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
),人头。臼( ),两手,攵( ),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2)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 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3) 泛指中国
蛮夷猾夏。——《书·舜典》。 孔传:“夏, 华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注:“东方也。”
(4) 又如:夏盟(古代华夏诸国间的结盟);夏声(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
(5) 朝代名
(6)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构木钻燧于夏后氏。——《韩非子·五蠹》
始于虞夏。—— 蔡元培《图画》
夏后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虞夏以来。——《史记·货殖列传》
(7) 又如:夏礼(夏代的礼法);夏书(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8) 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1)∶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建都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 (2)∶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献县) (3)∶北宋仁宗时,赵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东南) (4)∶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
(9) 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亚人建立的国名 。如:夏国;大夏
(10) 通“厦”。大屋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楚辞·哀郢》
见若覆夏屋者矣。——《礼记·檀弓上》
(11) 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12) 又如:夏汛(夏季汛期);夏安居(僧徒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又称“坐夏”);夏畦(夏天治理田畦);夏苗(夏季的禾苗或田猎)
(13) 姓
形容词
(1) 大
夏,大也。——《尔雅》
于我乎夏屋渠渠。——《诗·秦风·权舆》。传:“大也。”
此字本谊训大也。万物宽假之时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自关而西, 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方言》
(2) 又如:夏李(大李);夏屋(大屋);夏海(大海)
(3) 华彩,即五色
秋染夏。——《周礼》
(4) 又如:夏翟(夏狄。羽毛五色的野鸡);夏缦(古代卿乘坐的五采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a5 [台湾四县腔] ha5 [梅县腔] ha5 [海陆丰腔] ha6 [沙头角腔] ha5 [宝安腔] ha3 [东莞腔] ha5 ha3 [客语拼音字汇] ha4 [陆丰腔] ha6
◎ 潮州话:hê7 (hē)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下 | 胡雅 | 匣 | 麻二開 | 上聲 | 馬 | 開口二等 | 假 | 麻 | ɣa | ghrax/heaa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蚊子
飞蚊伺暗声如雷。——刘禹锡《聚蚊谣》
虽得一饷乐,有如聚飞蚊。——唐· 韩愈《醉赠张秘书》
细若蚊足。——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蚊力(比喻力量微小);蚊市(黄昏时,蚊子聚集如市。形容蚊子甚多);蚊首(比喻极细微、就像蚊首一般);蚊负(比喻能力不足而负担重任。即无法胜任之意);蚊雷(蚊子飞集时如雷鸣的声音。后也比喻谤的言论);蚊睫(蚊子的睫毛。比喻极细微之物);蚊幌(蚊帐);蚊厨(夏天用以避蚊子的帷帐);蚊蝇(蚊虫苍蝇。亦喻纷扰的世情);蚊蚁(蚁虫蚂蚁。比喻坏人);蚊响(蚊虫聚飞发出的声音);蚊聚(蚊虫集聚);蚊翼(蚊虫的翅膀。比喻极小的事物);蚊烟,蚊烟香(即蚊香);蚊阵(犹言蚊群);蚊眉(蚁子的眉毛。比喻极小的地方);蚊吟(蚊子振翅所发出的声音);蚊虻(一种危害牲兽的虫类;比喻轻微的危害);蚊母鸟(即夜鹰。昼伏夜出,捕食蚊虻);蚊虻负山(比喻力弱者担重任,难以信任);蚊思负山(比喻力量虽微却愿担起重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un1 [陆丰腔] mun1 [台湾四县腔] mun1 [客英字典] mun1 [沙头角腔] mun1 [梅县腔] mun1 [宝安腔] mun1 [东莞腔] mun1 [客语拼音字汇] mu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文 | 無分 | 明 | 文 | 平聲 | 文 | 合口三等 | 文 | 臻 | myon/miun | mĭuə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2) 同本义
成,就也。——《说文》
成德之终也。——《国语·周语》
成者功就不可易也。——《太元元错》
箫韶九成。——《书·益稷》
祝告曰利成。——《仪礼·少牢礼》
及事成。——《周礼·司书》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后汉书·列女传》
(3) 又如:落成(建筑物完工)
(4) 变成;成为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5) 又如:成习(成为习惯);成精;成仙(成为神仙)
(6) 成全 。如:成持(帮助,扶持);玉成其事
(7) 形成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8) 又如:成市(形成市场);成列(形成队列);成体(构成形体)
(9) 事物生长到一定的状态;长成
五谷萎败不成。——《吕氏春秋·明理》
用实者成实时采。——宋· 沈括《梦溪笔谈》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 清· 林觉民《与妻书》
(10) 树立
以成伯王之名。——《战国策·秦策》。注:“立也。”。又如:成名成家(树立名声,成为专家);成果(造就,创建)
(11) 订立 。如:成言(订约);成券(订立契约);成约,成说(订约)
(12) 平定;讲和
会于稷,以成 宋乱。——《左传·成公十一年》
遂使之行成于吴。——《国语·越语》
(13) 成家 。如:成亲;成房头(有二房、三房等名份的);成室
名词
(1) 成功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资治通鉴》
(2) 又如:成败
(3) 成果;成就 。如:坐享其成;一事无成
(4) 十分之一;比率 。如:增产三成
形容词
(1) 现成的 。如:成证,成辞(现成的文章);成基(现成的基础)
(2) 既定的 。如:成旨;成科(既定的法律条文)
(3) 整,全 。如:成天际(一天到晚);成年家(一年到头);成天家(一天到晚);成日(整天);成批;成夜;成篇
(4) 纯的 。如:成金
(5) 表示有能力 。如:他可真成!
副词
(1) 表示答应、许可 。如:成,就这么办;成不的(不成;不行)
(2) 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 。如:成年累月;成何济(有何用处,待如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n2 sang2 [梅县腔] shang2 shin2 zhang5 [沙头角腔] sin2 siang2 [客英字典] shin2 sang2 [宝安腔] sin2 [客语拼音字汇] sang2 sin2 [东莞腔] sin2 [陆丰腔] shin3 [台湾四县腔] siin2 sang2
◎ 潮州话:sêng5(sêng) zian5(chiâⁿ) sian5(siâ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成 | 是征 | 常 | 清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清 | 梗 | zjeng | ʑĭɛŋ |