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阿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古宝剑名。相传为 春秋 时 欧冶子 、 干将 所铸。
《战国策·韩策一》:“ 韩 卒之剑戟……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鵠雁,当敌即斩坚。”《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李善 注:“《越絶书》曰: 楚王 召 欧冶子 、 干将 作铁劒二枚,二曰太阿。” 唐 卢照邻 《五悲》:“何异夫操太阿以烹小鲜。” 明 沉采 《千金记·会宴》:“太阿初出匣,光射斗牛寒。”
指 商 伊尹 。因其辅 太甲 为阿衡,故称。
《文选·潘岳<杨荆州诔>》:“ 周 赖 尚父 , 殷 凭太阿。” 李善 注:“太阿,阿衡,谓 伊尹 也。” 汉 王莽 以 甄丰 为太阿右拂,即取 伊尹 事。见《汉书·王莽传中》。
喻权柄。
《明史·阉党传序》:“凶竖乘其沸溃,盗弄太阿。” 清 黄遵宪 《纪事》诗:“太阿一到手,其效可计日。”
引证解释
⒈ 古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干将所铸。
引《战国策·韩策一》:“韩卒之剑戟……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鵠雁,当敌即斩坚。”
《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李善注:“《越絶书》曰:楚王召欧冶子、干将作铁劒二枚,二曰太阿。”
唐卢照邻《五悲》:“何异夫操太阿以烹小鲜。”
明沉采《千金记·会宴》:“太阿初出匣,光射斗牛寒。”
⒉ 指商伊尹。因其辅太甲为阿衡,故称。 汉王莽以甄丰为太阿右拂,即取伊尹事。见《汉书·王莽传中》。
引《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周赖尚父,殷凭太阿。”
李善注:“太阿,阿衡,谓伊尹也。”
⒊ 喻权柄。
引《明史·阉党传序》:“凶竖乘其沸溃,盗弄太阿。”
清黄遵宪《纪事》诗:“太阿一到手,其效可计日。”
太阿的国语词典
吴国干将所铸的宝剑。《史记.卷六九.苏秦传》:「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谿,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秦.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也作「泰阿」。
太阿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2)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太,大也。——《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太亦大也。——《白虎通·五行》
易有太极。——《易·系辞》。注:“大极者。”
王入太室裸。——《书·洛诰》
太上贵德。——《礼记·曲礼》
饮而不损兹曰太。——《后汉书·樊准传》
(3) 又如:太虚幻境(天上虚幻的境界);太清(天空);太乙(古代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太极(指整个世界的总和);太原;太侈(骄泰奢侈);太无(空旷虚无之境)
(4) 身分最高或辈数更高的
太史。——《汉书·光武纪》。注:“史官之长也。”
(5) 又如:太夫人;太老师;太老伯;太老爷;太母(祖母);太后(帝王的母亲);太翁(曾祖父)
(6) 大的,广大的
太牢。——《左传·桓公六年》。疏:“牢之大者。”
(7) 又如:太仓(京城里贮粮的大仓库);太息(亦作“大息”。长长的叹息)
(8) 古代记数有所超过称“太”
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史记》
(9) 安宁的,秩序正常的。也作“泰”
不乱离,不知太平之难。——魏源《默觚上》
(10) 亨通;顺利
命险太甚靡常,道离隆而匪易。——陆云《九愍》
(11) 与古代皇家、官家有关的 。如:太尊(明清时对府的长官知府的尊称);太府(原为官名,亦指掌管库藏财物的官府);太常卿(汉景帝中元六年改秦奉常为太常,为九卿之一,司礼乐郊庙社稷事宜。历代相沿,清末始废)
名词
通“台”。泰阶,星名,即三台。又比喻三公
是以玉衡正而太阶平也。——《汉书·扬雄传下》
惜乎不登太阶,以尹天下。——孔融《张俭碑》
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曹植《杂诗六》
副词
(1) 过于;过分
太区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言其太隘。——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畏之太甚。——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
养之太过。
(3) 又如:太半(大半,过半);太甚(太过);会议不要开得太长;屋里太闷热了,你出去凉凉吧;我对这个问题太没有认识了;他们待我太好了;这个问题确实是太重要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ai5 [陆丰腔] tai5 [梅县腔] tai5 [东莞腔] tai5 [客英字典] tai [宝安腔] tai5 [客语拼音字汇] tai4 [海陆丰腔] tai5 [台湾四县腔] tai5
◎ 潮州话:t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泰 | 他蓋 | 透 | 泰開 | 去聲 | 泰 | 開口一等 | 泰 | 蟹 | thad/thay | tʰɑi |
详细解释
ē
名词
(1) (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2) 同本义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说文》
我陵我阿。——《诗·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诗·小雅·菁菁者莪》
(3) 又如:阿丘(一边偏高的土丘)
(4) 泛指山
流自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5) 又如:阿阜(山峰,峰峦);崇阿(高大的山)
(6) 山坡
(7)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被阿锡,揄纻缟。——《史记·司马相如传》
曳阿锡。——《汉书·礼乐志》。注:“细缯也。”
(8) 又如:阿锡(细的丝布。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9) 曲隅,角落
四阿重屋。——《周礼·考工记》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辞·山鬼》。注:“曲隅也。”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赋》。注:“庭之曲也。”
汾之阿。——《汉书·礼乐志》。注:“水之曲隅。”
(10) 水边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穆天子传》
(11) 近旁 。如:阿门(旁门)
(12)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动词
(1) 曲从;迎合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注:“随也。”
阿郑君之心。——《吕氏春秋·长见》
行叩诚而不阿兮。——《楚辞·逢纷》。注:“曲也。”
是察阿党。——《礼记·月令》。注:“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桡为也。”
(2) 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 偏袒 。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4) 〈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如:阿金溺银(指生财有道);阿绵花屎(拖延,磨时间)
ā
(1) 在排行或者用在小名的前面:阿大。阿宝。
(2) 在称呼上的词头:阿大。阿爷。阿爹。阿罗汉。
a
同“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a1 a6 o1 [陆丰腔] o1 a3 [沙头角腔] a1 a5 o1 [客英字典] a1 o1 [梅县腔] a1 a5 o1 [东莞腔] a1 o1 [台湾四县腔] a1 o1 [宝安腔] o1 | a1 [客语拼音字汇] a1 o1
◎ 潮州话:a1 a7 o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阿 | 烏何 | 影 | 歌 | 平聲 | 歌 | 開口一等 | 果 | 歌 | qa/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