章,乐竟为一章。——《说文》 读乐章。——《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3) 又如:章夏(古代乐章名。“九夏”之一) (4) 棵;根 山居千章之材。——《史记·货殖列传》 名词 (1) 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章”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周礼·考工记》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章采(花纹和色彩);章服(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章绂(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章黼(鲜明的黑白花纹);章绣(华丽的刺绣品) (3) 红白相间的丝织品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 (4) 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缁衣》章。——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章什(指诗歌的篇章);章指(于每篇文章之末,总括其大义,或用韵语写成,称为章指);章句(文章的段落称章;词意完整,可以成言的称句);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章句小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小儒生) (6) 法规;规章 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 南朝宋· 谢瞻《张子房》 (7) 又如:章条(章程;规则);章度(程式);章宪(国家的规章法令) (8) 法律条目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史记·高祖本纪》 (9) 又如:约法三章;简章;党章 (10) 印章 又用篆章一。——明· 魏学《核舟记》 家藏伪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1) 又如:公章;图章;私章;章印(指官印);章组(官印以及佩带);章绶(官印和系印的丝带) (12) 标记;徽章 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汉· 刘向《说苑》 (13) 又如:章表(标记;象征) (14) 指旌旗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韦昭注:“章,旌旗也。” (15) 又如:章旗(绣有徽号的旗帜) (16) 奏章,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17) 又如:章奏(汉制,群臣上书有章、奏、表、驕议之别,后则通称臣子上陈给皇帝的文件为章奏);章疏(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章满公车(形容奏章之多) (18) 大木材 东园主章。——《汉书·百官公卿表》 (19) 姓 形容词 (1) 通“彰”。彰明,明显,显著 平章百姓。——《书·尧典》 赏罚无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疏:“章,明也。” 而尧舜之所以章也。——《吕氏春秋·知度》 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淮南子》 (2) 又如:章灼(明白显著。光辉照耀);章章(显明的样子。同“彰彰”);章然(明显的样子) (3) 条理化 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韩愈《送孟东野序》 动词 (1) 显示;表明 且夫兄弟之怨,不徵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国语·周语中》。韦昭注:“章,明也。” (2) 又如:章著(显露;分明);章理(显明的道理);章视(明示;诏告) (3) 通“彰”。彰明,表彰 章之以论,禁之以刑。——《荀子》 (4) 又如:章明(显扬);章闻(传闻;著闻) (5) 上奏章告发 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汉· 蔡邕《太尉乔公碑》 (6) 又如:章表(奏表);章书(奏章);章左(指奏章终了空白处);章报(具奏章上报) 英文翻译composition; chapter, section
方言集汇◎ 粤语:zoe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ong1 [客语拼音字汇] zong1 [陆丰腔] zhong1 [东莞腔] zong1 [沙头角腔] zong1 [客英字典] zhong1 [海陆丰腔] zhong1 [梅县腔] zhong1 [宝安腔] zong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