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家
词语释义
外家
(1) 指外祖父、外祖母家
(2) 旧社会已婚男子在自己原来的家以外另成的家
(3) 与已婚男子另外成家的妇女
(4) 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词语解释
泛指母亲和妻子的娘家。
《东观汉记·吴汉传》:“﹝ 吴汉 ﹞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 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以分与昆弟外家。”《晋书·魏舒传》:“﹝ 魏舒 ﹞少孤,为外家 宁氏 所养。 宁氏 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 魏 氏甥小而慧,意谓应之。”
指外戚。
《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氏 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后汉书·崔駰传》:“ 汉 兴以后,迄于 哀 平 ,外家二十,保族全身四人而已。” 李贤 注:“外家,当为后家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谓自古戚里侵权,便为衰世之象;外家干政,即是亡国之本。”
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资治通鉴·梁简文帝大宝元年》“犯者刑及外族” 元 胡三省 注:“男子谓舅家为外家,妇人谓父母之家为外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先太夫人外家 曹 氏,有媪能视鬼。”
指男子于正妻之外在别处所置之妾。
梅阡 《骆驼祥子》第一幕:“这些日子老爷子又弄了个‘外家’,还瞒着我,当我不知道呢!” 赵孙诒 《遣兴录》:“你父亲在世之时有一个外家,老身就是你父亲的外老伴儿。”
谓儒家六经以外的传记杂说等。
《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论》:“臣幸得以经术为郎,而好读外家传语。” 司马贞 索隐:“ 东方朔 亦多博观外家之语,则外家非正经,即史传襍説之书也。”
指外家拳。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武当拳是 明太祖 洪武 爷留下的,叫作‘内家’;少林拳是 姚广孝 姚少师 留下的,叫作‘外家’。” 陶成章 《浙案纪略》:“当 明 之世,有 少林寺 者,聚徒传拳术,名闻海内,称曰外家。”参见“ 内家拳 ”。
引证解释
⒈ 泛指母亲和妻子的娘家。 《东观汉记·吴汉传》:“﹝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引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以分与昆弟外家。”
《晋书·魏舒传》:“﹝魏舒﹞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 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谓应之。”
⒉ 指外戚。
引《史记·吕太后本纪》:“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
《后汉书·崔駰传》:“汉兴以后,迄于哀平,外家二十,保族全身四人而已。”
李贤注:“外家,当为后家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谓自古戚里侵权,便为衰世之象;外家干政,即是亡国之本。”
⒊ 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引《资治通鉴·梁简文帝大宝元年》“犯者刑及外族” 元胡三省注:“男子谓舅家为外家,妇人谓父母之家为外家。”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先太夫人外家曹氏,有媪能视鬼。”
⒋ 指男子于正妻之外在别处所置之妾。
引梅阡《骆驼祥子》第一幕:“这些日子老爷子又弄了个‘外家’,还瞒着我,当我不知道呢!”
赵孙诒《遣兴录》:“你父亲在世之时有一个外家,老身就是你父亲的外老伴儿。”
⒌ 谓儒家六经以外的传记杂说等。
引《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论》:“臣幸得以经术为郎,而好读外家传语。”
司马贞索隐:“东方朔亦多博观外家之语,则外家非正经,即史传襍説之书也。”
⒍ 指外家拳。参见“内家拳”。
引《儿女英雄传》第六回:“武当拳是明太祖洪武爷留下的,叫作‘内家’;少林拳是姚广孝姚少师留下的,叫作‘外家’。”
陶成章《浙案纪略》:“当明之世,有少林寺者,聚徒传拳术,名闻海内,称曰外家。”
外家的国语词典
女子出嫁后,称其娘家为外家。
外家的网络释义
外家
近义词
反义词
外家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外,远也。——《说文》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礼记·曲礼》
外骨内骨。——《周礼·考工记·梓人》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外户(从外面关闭的大门);外祟(指外来的危害);外槨(棺材外的套棺);外好里枒槎(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刻);外藩(外部屏藩);外廓(外城);外见(显现于外);外求(求之于外);外舍(在外住宿)
(4) 外表;仪表
吉凶见乎外。——《易·系辞》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5) 又如:外象包皮(指善恶美丑表现在身上,行动语言表现在外表上);外表(人的外貌仪表);外秀(外表俊秀);外和(外表和气);外化(外表的变化);外方内圆(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外视(外观、外表)
(6) 表面
无非是三等喻品,外像皮毛。——明·佚名《梼杌闲评——明珠缘》
(7) 又如:外刑(施于身体表面的刑罚);外像(表面现象);外局(表面上);外合里表(表里不一);外见(显现于外);外扬(显现于外);外意(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外营(外层营垒)
(8)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夫妇相称曰外内,晋、 魏以前无之。—— 清· 钱大昕《恒言录》
(9) 外国 。如:外为中用
(10) 外地;异乡
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红楼梦》
(11) 又如:外役(在外服役);外奔(逃亡国外,逃离本阵营,投奔他方);外府(外地);外路和尚(从外地来的和尚。即行脚僧)
(12) 外物。亦谓视为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 。如:外欲(指外界的诱惑);外情(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外盖衣服(穿在外面的罩衣);外境(指外界事物);外诱(外界事物的诱惑);外论(外界的议论);外议(外界的舆论)
(13) 指男子。亦指男宠,男色 。如:外色(男色);外子(旧时妻称夫为外子);外言(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外嬖(指宫禁外的宠臣,亦指男宠);外宠(指宠臣;亦指娈童,男色)
(14) 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指亲属)
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15) 又如:外氏(外祖父母家);外祖(外祖父);外外(外甥);外外姐姐(外甥媳妇);外家(岳父家);外孝(属于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外大父(外祖父);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
(16) 指外廷臣僚
一个外郎,叫做丘三。——《初刻拍案惊奇》
(17) 又如:外郎(官名。宋元时亦称衙门书吏);外朝(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
(18) 指地方官。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白居易《重赋》
(19) 又如:外班(指分发到外省任职的班次);外吏(外臣。指地方官);外镇(镇守边关要塞的将帅);外藩(有封地的诸侯王);外补(道员的缺分,原则上由中央任命,但也规定了几个缺位,由外省督抚呈请任用)
(20) 指吏役人等 。如:外委总把(清代武官名。地位低于总把);外委(额外委派的低级武官);外场(打杂跑街的人)
(21) 以外
其外之文。——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秦以攻取之外。—— 宋· 苏洵《六国论》
付之度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2) 又如:外作(正业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镇);外境(国境以外的地区)
(23) 以前 。如:外者(从前,以往)
(24) 外来的
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红楼梦》
(25) 又如:外寇(外来的敌兵);外祟(外来的鬼怪、祸祟);外忧(外来的忧患);外比(外附,勾结外乱)
(26) 佛教称其他宗教、思想为外,自称为内 。如:外道(佛教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
(27)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外扮监斩官上。——元· 关汉卿《窦娥冤》
动词
(1) 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内小人而外君子。——《易·否》
(2) 又如:勿外(不要见外);外我(视我为外人;疏远我);外道(作客时,显得很疏远)
(3) 背离
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
(4) 排斥
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公孙龙子》
(5) 抛弃
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吕氏春秋》
形容词
(1) 另外;其他;别的
令居外宅。——《史记·衡山王列传》
(2) 又如:外教(外央。外行);外来钱(外快。额外的财利);外转(外输;外快);外慕(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外第(别宅);外累(谓身外事物的烦扰、拖累)
(3) 异;不一 。如:外意(二心;异志);外道(见外;客气)
(4) 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汉书·齐悼惠王传》
(5) 又如:外四路(指远亲);外务(份外的事;外遇);外宅(外妇;外室。指与男子无妻妾关系而同居的妇女);外名(外号);外妇(外妻;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外道(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oi5 [海陆丰腔] ngoi6 ngo6 no6 mo6 [梅县腔] ngoe.3 [宝安腔] ngoi3 [客英字典] ngoi5 [台湾四县腔] ngoi5 ngo5 no5 mo5 [客语拼音字汇] ngoi4 [东莞腔] ngoi3 [陆丰腔] ngo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外 | 五會 | 疑 | 泰合 | 去聲 | 泰 | 合口一等 | 泰 | 蟹 | nguad/nguay | ŋuɑi |
详细解释
jiā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
),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本义:屋内,住所)(2) 同本义
家,居也。从宀,豭省声。——《说文》
家人内也。——《易·杂卦传》
上地家七人。——《周礼·小司徒》。注:“有夫有妇,然后为家。”
夙夜浚明有家。——《书·皋谟》
开国承家。——《易·师》
室为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诗·周南·桃夭》注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潜《桃花源记》
(3) 引申表示住宅、房屋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 又如:家堂(正屋中间的堂屋);家所(家居处所);家堂菩萨(家中供奉的佛祖神灵);家第(家宅;私邸);家间(家里;家中)。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如:连长开会去了不在家;所长在家主持工作
(5) 家庭,人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墨子·尚同下》
家半三军。——《国语·晋语》
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家绘像祀之。——《明史》
(6) 又如:养家;持家;安家;家第(对对方家庭的敬称);家数(家族;武艺招数、招式);家庙(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堂);家缘(家业,家产);家私(家产);家赀(家私财产);家计(家业,家产)
(7) 指夫或妻
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左传·桓公十八年》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楚辞·离骚》
(8) 又如:家婆(家主婆;当家婆);家公(丈夫);家花(喻自己的妻子);家婆(妻子;主妇)
(9) 家家;每家 。如:家户(每家每户,家家户户);家至户到(到每家每户;遍及每家每户)
(10)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即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论语·季氏》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孟子·梁惠王上》
(11) 又如:家甲(古时卿大夫的私人武装);家主(春秋时对卿大夫的称谓);家老(上古大夫家臣中的长者);家臣(春秋时各国卿大夫的臣属);家邦(本指家和国,亦泛指国家);家国(家与国,亦指国家)
(12) 娘家
卿但暂还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谢家来贵门。
今日还家去。
且暂还家去。
(13) 学术或艺术流派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14) 又如:家数(流派风格;家法传统。多用于诗、文、技艺等);家言邪学(自成一家的偏见。儒家指儒家以外的学说)
(15)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分的人
农家少闲月。——白居易《观刈麦》
(16) 又如:农家;厂家;渔家;行家;东家;庄家
(17)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工作、担任某种职务的人
地学之家。——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8) 又如:政治家;艺术家;专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作家
(19) 民族 。如:苗家;侗家;傣家
(20) 指某一集团或某一方面 。 如: 三家条约
(21) 家财,财产
皆没其家而迁之蜀。——《史记·吕不韦列传》
(22) 又如:分家;发家;家破人亡;抄家
(23) 朝廷
争先入公家。——《吕氏春秋·贵卒》。注:“公之朝也。”
(24) 又如:汉家(即汉朝);随家(即隋朝);家历(皇朝的历数)
(25) 都城
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周礼》。郑玄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 芜城作帝家。—— 唐· 李商隐《隋宫》
(26) 帝王或太子
三家,三皇也。——《后汉书·马融传》注
(27) 又如:家吏(皇后或太子的官属)
(28) 某人 。如:家伙;家头(一个人叫一家头)
(29) 古代医书上指患某种病的人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
(30) “傢”的古字 。如:家生;家伙点(锣鼓家什的节奏);家器(家庭日常用具)
形容词
(1) 人工饲养或驯养在家中的。与“野”相对 。如:家羽(家养的鸟);家兔;家禽;家兽(人类为了经济或其它目的而驯养的兽类,如猪、牛、羊、马、骆驼、家兔、猫、狗等)
(2) 私家的,个人的 ,与“公”相对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礼记·礼运》
家祭勿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 我的 ——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 。如:家父家母(对人称自己父母的谦词);家岳(对人称自己的丈人);家尊(称自己的父亲,家父);家堂(对母亲的称呼)
(4) 内部的;家中的 。与“外”相对。如:家生哨(亦作“家中哨”、“家生肖”。詈词。犹言家盗内贼);家贼(家庭内部的败类。亦指汉奸)
量词
用来计算家庭或企业的多少。如:三家商店;两家人家
动词
(1) 娶妻;成家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 虞之二姚。——《楚辞·离骚》
(2) 又如:家道(成家之道)
(3) 安家;定居
家,居其地曰家。——《正志通》
既去职,遂家于汝州。—— 唐· 韩愈《崔评事墓志铭》
(4) 养家,持家 。如:家克计(持家之道);家法(治家的礼法)
(5) 通“稼”。稼穑。种谷曰稼,收获曰穑
弊也者家也。——《管子·侈靡》
陶家事亲。——《大戴礼·五帝德篇》
(6) 另见
jie
助词
(1) 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成年家;整天家
(2) 另见
gū
名词
(古汉语)
(1) 古通“姑” 。如:阿家(称婆婆);阿家阿翁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1 [陆丰腔] ga1 [梅县腔] ga1 [宝安腔] ga1 [客语拼音字汇] ga1 [台湾四县腔] ga1 gu1 [客英字典] ga1 [东莞腔] ga1 [海陆丰腔] ga1 gu1
◎ 潮州话:gê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嘉 | 古牙 | 見 | 麻二開 | 平聲 | 麻 | 開口二等 | 麻 | 假 | kra/kea | k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