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

wài xū [wai xu]
注音 ㄨㄞˋ ㄒㄨ

词语释义

外需,经济学名词,即外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

外需造句

然而,过度的依赖外需也会造成问题。
栏干大耗犯年冲,官司盗贼极易生,不然破败遭凶事,水火之灾落门庭,在外需防人拐骗,在家必防疾病生。
我们将汽车滞销归咎于海外需求量太低。
进出口可控性较少,因为外需,外部条件的原因。
国外需求很旺盛,按所提供价格出价,勿失良机。
春寒尚未消,养生有妙招;饮食主清淡,护肝最重要;天寒要保暖,防护头到脚;内外需补水,排毒胜仙药;劳逸需结合,锻炼要做到,祝你身体健康,春光无限!
当喷涂完成时,则框体与底座分离,以便于取出工件,并且放入另外需要喷涂的工件。
林毅夫现在由于外需的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急剧下跌。
中国汽车的海外需求正在日益增长,尤其是轻型载重车,而本土生产的高端车也在逐渐取代部分进口。
酷暑虽结束,炎热却依旧,饮食要规律,睡眠需充足,室内要通风,室外需锻炼,身体强又壮,才能顶呱呱。处暑到来,请注意防暑,保持快乐心情!
我们将汽车滞销归咎於海外需求量太低。
施工时岩棉保温管外需加不同材料的防水外壳。
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由外需的下滑所引燃。
其中大幅面工程扫描仪在国内外需求相比则更大,它主要用于实现军事、测绘、建筑等一些特殊领域工程图纸的数字化。
海外需求的快速复苏使得德国很快地回到预算平衡,这样政府才能安闲地交叉着手指。
这样的狂跌则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手公司的扩张,以及国内外需求的下降。

汉字详情

wài [wai]
部首: 337
笔画: 5
五笔: QH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IY
四角: 232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外,远也。——《说文》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礼记·曲礼》

外骨内骨。——《周礼·考工记·梓人》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外户(从外面关闭的大门);外祟(指外来的危害);外槨(棺材外的套棺);外好里枒槎(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刻);外藩(外部屏藩);外廓(外城);外见(显现于外);外求(求之于外);外舍(在外住宿)

(4) 外表;仪表

吉凶见乎外。——《易·系辞》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5) 又如:外象包皮(指善恶美丑表现在身上,行动语言表现在外表上);外表(人的外貌仪表);外秀(外表俊秀);外和(外表和气);外化(外表的变化);外方内圆(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外视(外观、外表)

(6) 表面

无非是三等喻品,外像皮毛。——明·佚名《梼杌闲评——明珠缘》

(7) 又如:外刑(施于身体表面的刑罚);外像(表面现象);外局(表面上);外合里表(表里不一);外见(显现于外);外扬(显现于外);外意(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外营(外层营垒)

(8)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夫妇相称曰外内,晋、 魏以前无之。—— 清· 钱大昕《恒言录》

(9) 外国 。如:外为中用

(10) 外地;异乡

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红楼梦》

(11) 又如:外役(在外服役);外奔(逃亡国外,逃离本阵营,投奔他方);外府(外地);外路和尚(从外地来的和尚。即行脚僧)

(12) 外物。亦谓视为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 。如:外欲(指外界的诱惑);外情(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外盖衣服(穿在外面的罩衣);外境(指外界事物);外诱(外界事物的诱惑);外论(外界的议论);外议(外界的舆论)

(13) 指男子。亦指男宠,男色 。如:外色(男色);外子(旧时妻称夫为外子);外言(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外嬖(指宫禁外的宠臣,亦指男宠);外宠(指宠臣;亦指娈童,男色)

(14) 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指亲属)

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15) 又如:外氏(外祖父母家);外祖(外祖父);外外(外甥);外外姐姐(外甥媳妇);外家(岳父家);外孝(属于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外大父(外祖父);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

(16) 指外廷臣僚

一个外郎,叫做丘三。——《初刻拍案惊奇》

(17) 又如:外郎(官名。宋元时亦称衙门书吏);外朝(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

(18) 指地方官。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白居易《重赋》

(19) 又如:外班(指分发到外省任职的班次);外吏(外臣。指地方官);外镇(镇守边关要塞的将帅);外藩(有封地的诸侯王);外补(道员的缺分,原则上由中央任命,但也规定了几个缺位,由外省督抚呈请任用)

(20) 指吏役人等 。如:外委总把(清代武官名。地位低于总把);外委(额外委派的低级武官);外场(打杂跑街的人)

(21) 以外

其外之文。——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秦以攻取之外。—— 宋· 苏洵《六国论》

付之度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2) 又如:外作(正业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镇);外境(国境以外的地区)

(23) 以前 。如:外者(从前,以往)

(24) 外来的

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红楼梦》

(25) 又如:外寇(外来的敌兵);外祟(外来的鬼怪、祸祟);外忧(外来的忧患);外比(外附,勾结外乱)

(26) 佛教称其他宗教、思想为外,自称为内 。如:外道(佛教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

(27)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外扮监斩官上。——元· 关汉卿《窦娥冤》

动词

(1) 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内小人而外君子。——《易·否》

(2) 又如:勿外(不要见外);外我(视我为外人;疏远我);外道(作客时,显得很疏远)

(3) 背离

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

(4) 排斥

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公孙龙子》

(5) 抛弃

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吕氏春秋》

形容词

(1) 另外;其他;别的

令居外宅。——《史记·衡山王列传》

(2) 又如:外教(外央。外行);外来钱(外快。额外的财利);外转(外输;外快);外慕(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外第(别宅);外累(谓身外事物的烦扰、拖累)

(3) 异;不一 。如:外意(二心;异志);外道(见外;客气)

(4) 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汉书·齐悼惠王传》

(5) 又如:外四路(指远亲);外务(份外的事;外遇);外宅(外妇;外室。指与男子无妻妾关系而同居的妇女);外名(外号);外妇(外妻;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外道(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

英文翻译

out, outside, external; foreign

方言集汇

◎ 粤语:ngoi6 o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oi5 [海陆丰腔] ngoi6 ngo6 no6 mo6 [梅县腔] ngoe.3 [宝安腔] ngoi3 [客英字典] ngoi5 [台湾四县腔] ngoi5 ngo5 no5 mo5 [客语拼音字汇] ngoi4 [东莞腔] ngoi3 [陆丰腔] ngo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四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五會泰合去聲合口一等nguad/nguayŋuɑi
[xu]
部首: 802
笔画: 14
五笔: FDM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MBMBL
四角: 10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雨而声。“需”指遇雨,停在那里等待。本义:等待)

(2) 同本义

需,须也。——《易·需》。传:“需者,待也。”

聂许闻之需役。——《庄子·大宗师》

九江需次今几年,去去渌水依红莲。—— 宋· 楼钥《送袁恭安赴江州节推》

略举数端,以需善择。——清· 包世臣《文谱》

(3) 又如:需次(候补官员依照资历补缺);需铨(等待铨选录用)

(4) 需要

零星需用亦在账房内开销。——《红楼梦》

(5) 又如:按需分配;必需;需用(需要的用度)

(6) 索取

只为前日毛延寿,指写丹青,遍需金帛。—— 明· 陈玉阳《昭君出塞》

需,索也。——《古今韵会举要》

(7) 又如:需勒(勒索)

(8) 迟疑;观望

率故多尤,需为事贼。——《文心雕龙》

(9) 又如:需缓(迟缓);需滞(授职后迟迟不能赴任)

(10) 应该;必然

儒者本无所谓教,达而在上,穷而在下,需不能出此范围。——清· 王韬《原道》

(11) 又如:需要

名词

(1) 需用的东西

与民均纳供需。——《元史·成宗纪二》

(2) 又如:军需

英文翻译

need, require, must

方言集汇

◎ 粤语:seoi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1 [台湾四县腔] si1 [客英字典] si1 [客语拼音字汇] xi1 [宝安腔] si1 [东莞腔] si1 [梅县腔] s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相俞平聲合口三等syo/sius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