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几
词语释义
失几
(1) 失去机会;错过时机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见“ 失机 ”。
引证解释
⒈ 见“失机”。
失几的网络释义
失几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2) 同本义
失,纵也。——《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
失得勿恤。——《易·晋》
故人情不失。——《礼记·礼运》。注:“犹去也。”
君子不失足于人。——《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
掌国中失之事。——《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
塞翁失马,今未足悲。——魏泰《东轩笔录》
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3) 又如:失状(丢失财物的清单);失脱(丢失;失掉);失国(丧失国家);失鉴(失去检点);失瞻(失敬);失翁马(比喻暂时遭受损失,却因此得到好处);失民(丧失民心);失本(失去根本);失正(失其正道);失名(丧失名节);失合(失去配偶);失偶(丧失配偶);失鹿(失去天下);失道(失去准则;违背道义);失众(失去民心;失去众心);失柄(丧失统治权力)
(4) 错过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失眼(没有看准;看错了);失人(错过人才;错用人才);失候(错过适当的时刻)
(6) 不自禁,忍不住
庄公失言。——《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
丞相何故失惊?——《三国演义》
(7) 又如:失喜(喜欢到极点,不能自禁);失手;失笑;失足;失惊(吃惊)
(8) 违背
论功计劳,未尝失法律。——章炳麟《原法》
(9) 又如:失礼;失约;失命(违误命令)
(10) 遗漏
细过不失。——《商君书·开塞》
(11) 又如:失恩(不顾恩义);失脱(疏忽失误)
(12) 迷失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王勃《滕王阁序》
(13) 又如:失心风(神经错乱;精神病);失志(心地糊涂)
(14) 不知 。如:失觉(认不出);失望(记不得;忘记);失晓(不知道天已亮);失忘(忘记)
(15) 消失;消灭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清· 姚鼐《登泰山记》
(16) 通“佚”或“泆”。淫泆,放荡,放纵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野人得之。——《淮南子·汜论》。 王念孙云:“失,同佚。”
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管子·立政》
虞于湛乐,淫失其身。——《国语·周语下》
名词
(1) 过错,错误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失误(过失,过错);失闪(差错;意外事故);失花儿(差错)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hit7 [客语拼音字汇] sid5 [客英字典] shit7 [台湾四县腔] siit7 [沙头角腔] sit7 [海陆丰腔] shit7 [东莞腔] sit7 [宝安腔] sit7 [陆丰腔] sh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失 | 式質 | 書 | 質A | 入聲 | 質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ɕĭĕt | sjit |
详细解释
jī
名词
(1) (象形。本义: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
(2) 同本义
几,坐所以凭也。——《说文》
掌五几五席之名物。——《周礼·司几筵》。注:“五几:左右玉雕彤漆素。”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考工记·匠人》
几杖,所以扶助衰也。——《白虎通·致仕》
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曲礼》
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礼记·檀弓》。疏:“依神也。”
或肆之筵,或授之几。——《诗·大雅·行苇》
(3) 又如:几杖(供老人依靠的小桌子和支撑用的手杖。古代赐几杖,表示敬老的礼节);几席(几和席,为古人凭依、坐卧的器具);几榻(靠几与卧榻,常用以泛指日用器具);几簟(几席)
(4) 后专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小桌子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几案(桌子。因几案用于办公,因以代表公牍文书);几案之才(处理公文的才能);几筵(古代称祭席与灵座;筵席,几席);几上肉(案上的肉,比喻任人宰割)
名词
(1) 苗头;预兆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唐· 苏涣《变律》
(2) 又如:几先(预兆,事先)
(3) 政务。通“机”
或问为政有几。——《法言·先知》。注:“要也。”
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文心雕龙·情采》
副词
(1) 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
汉之为 汉,几四十年矣。—— 汉· 贾谊《论积贮疏》
几死者数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几自刭死。(几,“几几乎”的省略写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通“凌”。)——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几欲先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磴几不可登。——清· 姚鼐《登泰山记》
几自疑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语。——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几有(几乎有;具有);几首(方言。那边);几虚(几乎徒然);几几乎(几几。几乎,差不多)
形容词
(1) (会意。从戌。戌,兵守也。本义:细微,隐微)
(2) 同本义
幾,微也,殆也。——《说文》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易·系辞》传
一日二日万几。——《书·皋陶谟》
事父母几谏。——《论语》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系辞》
(3) 危险
本不固者末必几。——《墨子》
动词
(1) 接近;达到
几,近也。——《尔雅》
月几望。——《易·小畜》
知乐则几于礼矣。——《礼记·乐记》
意几乎后言。——《庄子·天地》
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作此之由乎?——清· 刘开《问说》
夫工艺非细事也,西人之神明规矩亦断非一蹴可几也。——清· 郑应《盛世危言·技艺》
(2) 另见
jǐ
数量词
(1) (会意,本义:微,隐微)
(2) 表示肯定观念,意思是“虽少但仍有一些”
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唐· 项斯《江村夜归》
见哥哥如此分析,以为理之当然,绝无几微不平的意思。——《醒世姻缘传》
(3) 又如:添几件衣服;给下一个人留下几朵花;几般儿(好几样,好几种;多么地;何等地);几见(极少见到);几微(一点;些微);几回价(几回家。几次地,多次地)
(4) 表示否定概念意思是“不多”“没有多少”
韩子亦无几求。——《左传·昭十六年》。注:“言所求少。”
(5) 又如:所剩无几
(6) 表示疑问,用以询问数目的多少
几为之笑而不陵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子来几日矣?——《孟子·离娄上》
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几处早莺争暖树。——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其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读书者有几。——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唐· 杜牧《阿房宫赋》
未几,敌兵果舁炮至。(未几,没有多久,一会儿。)——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聊斋志异·狼三则》
(7) 又如:几里路;几天;几何(多少;若干);几化(方言。多少);几多(多少);几许(多少,若干);几数(多少)
代词
(1)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如:不知征马几时归;几样(怎样地,多么地)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3 [梅县腔] gi1 [客语拼音字汇] gi1 [客英字典] gi3 gi1 [宝安腔] gi3 [海陆丰腔] ri3 [陆丰腔] gi1
◎ 潮州话:gi2 (kí) gi1 (ki)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几 | 居履 | 見 | 脂A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脂A | 止 | kjiix/kii | k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