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被怀疑偷手机

nǚ zǐ bèi huái yí tōu shǒu jī [nv zi bei huai yi tou shou ji]
国学 楚辞

词语释义

因怀疑一名女子偷了自己的高档手机,一名男子竟先后招来11个“兄弟”对该女子轮番“逼供”殴打,活活打死该女子。近日,广州市越秀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对古某等12名犯罪嫌疑人作出批准逮捕决定。

词语解释

女子被怀疑偷手机

滥用私刑

经查,7月19日凌晨3时许,沿江中路某酒吧经理古某在该酒吧内玩乐时,发现自己的iPhone6手机不见了,怀疑是之前与其有过接触的年轻女子小文(化名)所偷。随后,古某在酒吧内找到小文,并先后召集宋某某、孙某某、梁某某等酒吧保安员以扯头发、扇耳光、拳打脚踢等方式向小文逼问手机下落。

由于小文一直坚称自己没偷古某的手机,古某等人又将小文带到酒吧的一间包房内继续逼问,并陆续叫来多名保安轮流殴打小文,除了拳打脚踢外,犯罪嫌疑人还分别用电棍电击、扔冰块等手段对小文进行折磨。

至当日早上6时许,犯罪嫌疑人孙某某等人见小文的身体毫无动静,遂将小文抬至酒吧旁边某大厦停车场,以小文的手机拨打“120”匿名求救后离去。

救护车到场后,医生检查确认小文已经死亡。后经鉴定,小文是被钝性暴力作用于胸腹部造成肝破裂致创伤性休克合并失血性休克死亡。

进一步侦查

7月20日,古某等12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目前,该案仍在进一步侦查中。

检察机关提醒广大市民,如怀疑自身遭受不法侵害,应第一时间报警求助,切忌滥用私刑自行解决;年轻女性应尽量避免深夜独自外出,以免受到侵害。

汉字详情

部首: 323
笔画: 3
五笔: VVVV

英文翻译

woman, girl; feminine; rad. 38
[zi]
部首: 344
笔画: 3
五笔: BBBB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D
四角: 174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无子,有女二人。——唐· 陈玄祐《离魂记》

(10) 又如:子姪(本指子与姪。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马(人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称);孤子(年少死了父亲的人);才子(特别具有才华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内子(内人,即妻子);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学生称老师);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游子(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16)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17)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

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8)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

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19) 又

子墨子解带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21)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子日困敦。——《尔雅》

(22)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子,又以纪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23) 用以纪日

不辟子卯。——《仪礼·士丧礼》

(24)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记》

(25) 又如:子夜

(26) 专指女儿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诗·大雅·大明》。毛传:“长子,长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明· 陈与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此三子者。——《战国策·魏策》

非郑尹而快孙子。——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程氏子以蠹贫。——《聊斋志异·促织》

(29) 姓

形容词

(1) 小

时大武军子将 郝灵荃奉使在 突厥。——《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子将(小将);子舍(小房);子闩(小门闩);子墙(院落内部的小墙);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如:子姜

(4) 幼小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曹操《四时食制》

(5) 又如:子鸭(幼鸭,嫩鸭);子鸡(小而嫩的鸡)

(6) 属于别人的,受别人控制的 。如:子公司

动词

(1) 通“慈”( )。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子以爱之。——《礼记·缁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子惠(惠爱百姓);子育(抚爱养育如己子)

(3) 收养为子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4) 结果实

李性坚,实脱(晚),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5)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副词

(1)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睡不稳,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西厢记诸宫调》

也子强如你,但衣食。——《刘知远诸官调·正宫锦·缠道》

子喝一声,那时唬煞。——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代词

(1)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陈亢问于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英文翻译

offspring, child; fruit, seed of; 1st terrestrial branch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陆丰腔] zih3 [梅县腔] zii3 [宝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3 [海陆丰腔] zih3 [沙头角腔] zu3 [东莞腔] zu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台湾四县腔] zih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即里上聲開口三等cix/ziiotsĭə
bèi,pī [bei,pi]
部首: 525
笔画: 10
五笔: PUH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LDHE
四角: 342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皮声。本义: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

(2) 同本义

被,寝衣,长一身有半。——《说文》

翡翠珠被。——《楚辞·招魂》

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史记·货殖列传·序》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棉被;夹被;毛巾被;被窝(覆以棉被,容人安睡的地方);被卧(睡眠用的被子)

(4) 表面

动词

(1) 被覆;遮盖

被袗衣。——《孟子·尽心下》

被练三千。——《左传·襄公三年》。疏:“被是被覆衣着之名。”

皋兰被径兮。——《楚辞·招魂》

乃祖吾离被苫盖。——《左传·襄公十四年》

凝霜被野草。——三国魏· 阮籍《咏怀》

如被冰雪。——《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被体(涂满全体);被覆(覆盖,掩蔽;亦专指覆盖在地面的草木等自然物)

(3) 蒙受,遭受

秦王复击 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

禹、 汤被之矣。—— 汉· 贾谊《论积贮疏》

(4) 又如:被水(遭水灾);被命(奉命;受命)

(5) 及;到达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书·禹贡》

(6) 又如:被及(延及,广及)

(7) 加;施加

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四海之外)。——《书·尧典》

介词

(1) 表示被动:叫;让

妆成每被秋娘妒。——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幸借天降大雨,房屋未被火烧。——《广州军务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又如:芦花被微风吹起;歌本儿被人借走了

(3) 另见

英文翻译

passive indicator 'by'; bedding

方言集汇

◎ 粤语:bei6 pei1 pe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i1 pi3 [陆丰腔] pi1 [沙头角腔] bi1 bi5 pi1 [客语拼音字汇] pi1 pi4 [台湾四县腔] pi1 pi3 [客英字典] pi1 pi3 [宝安腔] pi1 [梅县腔] pi1 pi5 [东莞腔] p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皮彼支B開上聲開口三等支Bbʰĭebiex/byee
huái [huai]
部首: 339
笔画: 7
五笔: NGI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PMF
四角: 9109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褱声。本义:想念,怀念)

(2) 同本义

怀,思念也。——《说文》

嗟我怀人。——《诗·周南·卷耳》

维以不永怀。

有女怀人。——《诗·召南·野有死麕》

惟佳人之独怀兮。——《楚辞·悲回风》

怀良辰以孤往。——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久行怀思。——《后汉书·列女传》

而不怀仁。——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去国怀乡。(国,国都)——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怀土(怀恋故乡;安于所处);怀香(怀念女色;风流);怀慕(怀念仰慕);怀乡(思念故乡)

(4) 心里存有;怀藏

心怆悢以伤怀。——《文选·班彪·北征赋》

怀瑾握瑜兮。——《楚辞·九章·怀沙》。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

怀怒未发。——《战国策·魏策》

怀信佗傺。——《楚词·屈原·涉江》

怀犹豫之计。——《资治通鉴》

尚怀狐疑。

怀其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怀瑾握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佩紫怀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汝姊在吾怀。——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怀玉(怀抱美玉。比喻人具有才德);怀慝(心中怀有不良的意念);怀贰(怀有二心);怀袖(拥抱);怀刺(心怀讽刺)

(6) 包容;包围

荡荡怀山襄陵。——《书·尧典》。传:“怀,包也。”

怀万物。——《淮南子·览冥》

(7) 又如:怀挟(包藏);怀山(包围山陵)

(8) 孕,怀孕,谓妇女或雌性哺乳动物受精有胎 。如:怀耽(怀担。都指怀胎);怀了六甲(旧时指女怀孕);怀子(怀孕);怀身(怀孕)

(9) 归向;依恋

戎狄怀之。——《国语·晋语》

怀与安,实败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0) 又如:怀向(归向;向往);怀附(归向,归附);怀服(内心顺服);怀化(归服向化)

(11) 招致;招徕 。如:怀诱(犹招引);怀辑(怀集;招来)

(12) 安;安抚

而怀西戎。——《韩非子·五蠹》

广德行以怀之。—— 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13) 又如:怀生(安于生计);怀保(安抚保护;抚养);怀远(安抚边远的人);怀抚(安抚)

名词

(1) 胸口;怀抱里

免于父母之怀。——《论语·然后》

寘子于怀。——《诗·小雅·谷风》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韩非子·初见秦》

(2) 又如:怀黄(怀里揣着金印);怀金(怀揣金印);怀襟(胸襟)

(3) 心意;情意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逆以前我怀。

聊布往怀。——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予怀怆然。——宋· 姜夔《扬州慢》

(4) 又如:怀恩(感念恩德);怀寄(寄托心志);怀爱(心中喜爱)

(5) 古地名 ,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卅九年,攻怀。——《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纪》

(6) 姓。如:怀素(公元737—799,唐名僧。长沙钱氏,字藏真。善草书,以狂草出名,继承张旭笔法,世称颠狂素)

英文翻译

bosom, breast; carry in bosom

方言集汇

◎ 粤语:waai4
◎ 潮州话:huai5

宋本广韵

[yi]
部首: 524
笔画: 14
五笔: XTDH
仓颉: PKNIO
四角: 2788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本义:怀疑)

(2) 同本义

疑,惑也。——《说文》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时至而疑。——《周书·王佩》

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吾尝疑乎是。——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疑是地上霜。——唐· 李白《静夜思》

自疑身外。——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汝腹中之物,佘疑其女也。——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疑思(疑虑);疑影(怀疑;疑团);疑猜(怀疑猜测);疑龊(疑惑);疑狐(怀疑;狐疑);疑念(因怀疑而思索);疑踪(可疑之处);疑结(犹疑团);疑阻(埋伏);疑冢(疑墓);疑敌(迷惑敌人);疑人(怀疑他人);疑揣(怀疑猜测);疑惑(怀疑,不相信)

(4) 迷惑,犹豫不定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商君书》

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人主之心。——《韩非子·五蠹》

(5) 又如:疑阻(埋伏);疑冢(疑墓);疑敌(迷惑敌人);疑人(用以迷惑敌人的草人);疑军(疑兵,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的军阵)

(6) 迟疑;犹豫。如:疑滞(迟疑不决;犹豫不定)

(7) 疑忌;猜忌 。如:疑防(猜疑而防范);疑畏(猜疑畏惧)

(8) 猜度;估计

内有疑妻之妾。——《管子·君臣下》

臣疑其君,无不危国。——《史记·李斯列传》

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礼记·燕义》

(9) 又如:疑词(不确切的言词);疑罪(证据不足,难以量刑之罪)

名词

(1) 疑问

其妻献疑。——《列子·汤问》

无以致疑。——清· 刘开《问说》

则无疑也。——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疑碍(疑问;问题);疑事(难以辨别的事);疑法(疑难案件)

(3) 惊恐;畏惧 。如:疑怖(疑惧;惶恐);疑沮(恐惧沮丧);疑(因惊疑而改容);疑骇(疑惧;惊骇);疑恶(畏惧厌恶)

(4) 怪异。引申为责怪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晋· 陶潜《饮酒》

(5) 又如:疑诟(责骂)

(6) 类似;好像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列子》张湛注:“分犹散,意专则与神相似者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 陆游《游山西村》

(7) 又如:疑论(疑似的言论)

英文翻译

doubt, question, suspect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gi2 [客英字典] ngi2 [沙头角腔] gni2 [宝安腔] ngi2 [海陆丰腔] ngi2 [梅县腔] ngi2 ni2 [陆丰腔] gni3 [东莞腔] ngi2 [客语拼音字汇] ngi2
◎ 潮州话:gh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語其平聲開口三等ŋĭəngi/ngio
tōu [tou]
部首: 221
笔画: 11
五笔: WWGJ
五行:
仓颉: OOMN
四角: 2822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2) 同本义

偷,苟且也。——《说文》

其下偷以幸。——《国语·晋语一》

安肆曰偷。——《礼记·表记》

存者且偷生。——唐· 杜甫《石壕吏》

偷性命于榛莽。——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诸司素偷惰。——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如:偷的锣儿敲不得(喻不能声张);偷存(偷生;苟活);偷合(苟且迎合);偷弛(苟且松弛);偷免(苟免);偷快(苟求快乐);偷幸(苟且侥幸);偷苟(苟且)

(4) 浅薄;不厚道

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5) 又如:偷俗(浅薄的人情风俗);偷风(浅薄的社会风气);偷浅(浅薄)

动词

(1) 轻视

子大叔、 子羽谓 子产曰:“ 韩子亦无几术, 晋国亦未可以贰。 晋国、 韩子不可偷也。”——《左传》

(2) 取

柳占三春色,莺偷百鸟声。——唐· 温庭筠《太子西池》

(3) 窃取

偷,盗也。——《广韵》

楚有善为偷者。——《淮南子·道应训》

偷者,天下之盗也。

专操国柄以偷天下。——《后汉书·陈元传》

(4) 又如:偷钱;偷东西;偷嘴;偷吃东西;从停车场偷了一辆车;从银柜偷钱;偷了配方,并开始自己制造这种产品

(5) 偷情;私通 。如:偷香(谓女子爱悦男子或谓与妇女私通)

(6) 突然地或急速地抽出 。如:偷出右手来,就是一顿饱打

(7) 设法避免、不履行 。如:偷税

(8) 抽出、挤出 。如:偷空儿;忙里偷闲

名词

(1) 盗窃他人钱物的人

群偷惊走。——《晋书·王献之传》

(2) 又如:小偷

副词

(1) 秘密,暗地里 。如:偷睛(偷偷地窥看);偷耳(形容暗中细听);偷往;偷着来

(2) 出其不意 。如:偷营;偷袭

英文翻译

to steal, burglar, thief

方言集汇

◎ 粤语:tau1
◎ 客家话:[梅县腔] teu1 [陆丰腔] teu1 [客语拼音字汇] teu1 [台湾四县腔] teu1 [客英字典] teu1 [海陆丰腔] teu1 [沙头角腔] teu1 [宝安腔] tiu1 [东莞腔] teu1
◎ 潮州话:ta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九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託侯平聲開口一等tʰəuthu/thou
shǒu [shou]
部首: 432
笔画: 4
五笔: RTGH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Q
四角: 205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3)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4)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5)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6)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7) 笔迹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8)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9) 手艺;本领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10)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副词

(1) 亲自,亲手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动词

(1) 拿着,执持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3) 用手击杀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5) 取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6)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量词

用于技能;本领 。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形容词

(1) 亲手所写的 。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2)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如:手册;手杖

英文翻译

hand

方言集汇

◎ 粤语:sau2
◎ 客家话:[梅县腔] shu3 shiu3 [海陆丰腔] shiu3 [客英字典]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陆丰腔] shiu3 [台湾四县腔] s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書九上聲開口三等ɕĭəusjux/sjov
[ji]
部首: 420
笔画: 6
五笔: SM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DHN
四角: 479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木名。桤木树

机,机木。从木,几声。——《说文》

单狐之山多机木。——《山海经·北山经》。注:“似榆,可烧,以粪稻田。”

春机杨柳。——左思《蜀都赋》

(2) 通“几”。几案,小桌子

奔其机。——《易·涣》。注:“承物者也。”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庄子·秋水》

围巾几(机)筵。——《左传·昭公元年》

(3) 又如:机杖(几案与手杖);机案(泛指案桌);机筵(几案和坐席);机榻(几案与床榻)

名词

(1) (形声。从木,幾( )声。本义:弓弩上的发射机关。按:“机”与“機”古代是两个字。“机”本木名,即桤( )木树。现在“机”是“機”的简化字)

(2) 同本义

主发谓之機。——《说文》

耳目,心之枢机也。——《国语·周语》。注:“枢机,发动也。”

施关发机。——《后汉书·张衡传》

一龙发机。

一龙机发。

机发吐丸。(机关发动吐出铜丸。)——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机牙(机互。弩上发箭的含矢处和钩弦制动的机件);机括(机栝。弩上发矢的机件;可开关的机械装置;圈套,计谋;机密,关键);机郭(弩上机牙的外壳);机发(谓弩机发射)

(4) 指机械,器械

在璇机玉衡。——《虞书》。马注:“机,浑天仪可旋转,故曰机。”

公输班为 楚设机。——《战国策·宋策》

(5) 又如:工作母机;电动机;起重机;柴油机;机石(古代用机械引发的石头)

(6) 捕鸟兽的机关

机,捕兽机槛也。——《后汉书·赵壹传》注

(7) 又如:机弋(泛指猎取禽兽的器械);机阱(圈套;设有机关的捕兽陷阱);机网;机槛(设机具捕鸟兽的陷阱)

(8) 指织机

验机杼始出握机矩法。——《易·通卦》

多于机上之工女。——唐· 杜牧《阿房宫赋》

(9) 又如:机绝(织锦的绝巧);机房仔(方言。清代纺织工人的俗称);机神(织机之神);机素(织机上的白绢);机梭(即机杼。指织机);机轴(织机上卷布帛的部件)

(10) 事物的关键;枢纽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资治通鉴》

(11) 又如:机门(关键,机密所在);枢机(事物的关键);机缄(原指造成事物变化的造化力量,后用以指运气);机密房(机要部门办事处所);机柄(权柄;掌握事物关键的重要手段)

(12) 事物变化之所由

皆出于机。——《列子·天问》。注:“机者,群有之始。”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

(13) 又如:机由(契机,原由);机理(事物变化的道理)

(14) 先兆,征兆

知机其神乎。——《易·至乐》

睹其机兆。——《三国志·蜀书·吴主传》

(15) 又如:机兆(先兆);机道(事物变化的迹象、征兆);机微(事物变化的最初征兆);机先(事机萌动未发之时)

(16) 时机,机会

因机变化。——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17) 又如:机不容发(比喻时机紧迫);机不旋踵(比喻时机短暂);机便(机会;机宜)

(18) 计策,计谋 。如:机见(计策,谋略,智谋);机勇(机谋与勇气);机略(谋略,韬略);机钤(犹机智机谋);机画(谋略)

(19) 心计;心意

吾机先被孔明识破。——《三国演义》

(20) 又如:机括(计谋,心思);机轴(比喻诗文的构思、词采、风格)

(21) 星名。北斗七星中的第三星,大熊座γ星,,又称玑或天玑 。如:机衡(北斗七星中第三星天玑(天机)与第五星玉衡的并称。也代指北斗)

(22) 指飞机 。如:机群;机声(飞机声)

(23) 机密,机要。多指军国大事

助理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

(24) 又如:机臣(机要近臣);机廷(掌握军国机杼大事的官署);机任(机要重任);机近(机密近要的地位)

形容词

(1) 机巧;机灵灵巧

大夫不闻齐、 鲁之多机乎?——《列子·仲尼》

(2) 又如:机急(机智敏捷);机悟(反应快理解力强);机捷(机警敏捷);机巧心术(机诈权变的心计);机带双敲(用心深沉或语言模棱两口。双敲:双关)

(3) 通“异”。殊异 。如:机服(异服。奇异的服装)

(4) 危险

处高而不机。——《淮南子·原道》

英文翻译

desk; machine; mo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gei1 gei2
◎ 潮州话:g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居夷脂A開平聲開口三等脂Akjii/k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