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患

wài huàn [ wai huan]
注音 ㄨㄞˋ ㄏㄨㄢ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外患 wàihuàn

(1) 指外国的干涉侵略

内忧外患交迫
foreign aggression

词语解释

  1. 外来的祸害。多指外国的侵略。

    《礼记·杂记下》:“内乱不与焉,外患弗辟也。” 孔颖达 疏:“外患弗辟也者,外谓在外邻国为其寇患。”《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唐 韩愈 《与崔群书》:“将息之道,当先理其心,心闲无事,然后外患不入。”《新唐书·昭宗纪赞》:“ 昭宗 为人明雋,初亦有志於兴復,而外患已成,内无贤佐,颇亦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徒以益乱。” 邹韬奋 《经历》三二:“外患如此急迫, 中国 人如以仅有的武力消耗于内战,即是减少对外的力量。”

引证解释

⒈ 外来的祸害。多指外国的侵略。

《礼记·杂记下》:“内乱不与焉,外患弗辟也。”
孔颖达疏:“外患弗辟也者,外谓在外邻国为其寇患。”
《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唐韩愈《与崔群书》:“将息之道,当先理其心,心闲无事,然后外患不入。”
《新唐书·昭宗纪赞》:“昭宗为人明雋,初亦有志於兴復,而外患已成,内无贤佐,颇亦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徒以益乱。”
邹韬奋《经历》三二:“外患如此急迫, 中国人如以仅有的武力消耗于内战,即是减少对外的力量。”

外患的国语词典

来自国外的祸害。如:「外患频仍」、「内忧外患」。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新唐书.卷一○.昭宗本纪》赞曰:「昭宗为人明隽,初亦有志于兴复,而外患已成,内无贤佐,颇亦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徒以益乱。」也作「外祸」。

外患的网络释义

外患

  • 外患,汉语词汇。
  • 拼音:wài huàn
  • 指外国的干涉侵略。内忧外患交迫。
  • 外患的翻译

    英语: foreign aggression
    德语: ausländische Agression
    法语: agression étrangère

    外患造句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国无宁日,人民渴望有安邦定国的志士出现,挽救民族的危亡。
    当内忧外患平定以后,我们一定痛饮黄龙,在首都庆功!
    旧社会的中国内忧外患、水深火热。
    解放初期,我们国家内忧外患,日子很不好过。
    阿富汗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面对外患将至,统治者却依然如燕雀处堂,不知危机四伏,实在可悲。
    中国内忧外患的时期已过去了。
    国家实力削弱,内忧外患,在内部社会和谐受到挑战,在外部国家安全受到挑战,我们要“居危思危”。
    这仅仅是赏罚不明吗?后金并没有因为一次进攻的失败就大势去矣,它仍然是明王朝最危险的敌人;袁崇焕通过两次胜利表明自己是个不可多得的守边人才,这在当时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在这种外患严峻的形势下贬抑袁崇焕,甚至把他撤职,完全是自毁长城。
    他小心翼翼,如履春冰,用心修补因内乱外患而造成的衰微国势;他信奉黄老的哲学,爱惜民力,无为而治,努力使江南重现草长莺飞的蓬蓬生机。
    而清廷却因内乱外患,暂缓堵塞决口,致使黄水泛滥二十余年,山东运河北段完全阻塞。
    当时的中国人,面对内乱外患,救亡图存都来不及,哪里能够去想“全球治理”?百年沧海桑田,世事大变。
    春宫大人,我大友家如今称霸九州,支配四国,外有雷神大人和春宫大人这等精兵强将,内又坐拥十国之地,钱粮丰广,敌国外患仅毛利一家而已。
    正是由于大唐现今无内忧外患,河清海晏,所以张允文能够抛开工作,悠闲的带着家小游山玩水的原因。
    “这一次实在是内忧外患。””大姨妈遇到冰雪天的感觉吗?”。国王陛下。
    吴时来的诗歌、散文反映了一位正直忠贞的封建官员在内忧外患、时局动荡的社会里的苦闷、徘徊、理想和追求,抒写了一位忠君爱民的正直人士的艰辛和苦难,表现出善于抒情、通俗典雅的艺术特征。
    二十年前,朝廷有感于内忧外患日益加剧,民生凋敝,国库日虚,地方土司却富得流油。
    虽然内忧外患频仍,这些昏庸的君臣,依然故我,极尽骄奢之能事。
    恐宗社之忧,不在敌国外患,而即在庙堂之上也!
    而他这次从北方来到洞庭,见到了两个闻名天下的当世英雄,一个是精忠报国一心驱除外患的岳飞,一个是要彻底该换人间的杨幺。

    汉字详情

    wài [wai]
    部首: 337
    笔画: 5
    五笔: QH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IY
    四角: 232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外,远也。——《说文》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礼记·曲礼》

    外骨内骨。——《周礼·考工记·梓人》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外户(从外面关闭的大门);外祟(指外来的危害);外槨(棺材外的套棺);外好里枒槎(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刻);外藩(外部屏藩);外廓(外城);外见(显现于外);外求(求之于外);外舍(在外住宿)

    (4) 外表;仪表

    吉凶见乎外。——《易·系辞》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5) 又如:外象包皮(指善恶美丑表现在身上,行动语言表现在外表上);外表(人的外貌仪表);外秀(外表俊秀);外和(外表和气);外化(外表的变化);外方内圆(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外视(外观、外表)

    (6) 表面

    无非是三等喻品,外像皮毛。——明·佚名《梼杌闲评——明珠缘》

    (7) 又如:外刑(施于身体表面的刑罚);外像(表面现象);外局(表面上);外合里表(表里不一);外见(显现于外);外扬(显现于外);外意(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外营(外层营垒)

    (8)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夫妇相称曰外内,晋、 魏以前无之。—— 清· 钱大昕《恒言录》

    (9) 外国 。如:外为中用

    (10) 外地;异乡

    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红楼梦》

    (11) 又如:外役(在外服役);外奔(逃亡国外,逃离本阵营,投奔他方);外府(外地);外路和尚(从外地来的和尚。即行脚僧)

    (12) 外物。亦谓视为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 。如:外欲(指外界的诱惑);外情(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外盖衣服(穿在外面的罩衣);外境(指外界事物);外诱(外界事物的诱惑);外论(外界的议论);外议(外界的舆论)

    (13) 指男子。亦指男宠,男色 。如:外色(男色);外子(旧时妻称夫为外子);外言(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外嬖(指宫禁外的宠臣,亦指男宠);外宠(指宠臣;亦指娈童,男色)

    (14) 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指亲属)

    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15) 又如:外氏(外祖父母家);外祖(外祖父);外外(外甥);外外姐姐(外甥媳妇);外家(岳父家);外孝(属于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外大父(外祖父);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

    (16) 指外廷臣僚

    一个外郎,叫做丘三。——《初刻拍案惊奇》

    (17) 又如:外郎(官名。宋元时亦称衙门书吏);外朝(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

    (18) 指地方官。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白居易《重赋》

    (19) 又如:外班(指分发到外省任职的班次);外吏(外臣。指地方官);外镇(镇守边关要塞的将帅);外藩(有封地的诸侯王);外补(道员的缺分,原则上由中央任命,但也规定了几个缺位,由外省督抚呈请任用)

    (20) 指吏役人等 。如:外委总把(清代武官名。地位低于总把);外委(额外委派的低级武官);外场(打杂跑街的人)

    (21) 以外

    其外之文。——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秦以攻取之外。—— 宋· 苏洵《六国论》

    付之度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2) 又如:外作(正业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镇);外境(国境以外的地区)

    (23) 以前 。如:外者(从前,以往)

    (24) 外来的

    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红楼梦》

    (25) 又如:外寇(外来的敌兵);外祟(外来的鬼怪、祸祟);外忧(外来的忧患);外比(外附,勾结外乱)

    (26) 佛教称其他宗教、思想为外,自称为内 。如:外道(佛教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

    (27)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外扮监斩官上。——元· 关汉卿《窦娥冤》

    动词

    (1) 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内小人而外君子。——《易·否》

    (2) 又如:勿外(不要见外);外我(视我为外人;疏远我);外道(作客时,显得很疏远)

    (3) 背离

    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

    (4) 排斥

    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公孙龙子》

    (5) 抛弃

    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吕氏春秋》

    形容词

    (1) 另外;其他;别的

    令居外宅。——《史记·衡山王列传》

    (2) 又如:外教(外央。外行);外来钱(外快。额外的财利);外转(外输;外快);外慕(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外第(别宅);外累(谓身外事物的烦扰、拖累)

    (3) 异;不一 。如:外意(二心;异志);外道(见外;客气)

    (4) 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汉书·齐悼惠王传》

    (5) 又如:外四路(指远亲);外务(份外的事;外遇);外宅(外妇;外室。指与男子无妻妾关系而同居的妇女);外名(外号);外妇(外妻;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外道(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

    英文翻译

    out, outside, external; foreign

    方言集汇

    ◎ 粤语:ngoi6 o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oi5 [海陆丰腔] ngoi6 ngo6 no6 mo6 [梅县腔] ngoe.3 [宝安腔] ngoi3 [客英字典] ngoi5 [台湾四县腔] ngoi5 ngo5 no5 mo5 [客语拼音字汇] ngoi4 [东莞腔] ngoi3 [陆丰腔] ngo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四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五會泰合去聲合口一等nguad/nguayŋuɑi
    huàn [huan]
    部首: 440
    笔画: 11
    五笔: KKHN
    五行:
    仓颉: LLP
    四角: 5033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毌 guàn)声。“串”即“毌”(贯)字。本义:担忧,忧虑

    (2) 同本义

    患,忧也。——《说文》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书文止于一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春秋·繁露》

    患货之不足。——《国语·晋语》

    患秦兵之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自新》

    何患不能。——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患累(忧患);患御(害怕服兵役);患忧(忧患);患失(生怕失去)

    (4) 憎恶;讨厌;厌烦

    患,恶也。——《广雅·释诂三》

    戊不好学患 申公。——《汉书·申公传》

    (5) 又如:患苦(厌恶);患毒(痛恨);患恶(厌恶);患忌(嫌忌)

    (6) 苦于

    患,苦也。——《广雅》

    近日南方赋重,北方患徭多,民困官贫,急宜省事。——《清史稿》

    (7) 害病 。如:患肝炎;患麻疹;患重伤风

    名词

    (1) 祸患,祸害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书·说命中》

    论伦无患。——《礼记·乐记》

    此阴阳不适之患也。——《吕氏春秋·重己》

    恶为君之患也。——《吕氏春秋·贵生》

    无敌国外患。——《孟子·告子下》

    为乡里所患。——《世说新语·自新》

    为操后患。——《资治通鉴》

    用兵之患。

    (2) 又如:水患;河患。如:患咎(灾祸);患害(祸害);患祸(祸患)

    (3) 疾病;毛病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4) 又如:患子(病人);患处;防患于未然;后患无穷;有备无患;消除后患

    英文翻译

    suffer, worry about; suffering

    方言集汇

    ◎ 粤语:waan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am5 [宝安腔] fam5 [梅县腔] fam1 fam5 [东莞腔] fan5 [客语拼音字汇] fam4 [海陆丰腔] fam6 [沙头角腔] fam5 [台湾四县腔] fam5 [陆丰腔] fam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慣刪合去聲合口二等ɣwanghruanh/ho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